中评好书:闽南师大两岸关系理论研究佳作多
闽南师范大学因台而设,是地处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台胞重要祖籍地漳州的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自建校以来,依托深厚的闽南文化沃土、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厚的涉台研究传承,推动两岸基于文化认同、心灵契合基础上的融合发展。
特别是在校党委书记李顺兴教授、校长张龙海教授的带领下,该校将“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办学各方面,以“教育圈”“文化圈”“学术圈”的“两岸三圈融合”为目标,构建起以学术交流平台为载体、闽南文化为心灵契合媒介、校内外两岸融合力量为支撑的举校体系,建立了境内外唯一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本硕博一体人才培养链;累计聘任台湾博士人才总数位于大陆前列;建立教育部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和智库;拥有两岸关系的专兼职研究人员近50人,多名成员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政府涉台部门顾问和咨询专家;获批闽南文化、两岸研究相关的国家级项目40余项,出版《台湾族谱汇编》等40部著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部级奖励14项,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国家有关领导批示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省(部)级单位采用。
近两年来,闽南师范大学与中评社在对台理论研究和交流上深化合作,在繁荣两岸关系理论研究和推进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上取得积极成效和广泛影响。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与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加强合作,鼓励全校教师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涉台研究。2024年,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顺兴书记任总编的“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系列丛书”、张龙海主编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探索与实践》等涉台著作10余部,为该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此外,闽南师大还与中评社多次主办、承办全国性或省级涉台学术会议,设置多个涉台研究机构,设立涉台科研课题,举办两岸一家亲论坛、闽港智库论坛等。
附:闽南师大2024年在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中华文化认知基础》:本书以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从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出发,倡导凝聚共识、创造共有知识、增强差异性特征,积极引导地域主体意识向“一个中国”的主体意识成长,让两岸同胞的心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探索与实践》:本书总结了闽南师范大学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台湾师资引进等相关工作,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和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高校力量。
《台湾学生运动研究》: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系列学生运动为考察对象,全景式地呈现了“学运”演变的基本轨迹及其对台湾政局、社情民意、两岸关系的重大影响。
《清代台湾游记文学研究》:本书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台湾的游记文学作品进行整体的架构与观察,从历史的审美阐释角度将文学与历史、地理、民俗等相结合,探讨清代台湾游记的特点与价值。
《闽台经济社会关系与融合发展研究》:本书作者收集了新世纪之后十年左右撰写的有关文章,为海峡两岸发展不同时期闽台经济社会关系演变与融合发展的历史记录,可供涉台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缘系关帝:超越时空的关帝文化研究》:本书以宏观俯瞰方式从中华文化大背景中关照闽台关帝文化,深层透视两岸的共同文化基础和象征符号,也运用跨学科交叠互渗的多维方法,阐释了闽南关帝文化的现象与内涵。
《幸福感:两岸民众的共同追求》:本书从幸福感视角探讨两岸同胞心理融合与心灵契合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梳理近30年来两岸学者在幸福感领域的大量研究,综合探讨两岸民众的认知的各种不同幸福感在层次或结构上的一致与融合,为理解两岸文化和两岸民众心理契合提供一个新视角。
《三平祖师文化研究》:本书是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和闽南师大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三平祖师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法发掘三平祖师文化的丰富内涵,对拓展人们对三平祖师文化的认知,传承有较高的价值。
《新编三平寺志》:本书对三平祖师的生平事迹、三平寺的寺庙沿革,乃至古代名胜、诸佛众神、佛藏方志、碑铭艺文、香火分灵、非遗信俗,以及三平寺红色文化等,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与叙述,比较系统地呈现了三平寺的历史与文化。
《台湾布袋戏影视传播研究》:本书细致剖析左右台湾布袋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影响因素,总结其得失,条清缕析地把台湾布袋戏的源流及其发展变迁同现实情况融合在一起作出了较为全面的事实阐述和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