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湾区实践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2月7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评青年论坛上,以《两岸四地青年的时代观:大湾区的视角与实践》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两岸四地青年的时代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书写、青年话语与在地叙事,并充分体现在两岸四地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实践。

  12月6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与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论坛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来自广东、香港的十名青年学者围绕大湾区在两岸青年交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现状,对粤港澳青年交融对深化两岸青年交融的经验与启示、港澳台青年在广东的融入现状、铸牢粤港澳台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从交流到交融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话语体系

  束沐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表示“希望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习总书记此番涉台重要论述的一个新意在于:首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引入两岸关系语境,首次提出两岸同胞从交流交往到“交融”的路径。简言之,两岸交流交往的结果是交融,而交融的结果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心灵契合。

  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象的、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是空泛的,是生活化的、不是政治化的,是因地制宜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付诸实践的、不是停留书面的。需要结合两岸关系语境、粤港澳大湾区语境、新时代青年发展语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具体化、在地化、生活化、年轻化的阐发。事实上,从交流、交往到交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实践之路,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青年均是参与者、贡献者并共同在实践中建构了共同观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归功于大湾区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可称之为两岸四地青年的“湾区时代观”。

  他说,两岸四地青年的“湾区时代观”,是新时代两岸四地青年在共同参与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观念和价值追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岸融合发展的结合,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岸(大陆和台湾)交流和两地(内地和港澳)交流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青年话语体系中的表达形式。

12月6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与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广州举办。

  大湾区独有“五化”优势 为陆港澳台青年创造“最大同心圆”

  束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可以称为两岸四地青年共构“时代观”的实践场域与理论土壤,归根到底是因为,新时代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方向,与两岸四地青年的个人奋斗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也与两岸四地青年交流交往大势保持高度一致,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

  第一,中华文化的潮流化。他表示,在大湾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碰撞交汇,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国潮”概念为中华文化赋予了全新时代内涵与产业经济支撑,也令中国大陆的“新质文化软实力”脱颖而出。据统计,“国潮”百强中广东拥有30家企业,在各省市遥遥领先。风靡两岸乃至国际的《黑神话·悟空》创作团队,正是源于深圳南山科学园的青年科技公司;港澳台青年来大陆(内地)“朝圣”对象之一的喜茶,正是江门青年在大湾区创业的发展成功故事;还有东莞作为“潮玩之都”,许多原创IP都深受港澳台年轻人喜爱。由此可见,有别于传统、经典、静态的中华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中华潮流文化对港澳台青年吸引力、体验感更强。

  第二,教学研究的国际化。他表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文化背景,教育、学习与研究始终是青年世代的不变主题。凭借“一国两制”的特殊优势,港澳成为全中国乃至整个华人社会教育国际化水平、开放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以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香港五所学校位列前100位,港澳主要高校排名均较去年有所上升。同时,大湾区获得史无前例的政策支持,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办学如雨后春笋发展,合作高校维持高度国际化的师资与管理模式,特区政府为合作高校毕业生来港工作提供便利政策,形成两地教育和人才资源双向融合。开放化、国际化的教学研究环境,是培养青年人才最好的摇篮,也将源源不断吸引两岸四地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来湾区扎根。

  第三,科技创新的自主化。他表示,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青年不仅参与在科技创新第一线,也是科创红利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事实证明,谁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在前列,谁就能受到广大青年的支持与向往。经过近20年来的转型升级,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占据全球高地,并且借助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优势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打造成为具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镇。大湾区拥有腾讯、华为、比亚迪、大疆等自主科创品牌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不仅吸引了两岸四地青年人才集聚,也树立了科技创新的标杆,成为大湾区青年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第四,跨境生活的同城化。他表示,同城化的本质就是同等待遇的日常化、生活化,这背后是一项融合了基建、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工程,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大湾区已经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硬成果”,让外界深刻感受到“同等待遇”是真正可以落到实处且具有精细度。港澳青年从十几年前的畏惧、排斥内地,甚至唱衰大湾区,到现在的拥抱、向往内地,将融入大湾区视为生活方式。诚然,两岸交流目前面临严峻考验和人为干扰,但大湾区同城化久久为功的案例,不仅可以给两岸关系带来信心和借鉴,也有利于吸引台湾青年登陆大湾区。   第五,社会治理的多样化。他表示,制度不同,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统筹港澳实行“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制度认同与政治认同密切相关,而制度参与又与制度认同密切相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体系”共存的特征,决定了社会治理多样化是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以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为代表,内地与港澳在机制、法制上深度对接,同时以东莞《两岸方案》为代表,两岸融合发展在大湾区获得制度支撑。由此,两岸四地共同参与大湾区社会治理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更有利于调动四地青年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制度参与增强制度认同,通过制度认同深化政治认同。

  他总结道,中华文化的潮流化、教学研究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的自主化、跨境生活的同城化、社会治理的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所独有的“五化”,为两岸四地青年在大湾区交流交往、交融交心创造了“最大同心圆”,是可以凝聚人心、聚同化异、细水长流的共同话语,进而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大湾区特色、港澳台元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香港“高才通”应纳入更多台校 用好大湾区民间和市场机制

  以大湾区为平台如何坚持和丰富两岸四地青年“时代观”,束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重视和拓宽台湾青年“从港澳到湾区”的交流融入路径。他认为,港澳与台湾地区制度、文化具有相似性,人员往来密切,对台湾青年吸引力强。大湾区各地各部门要增强融合发展的意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为台湾青年前来粤港澳就学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例如,香港特区政府应增加台湾地区高校列入“高才通”(如清华、交大、成大),广东可支持具港澳居民身份的台湾青年人才在当地享有港澳人才同等待遇,各方面可策划“港澳第一站、广东第二站、其它省市第三站(即大湾区+)”的两岸青年交流特色路线。

  第二,重视和发挥民间社会和市场机制在青年交流中的作用。他认为,互联网经济、民营企业与民间组织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源泉,也是两岸青年交流最好的纽带。长期以来,两岸青年交流存在“双轨制”,如何避免官方主导的两岸交流“事倍功半”、如何利用民间自发的两岸交流“事半功倍”,让双轨从并行到交汇,发挥更大合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具体而言,两岸青年交流项目可以探索“竞标制”,采取购买服务模式面向大陆和岛内青年、院校、企业、各界团体“揭榜挂帅”,官方只做政治导向与财务把关,经济上予以支持、行政上予以协助。   第三,加强大湾区和示范区引导鼓励港澳台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有益模式的相互借鉴。他认为,目前,大湾区已经对吸纳港澳人士参与政务、法律、决策咨询、基层治理等做出了制度安排,同时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台湾青年参与公共事务与乡村振兴方面也产生一些实践成果。两地可以加强横向交流协调,实现经验互鉴与共享。例如,“百千万工程”可以引入台湾社区营造模式,香港“关爱队”与台湾“义工”模式可以融为一体,为大陆(内地)社会矛盾化解贡献积极力量。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2月7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评青年论坛上,以《两岸四地青年的时代观:大湾区的视角与实践》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两岸四地青年的时代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书写、青年话语与在地叙事,并充分体现在两岸四地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实践。

  12月6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与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论坛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来自广东、香港的十名青年学者围绕大湾区在两岸青年交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现状,对粤港澳青年交融对深化两岸青年交融的经验与启示、港澳台青年在广东的融入现状、铸牢粤港澳台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从交流到交融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话语体系

  束沐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表示“希望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习总书记此番涉台重要论述的一个新意在于:首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引入两岸关系语境,首次提出两岸同胞从交流交往到“交融”的路径。简言之,两岸交流交往的结果是交融,而交融的结果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心灵契合。

  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象的、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是空泛的,是生活化的、不是政治化的,是因地制宜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付诸实践的、不是停留书面的。需要结合两岸关系语境、粤港澳大湾区语境、新时代青年发展语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具体化、在地化、生活化、年轻化的阐发。事实上,从交流、交往到交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实践之路,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青年均是参与者、贡献者并共同在实践中建构了共同观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归功于大湾区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可称之为两岸四地青年的“湾区时代观”。

  他说,两岸四地青年的“湾区时代观”,是新时代两岸四地青年在共同参与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观念和价值追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岸融合发展的结合,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岸(大陆和台湾)交流和两地(内地和港澳)交流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青年话语体系中的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