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至君:粤港澳大湾区展“三自信”机遇重大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记者 尹子)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国评论月刊主编、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五年来体现出的“三个自信”阐述它给两岸及港澳青年带来的启示。
郭至君说,弹指之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五年,这五年来,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合作、社会民生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体,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根据公开的新闻报导和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也选择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她认为,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体现出了“三个自信”,不仅给两岸及港澳青年的交流交往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还给我们如何进一步融入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重要启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展现了战略自信。
郭至君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众所周知,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经过五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政策机制的“软联通”,经济一体化、民生融合、国际化成就等方方面面,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品质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见得,中央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志非常坚定,相关政策也在一步步实践中变得愈加成熟。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相继提出并推进了具有“发展引擎”作用的“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河套方案”,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和创新技术团队对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与意愿。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体现了国家顶层的战略设计,贯穿了中国发展理念与全球战略布局的深刻考虑,有充分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展望未来,粤港澳携手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回圈、走出高品质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是势在必得,必定成功的。对此,两岸及港澳的青年人需正确认识到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重大意涵,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抱有充分信心。
二、粤港澳大湾区彰显了制度自信。
郭至君说,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湾区有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等,这几个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同一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与它们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使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既不同于国际的区域合作,也不同于国内省际区域合作,开世界未有之先例。也因此大湾区制度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但从五年实践来看,她认为,这种制度性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区,展现了在坚持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通过制度的灵活性和政策的协调,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在经济、法律、科创等多个领域实现融合和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框架内将实行“两制”的地区有机结合为一个“区域性发展共同体”,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成功,必将为国家实现完全统一提供丰富的内涵与强大的动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凝结了文化自信。
郭至君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就是说,对一切文化、一切文明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显示的是自信的胸怀、自信的理念。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一个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范例,这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也有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元素。粤港澳大湾区是以我为主、汇通中外文化以综合创造新文化的宝地。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独特的历史积淀和地理区位优势,是连接中西的天然桥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大湾区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可以通过动人的“中国故事”吸纳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文化的精华,将大湾区锻造为最国际化的开放区域,成为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先之地。
总而言之,郭至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体现了上述“三个自信”,在两岸及港澳青年交流融合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通过多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为两岸及港澳青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也为两岸及港澳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勇立潮头”这个词点赞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就,可以说,大湾区有大未来,这里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前进动力十分强大。两岸及港澳青年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记者 尹子)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国评论月刊主编、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五年来体现出的“三个自信”阐述它给两岸及港澳青年带来的启示。
郭至君说,弹指之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五年,这五年来,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合作、社会民生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体,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根据公开的新闻报导和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也选择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她认为,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体现出了“三个自信”,不仅给两岸及港澳青年的交流交往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还给我们如何进一步融入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重要启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展现了战略自信。
郭至君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众所周知,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经过五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政策机制的“软联通”,经济一体化、民生融合、国际化成就等方方面面,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