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创”分论坛:青春聚力创未来
中评社北京7月5日电(实习记者 周亚)2025两岸青年峰会3日在京开幕,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700余人出席开幕式。其中,“青·创”分论坛作为聚焦青年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吸引了众多两岸青年才俊、行业专家以及各界嘉宾参与。北京市青联副主席王泰鹏、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克威等嘉宾出席分论坛并致辞。
王泰鹏指出,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众多示范区、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丰富,创新主体活跃。北京市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构建了完善的创业生态,吸引了众多两岸青年扎根发展。本次“青·创”分论坛旨在搭建两岸青年合作桥梁,促进前沿领域共同进步。
陈克威提到,两岸青年峰会是两岸重要的交流活动,两岸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两岸青年在创业道路上应彼此合作,大陆拥有广阔市场和资源,台湾具备灵活创新思维,双方应善用政策平台,打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创造跨越海峡的新文化。
在主旨演讲环节,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创先锋带来了精彩分享。
清华大学教授刘奕群在演讲介绍了清华大学在促进青年师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举措。学校遵循“顶天立地树人”原则,针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推进一系列科研创新计划,以促进两岸青年科技人才交流。
中关村U30发起人、中关村龙门投资董事长徐井鸿表示,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当前时代变化迅速,充满不确定性,但也蕴含着大量机会。他强调,创业者要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要学习“上善若水,向阳生长”的理念,鼓励青年学习水的精神,在创业中坚定意志,奋勇向前。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专家组博士卓锦德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实践经历。他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回国,加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建立了先进材料研发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参与多项国际合作,提升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展示环节,来自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两组青年代表,全方位展示了两岸青年的创新创业成果。
新石器慧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杨哲介绍,公司致力于用无人驾驶车提升物流效率,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专利,实现了全栈式技术自研。
AI园长大会负责人贺麒修分享了自己在AI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他认为大陆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高效创业环境和丰富资源。现场,他展示了团队研发的AI智能机器人,希望通过推广,让更多幼儿园配备机器人,培养孩子的科技素养,打造人机共育新模式。
在文化领域,北京宏音斋民族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贝頔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家族专注于中国民族管乐器的制作和创新。她特别介绍了古老乐器笙,并展示了宏音斋自主研发的彩虹笙。活动现场,彩虹笙室内乐团的小朋友们与艺术家们共同用笙和彩虹笙演奏了美妙乐曲。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小提琴手李佳颖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她见证了大陆音乐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大剧院,有多位台湾乐手,他们通过音乐搭建起两岸沟通的桥梁,希望未来能继续用音乐传唱两岸情谊。
那些花儿舞蹈学校创始人王红美分享了创办学校、研发少儿中国舞科学教育体系的经历,让更多孩子告别下腰伤的痛苦,为完善中国教育科学体系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青创·Share(围炉共话)”环节,优享创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贾晓萌、北京金桥鹰石创业投资投资总监林宜贤、北京霸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一、Pro Tactical Global Pte. Ltd CEO许佳瑄和北京氪星创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博五位嘉宾齐聚一堂,分享创业心得。
张天一认为,消费品创业在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创业者应注重创新,通过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提高效率,而非单纯依靠低价竞争。在消费品行业,打通从源头到终端的供应链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许佳瑄从国际视野出发,指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两岸青年应挖掘自身优势,勇于突破传统认知框架,瞭解不同产业特点并有效应用,发掘自身不可取代性,以此应对市场变化,在出海过程中实现突破。
董博强调,两岸青年在创业合作中,要增强沟通与信任,两岸青年峰会为双方交流搭建了良好桥梁。应聚焦细分赛道,培育和优化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同时,鼓励两岸青年共创,融合不同城市的优势资源、国际视野和创新思路,推动创新协同、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生态发展。
林宜贤从投资角度分析,AI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快速发展,正重塑中国资产市场。他认为,两岸产业合作具有巨大潜力,、两岸青年应抓住科技驱动带来的机遇,携手合作,在全球市场获取更多份额。
贾晓萌分享了城市更新和新消费孵化领域的经验。她表示,大陆在小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迅速,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丰富的创业机会,两岸青年应积极把握这些机遇,实现协同发展。
最后,嘉宾们分别分享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话语,鼓励他们勇敢踏上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