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谈中国经济突围:走出通缩,走向全球
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记者卢哲)第七届“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系列活动4日在香港大学月明剧院举行。在主题报告发布单元,香港大学(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毛振华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的突围之路:走出通缩,走向全球》的报告。报告从“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新特征”、“走出通缩面临路径依赖的制约”、“路在何方?走出通缩的内外选择”三个部分谈了对中国经济困境及突围之路的观察及思考建议。
毛振华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平稳增长,凸显韧性。他说,中国经济在2025年一季度GDP实现5.4%的增长,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在5%左右。整体来看,中国长期以来GDP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韧性增长,中美贸易摩擦扰动并未对出口整体形成明显冲击。
其中,“两重”“两新”利好制造业投资与生产,中国制造业优势仍然存在。毛振华说,今年以来设备更新和商品以旧换新仍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拉动项。其中“两新”政策对制造业投资取得较好的政策成效,反映设备更新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在“两重”“两新”支撑下,1至5月制造业投资增长8.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1/3制造业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两新相关制造业投资均维持20%以上的增长。
同时,全球资金流入香港资本市场,利好香港的同时也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毛振华说,开年以来受全国“两会”政策支持,以及DeepSeek刺激,叠加全球关税冲突下避险情绪升温,全球资金不断流入香港资本市场,利好香港经济发展。同时,香港充分发挥跳板作用,全球资金借道香港流入内地,助力中国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以来,在港新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家,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港股新股发行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82.14亿元,同比增长281%;海外资金净流入39.9亿美元,较去年四季度净流入加快12.1亿美元。
另一方面,毛振华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呈现韧性,但仍存在供需失衡、价格低迷等问题,经济数据呈现出三个背离。背离一是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背离。名义增速持续偏低,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8个季度为负,预计2025年二季度GDP平减指数仍为负。背离二是税收收入负增与GDP正增背离,广义财政支出走弱。背离三是PMI回落至荣枯线以下与GDP增速背离,表明经济依然低迷、未能延续扩张态势。毛振华表示,受中美关税博弈影响,4月以来制造业PMI结束了连续上行态势,未能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景气扩张,重回荣枯线以下;由于企业预期不佳,企业减少原材料库存,同时由于需求较弱,产成品库存有所堆积,造成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背离。
毛振华表示,经济数据背离的背后是有效需求不足下的通缩问题。年初以来以CPI、PPI衡量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缩压力上升,1至5月CPI同比为-0.1%,较年初1月回落0.6个百分点;PPI同比为-26%,将年初1月回落0.3个百分点;同时资产价格也在下行。“CPI同比持续低迷,自今年2月起由正转负;PPI持续负增长且降幅边际扩大;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但依然在下行;股票价格虽然回升,但仍离高点有一定距离。”
毛振华强调,要警惕通缩引发经济陷入负面循环的风险。他分析指,首先,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价格下行的主要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内需都依赖投资拉动,并且出口强势掩盖了投资与居民消费之间互动关系的中断。“长期以来,中国内需主要依赖投资拉动,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投资效率的下降,需要注重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发展。事实上消费与投资并非割裂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关系,但当前二者相互促进的机制出现中断。”
第二,近年来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波动回落,中国消费率长期以来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毛振华说,2025年一季度最终消费的增长贡献率为51.7%,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但较2018年回落14.4个百分点,也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位数水平(57.45%)。从国际经验来看,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普遍在80%左右,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越南)占比也在60%-70%左右,2023年中国消费占比为56%;进一步区分居民(私人)和政府消费,近十年中国居民消费占比仅为35-40%,远低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
毛振华还提到,当前失业问题较严重,青年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毛振华认为,目前来看,我国居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关税博弈或进一步加剧国内就业压力。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将“稳就业”置于首位,就业稳定能够保障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对于提振内需至关重要。
第三,房地产作为节点行业,价格下行拖累整体资产价格回落。毛振华认为,当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拐点。相较2015-2016年处于上行周期的去库存阶段,本轮去库存受行业深度调整、供需变化影响,地产底部运行的持续时间较长。去年“924”会议之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波反弹,此轮房地产周期或正处于新一轮周期拐点。
另外,当前一些限制性消费政策也不利于消费的复苏,甚至加剧消费降级。
毛振华认为,中美博弈焦点逐渐从关税转移为关键产业链。他说,当前中美关税战进入阶段性缓和期,但美国对华在科技、在美留学等方面的非关税制裁并没有停止,包括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的风险、切断美国企业对华销售EDA软件渠道、撒销部分在美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等等,针对战略领域的出口管制等非关税施压手段成为当前中美博弈的主战场。
毛振华认为,当前形势下全年经济增长或前高后低,实现年内经济增长目标仍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其中,受关税战影响,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或增大,悲观、中性与乐观情形下预测2025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4.4%、5%、5.2%
毛振华也指出,短期财政发力,调整支出结构向消费领域倾斜,三个“十万亿”启动内需、稳住价格。他说,尽管财政政策在消费领域的投入规模低于投资,但财政政策对消费的拉动效应高于投资,如果继续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基建领域,对经济刺激的效率会相对较低,提振内需还需在消费端持续发力。当前财政政策对消费的拉动效应高于投资,促进消费对经济提振作用更强。
毛振华强调,稳住价格是关键,建议把GDP平减指数等价格指标纳入宏观经济监测体系;改变以往的“招商引资”竞争模式,暂停地方过度产业投资,出清过剩产能。他认为,地方政府主导的“赛道押注式”投资,导致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5年内从“政策风口”滑向“产能悬崖”,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建议暂停地方政府过度的产业投资。同时,目前企业“内卷式”竞争的优势存在向劣势和问题转化的情况,建议进一步明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矛盾,也有助于推动价格水平企稳回升。
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空间,产品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并重。毛振华认为,产品走出去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持续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国际市场份额。企业出海是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升当地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消费助力出海目的地国家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论坛由港大经管学院中国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香港联络处主办。活动旨在借助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实力,为杰出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和探索合作的平台,分享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增长的深刻见解,为香港、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记者卢哲)第七届“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系列活动4日在香港大学月明剧院举行。在主题报告发布单元,香港大学(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毛振华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的突围之路:走出通缩,走向全球》的报告。报告从“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新特征”、“走出通缩面临路径依赖的制约”、“路在何方?走出通缩的内外选择”三个部分谈了对中国经济困境及突围之路的观察及思考建议。
毛振华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平稳增长,凸显韧性。他说,中国经济在2025年一季度GDP实现5.4%的增长,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在5%左右。整体来看,中国长期以来GDP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韧性增长,中美贸易摩擦扰动并未对出口整体形成明显冲击。
其中,“两重”“两新”利好制造业投资与生产,中国制造业优势仍然存在。毛振华说,今年以来设备更新和商品以旧换新仍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拉动项。其中“两新”政策对制造业投资取得较好的政策成效,反映设备更新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保持10%以上的较高增速。在“两重”“两新”支撑下,1至5月制造业投资增长8.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1/3制造业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两新相关制造业投资均维持20%以上的增长。
同时,全球资金流入香港资本市场,利好香港的同时也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毛振华说,开年以来受全国“两会”政策支持,以及DeepSeek刺激,叠加全球关税冲突下避险情绪升温,全球资金不断流入香港资本市场,利好香港经济发展。同时,香港充分发挥跳板作用,全球资金借道香港流入内地,助力中国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以来,在港新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家,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港股新股发行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82.14亿元,同比增长281%;海外资金净流入39.9亿美元,较去年四季度净流入加快12.1亿美元。
另一方面,毛振华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呈现韧性,但仍存在供需失衡、价格低迷等问题,经济数据呈现出三个背离。背离一是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背离。名义增速持续偏低,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8个季度为负,预计2025年二季度GDP平减指数仍为负。背离二是税收收入负增与GDP正增背离,广义财政支出走弱。背离三是PMI回落至荣枯线以下与GDP增速背离,表明经济依然低迷、未能延续扩张态势。毛振华表示,受中美关税博弈影响,4月以来制造业PMI结束了连续上行态势,未能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景气扩张,重回荣枯线以下;由于企业预期不佳,企业减少原材料库存,同时由于需求较弱,产成品库存有所堆积,造成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