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合发展逻辑看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
【摘要】自1987年10月台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大陆出台众多惠台政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认同的提升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成效中;但美日因素、民进党当局及台湾民众群体意识等因素也对两岸融合认同形成了阻碍。通过探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可以建构并增进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共同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前言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大陆不断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并深化两岸融合发展。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福建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除此之外,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论坛等民间交流活动方兴未艾,有力促进两岸同胞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增进彼此认同感并增进心灵契合。
结合2018-2023年台湾民心动向调查的数据结果来看,2018年两次调查中均有半数左右的台湾民众认可“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2019年民调中有近六成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较好。①而经过2020年之后两岸局势紧张发展,台湾民众对待两岸交流的态度也发生转变,认可增加与大陆互动的比例由2021年的64.2%降至2023年的58.8%;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的意愿由2018年的18.2%减至2022年底的10.2%。〔2〕对待“战争”问题一直多数保持着“台湾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发生战争后双方应协商和谈”等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两岸和平调查中,尽管两岸关系仍旧紧张,有74.4%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增加两岸互动,并且有67.5%的民众清醒地意识到美国只是利用台湾来控制大陆,如果发生战争,46%的民众认为美国不会实质性地帮助台湾打仗。③最新民调数据显示76.7%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9.2%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8.1%的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④较2022年5.3%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⑤因此,从两岸融合发展的数据及现状来看,大陆应当更加积极促进两岸各领域、多方面交流、提高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
顾名思义,“两岸融合认同”包括两点:一是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认同度;二是台湾民众对“两岸是一家人”、“两岸应融为一体”的认同度。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融合认同之间为包含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可共同以和平的方式助力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前文中的民调数据,尽管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有呈现向好趋势的机会,但民进党上台后推动“文化台独”等种种表现,显示需要加强对于两岸融合认同的重视。本文将从旨在促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大陆惠台政策入手,探究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形成与演变,以更有利于达成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
二、两岸融合发展现况
(一)大陆对台政策进程
自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商讨结束两岸对峙状态、首倡“通邮通航通商”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总体趋势为从隔绝走向交往、从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⑥;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口头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解决台湾问题的历程中,从开始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以国民党为谈判对象,到后来更加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十五大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的方针;十六大明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十七大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坚决不变”,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台湾人民身上,这是根据台湾政治社会形势变化做出的转变,幷在之后的思想中得到体现。十八大提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十九大坚持“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二十大提出“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2024年习近平提出“为两岸同胞谋福利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展示了大陆在团结台湾同胞方面的真心实意。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倾向武力解放台湾,自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后,“一国两制”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从党的十四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明确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愿与台湾各党派展开交流协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近四十年来,大陆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88年国务院成立台湾事务办公室,同年公布《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与繁荣发展。1991年《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两岸人民的往来秩序进行规定。1994年公布《关于进一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若干问题的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在促进两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台胞的正当权益进行保护。
2005年面对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形势,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从法律层面划定红线。为落实两岸的农业合作,国台办2007年公布《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年以来,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起制度化的平台,两岸两会2010年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鼓励台胞来大陆创业投资,深化两岸经济贸易发展,大陆在2011年和2015年公布《关于开放台湾居民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通知》、《关于扩大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通知》;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简化台胞往来手续,大陆在2015年取消台胞签注政策,还于2017年公布《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台湾居民在大陆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
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走上快车道。2018年,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给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年《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学习、居住、生活等方面提供同等待遇,台胞在大陆就业不再需要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2019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与《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2020年、2021年《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帮助台企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2022年公布《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工作的通知》,是继2011年和2015年之后又一支持台胞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新举措。2023年,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农业农村部2024年出台《关于农业农村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积极促进两岸农业农村合作交流、融合发展。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效
从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往来断绝的局面,1987年以来两岸逐步展开各个方面交流融合。尽管两岸融合发展屡屡遭到“台独”分裂势力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阻碍,但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两岸人民要交流、要融合的意愿势不可挡,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切实体现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效之中。
1.政治交流成效
自台湾放开大陆探亲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政治基础上,双方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建立起两岸双方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
1990年台湾当局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来解决两岸人员交往中产生的各种问题;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的首次接触商谈,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和走向和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998年的“汪辜会晤”拉开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2001年开始,海协会相继邀请新党、亲民党访问团赴大陆访问,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率团访问大陆;2008年胡锦涛会晤吴伯雄达成多项共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大陆;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2014年2月大陆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起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2015年两岸领导人在新加披举行首次会面,会中多次强调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
此外,在两岸海峡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亚运会等活动中,两岸政党人士交流沟通、聚同化异,共同发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的声音。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2023年、2024年连续两次带领台湾青年踏上大陆进行祭祖、交流等活动,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展开座谈,对于增进台湾青年一代的认同感有重要意义。
两岸政治关系上的曲折发展,没有影响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热潮,1990年代大陆成为台湾投资的主要地区。21世纪以后大陆经济高速增长,两岸贸易额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
自1979年大陆提出“三通”倡议以后,两岸贸易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长并稳定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2021年两岸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283.4亿美元,且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达进口额的3-4倍;⑦台湾方面数据显示,两岸贸易额在2021年占台湾外贸比重的33%,即大陆已稳居台湾最大贸易顺差地和出口市场。台商申请投资大陆项目也由1989年的539个项目增至2020年的5105个,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共计123781个,投资额达713.4亿美元。⑧此外,台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含量得到提升。
2023年在大陆多地举办两岸经贸交流与洽谈会,台湾工业总会、商业总会、三三企业交流会、工商协进会、两岸农渔业交流发展投资协会等岛内主要工商团体、农渔业界相继访陆考察,表达希望对于两岸经济深入发展,供应链、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的强烈呼声。
3.文化与社会交往成效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推动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高校间合作交流紧密,2023年大陆共有412所高校面向台湾同胞招生,较2018年多了108所⑨,福建省与台湾众多高校签署500余份合作交流协议,高教系统科研管理人员赴台展开交流学习累计三千批次、两万人次,⑩两千多名台湾青年学者在大陆高校任教。此外,妈祖文化、祭孔文化等文化同根同源交流不断,对打破两岸文化隔绝状态发挥重要作用;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文化相通,影视剧、流行用语、流行音乐与歌手等流行文化方面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两岸体育交流不断发展,1988年两岸武术界在福建首次交流,1995年之后转变为双向直接交流。2023年亚运会中国台北代表团派出500余名运动员参赛,创历史之最。
国台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台胞办理一次性和五年期台胞证的人数均有程度不同的增加,从福建口岸入境的台胞同比增加2.6倍。2023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次数较前一年同比增长七倍,约300万人次,⑪并且两岸青年注入鲜活力量成为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体现在暑期交流与文化活动等方面。从2009年至2021年,21个省区市已经批准设立7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23年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中,“融”字以最高票数当选,充分反映两岸民众的美好愿望,也是两岸融合发展中台湾同胞两岸融合认同的成果体现。
三、两岸融合认同的构建与挑战
(一)概念界定
“认同”(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the same”,16世纪在英语中用于代数和逻辑学领域,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在社会科学中流行并普及开来,而后延伸至族群、国家等社会群体概念。认同是社会群体成员在认识和情感上的同化过程,具有稳定的归属关系,个体认同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群体认同。
就两岸融合认同而言,不是族群性或与生俱来的,而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归属感,是自我认同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台湾问题不是民族对抗的范畴,而是中国内战的结果。民众作为个体而存在,总是认同特定的群体或把自己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并且用自己认同的方式对待群体。经过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人的“台独”教化,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认同感降低、敌对情绪明显上升;连战、马英九等人加强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则有利于增进台湾民众的感情与认同聚合。
(二)两岸融合认同的要素构建
1.文化认同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与价值系统,能够为生长在这一文化中的成员所瞭解。文化认同可理解为对社会或个人同群体间共同文化的确认,是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的集合,体现着特殊取向的价值观。
达到“心灵契合”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与特征,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之间同根同源存在众多的文化共识,这些能够作为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而存在。在定期与不定期的共同活动中集体记忆得到加强,进而影响着对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这种认同包括对于国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的依附。在民族认同中存在着原生论和工具论两种相对立的理论:在原生论看来,能够维持稳定和延续的因素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工具论则认为随着场景的变化,成员会更加倾向于理性选择。⑫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人们认同侧重点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重要程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能在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⑬;在认同的反复进行中,认同者能够感受到心理的满足与行为的互惠。邓小平曾言:“台湾同大陆统一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感情问题。”在两岸关系中面对积极与消极的民族认同,就应当充分发挥民族认同的积极性使台湾同胞自发地、主动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充满感情,从而激发其两岸融合认同。
3.制度认同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或准则,制度认同是公民在价值上对于制度体系的承认与肯定,并自愿遵守与维护,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价值的肯定,二是将肯定转化为行动的趋势与取向。⑭公民认同、权力强制和意识控制等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制度的认同,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强制和意识控制已不能够完全奏效,只有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制度,才能够得到具有理性辨识能力民众的自觉遵循与认同。
目前两岸尚未完全统一,而在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影响下,重构台湾的“集体记忆”,导致台湾同胞中尤其青年一代对制度认同问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认同混乱”现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立刻改变。通过加强两岸之间的往来与融合发展,建立满足台湾同胞切实需求的利益调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⑯,循序渐进地重新构建起台湾同胞的制度认同,培养台湾同胞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认同感,有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三)提升台湾民众两岸融合认同中的挑战
1.文化认同的挑战
从历史上来看,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发展成其殖民地,为切断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实行一系列“隔绝同化”政策。在日本殖民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统治之下,几十年间台湾民众被迫接受皇民文化,导致“日本情结”的形成与膨胀、台日之间互动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湾同胞的大陆情结、祖国情结,并直接影响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两岸认同感。
在此背景下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发展起来,经过反西方化、反国民党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经逐渐出现了“反中国化”。民进党上台后,为了倡导台湾文化主体性,主张台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的性质,由汉文化、原住民文化和西班牙、荷兰、日本、美国的文化所组成,与中国文化的大陆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还鼓吹台湾命运共同体、提倡台语运动。这一系列文化主张中的“去中国化”本质上存在着一种政治动向,企图“寻求具有健康内涵的现代国民意识”“建立一新的现代化国家”,即“文化台独”。尤其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篡改历史教科书:通过将中国史大幅精简并入东亚史中、将“我国”“本国”改成“中国”、弱化殖民统治等肆意抹杀、违逆历史的行为改变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记忆,强化其台湾认同。
2.民族认同的挑战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大陆各省移民大量涌入台湾,极大地影响并融入了台湾社会,被称为外省人,最终与先住民(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合称本省人)共同构成了台湾现代社会的四大族群。这便被“台独”势力利用来建构“台湾认同”,用民主、自由、多元化来引导“去中国化”,以消除国民党政权的表面现象来掩盖“台独”的实质。民进党此时的出现正契合了台湾民众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凭藉“台湾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的主张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
除此之外,台湾青年世代在民调中显示出来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较其他年龄段低,究其原因是台湾青年出生于台湾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变的时期,在民主化与自由化进程中深受“台独”势力刻意营造的分离意识的影响,且从小接受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历史瞭解较少,由此可能对大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离感。对大陆瞭解较少使其蒙蔽在“台独”势力编造的谎言中,存在“大陆要吞并台湾”、“打压台湾”、“绝对不能谈判”等刻板印象,对于两岸同胞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利,这便可以解释前文中“去中国化”运动为何产生影响。
除“文化台独”外,民进党当局惯用各种制度手段阻碍两岸正常交往,于2019年修订通过“反渗透法”、“国安五法”来阻碍两岸交往;2020年蔡英文再次当选后更进一步导致两岸关系的下滑,2020年2月单方面暂停两岸的“小三通”,大面积取消两岸直航航点。9月陆委会针对海峡论坛提出“三禁止”来阻碍两岸民间交往。赖清德上台后的两岸政治定位较蔡英文更加激进,公然宣称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他,继续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甚至挑战“法理台独”红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实行“台独”政策,支持政治化台湾媒体对大陆进行抹黑,尤其今年就职演讲中公然宣扬“两国论”鼓吹两岸互不隶属、污蔑大陆是“全球和平稳定最大的战略挑战”,企图欺骗台湾同胞、误导国际社会,谋取个人和民进党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
台湾优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于美国来说是称霸亚太的“永不沉没的航母”,台湾问题便成为中美博弈焦点。美国与“台独”势力密切交往,向台湾高价出售军火武器,企图将台湾发展成遏制、敲诈中国的一枚棋子。由于日本殖民统治等历史原因,台湾即使回归祖国后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依旧十分密切,70年代时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最重要的交易伙伴,也是美国政策的坚实追随者。台湾岛地处日本海上运输的重要战略地位,影响着日本重要的能源进口及货物运输,所以日本也并不希望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日本石破茂、美国佩洛西访台等事件更是给民进党当局进行“台独”活动撑腰鼓气,所以美日以“自由民主伙伴”为包装对民进党当局的支持也是影响台湾同胞制度认同的一大阻碍。
四、提升台湾民众两岸融合认同的对策探讨
(一)基于文化认同的探讨
高校是两岸青年交流中成效最显着的领域,应大力发展两岸学生交换项目。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对台招生时设置全额奖学金和四年免费住宿等优惠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实施更加灵活的招生策略和优惠政策,吸引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此外应进一步丰富各种形式的两岸青年论坛、交流赛事、联谊活动等,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以此来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推动两岸青年在互动中增强瞭解、加强共识和认同感。
台湾媒体在岛内政治对抗的格局下也分化为蓝绿阵营,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媒体针对相同的话题会呈现截然相反的解读,并且两岸关系突发事件非常敏感,极容易带动起民众的情绪。针对台媒和外媒对大陆真实情况的曲解和误传,要依托数字媒体开拓交流平台,突破传统线下交流的壁垒和屏障。近年来已有部分大陆主流媒体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注册帐号来发布信息、澄清相关事实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今后应当在台湾受欢迎的TikTok、YouTube等短视频平台继续加强传播能力,结合传统文化、惠台政策等题材引导台湾同胞瞭解大陆,以求在情感上同频共振达成心灵契合。
(二)基于民族认同的探讨
基于此项认同,应该注重满足台胞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们具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求,按照顺序最低层次的需求将最先得到满足,而想要提升台湾民众的两岸认同感应当有针对性地满足台胞的五大需求,尤其较高层次的需求。与台湾同胞的沟通过程是心灵层面的动态互动,应当突出对于“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和情感”的理解和体谅,减少隔阂和疏离感。具体来讲,比如在求职、任职中为台湾同胞提供更有优势的就职和晋升通道;解决台湾同胞的大陆政治参与问题,深化台湾同胞国民待遇、明确法律身份;塑造大陆社会舆论对于关爱与理解台胞的观念共识,促进台胞社会融入等,让台湾同胞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以更加自信的状态来共享祖国大陆发展成果,在发展中增进共识与认同感,共同建构起良好的共同记忆、认识到“统一有好处、‘台独’是绝路、外人靠不住”。
(三)基于制度认同的探讨
目前对在陆台胞人数的统计主要依赖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缺乏人员的统一动态管理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各部门长期分割、职责同构等体制性问题,导致台胞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部门间资源难以协同整合。惠台政策不仅涉及原有制度体系之间的创新和协调,还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所以应当强化部门协同机制,避免政策落实不力、影响台湾同胞期待。
2020年9月最后一批本式台胞证已经到期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卡式台胞证,台胞可凭卡式台胞证享有交通、金融、电信等200余项便利服务⑰,功能上接近大陆居民的身份证。但台胞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便利化程度存在差异,如在北京高铁站等场所可凭台胞证刷卡通过,而在某些地区却只能走人工通道核实。下一步还应当提高台胞证乃至于居住证便利化、可及化程度,推动台胞台企线上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使台胞共享发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大陆生活。
五、结语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民心者得天下,深化融合发展是通向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因此,越是增进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就越能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十八大以来,大陆强调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并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给台胞带来切实的好处和便利,取得积极成效。在今后的融合发展中,不应只有大陆单方面的努力,更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等层面不断增强台湾同胞的两岸融合认同,进一步发挥台胞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的坚定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①2019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台湾《远见》杂志2018年12月号,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177/1。
②2023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台湾《远见》杂志2022年12月号,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880/1。
③2023两岸和平调查,台湾《远见》杂志2023年12月号,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906。
④关于台湾社会的统“独”问题[EB/OL],(2023-06-20)[2024-07-17],https://www.tpof.org/台湾政治/国家认同/关于台湾社会的统“独”问题%ef%bc%882023年6月20日%ef%bc%89/。
⑤台湾人的民族认同[EB/OL],(2022-04-26)[2024-07-17],https://www.tpof.org/台湾政治/国家认同/台湾人的民族认同%ef%bc%882022年4月26日%ef%bc%89/。
⑥孙亚夫,概论1987年至2012年两岸关系发展脉络[J],政治学研究,2015,(04):3-18。
⑦历年两岸贸易统计表[EB/OL],(2021-04-14)[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zccs/bszn/jj/ldl_61216/201805/t20180524_11958201.htm。
⑧台商投资大陆统计表[EB/OL],(2021-04-14)[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805/t20180525_11958860.htm。
⑨2023年祖国大陆共有27省412所大学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EB/OL],(2023-02-16)[2024-07-17],https://zgt.china.com.cn/v2/content/2023-02/16/content_26045.html。
⑩陈爱志、念航,新时代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31):10-13。
⑪国台办:暑期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更加热络[EB/OL],(2023-09-13)[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xwdt/xwfb/wyly/202309/t20230913_12567292.htm。
⑫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1,(05):91-103+110。
⑬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22-26。
⑭高兆明,论多元社会的价值整合[J],江海学刊,2001,(05):96-103。
⑮王结发,论制度认同[J],兰州学刊,2009,(12):28-33+23。
⑯马润凡,国内制度认同问题研究综述[J],求实,2011,(07):73-75。
⑰国台办:将进一步拓展台胞证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EB/OL],(2024-04-24)[2024-07-17],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4/content_6947317.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总第323期,P41-48)
【摘要】自1987年10月台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大陆出台众多惠台政策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认同的提升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成效中;但美日因素、民进党当局及台湾民众群体意识等因素也对两岸融合认同形成了阻碍。通过探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可以建构并增进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共同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前言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大陆不断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并深化两岸融合发展。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福建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除此之外,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青年论坛等民间交流活动方兴未艾,有力促进两岸同胞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增进彼此认同感并增进心灵契合。
结合2018-2023年台湾民心动向调查的数据结果来看,2018年两次调查中均有半数左右的台湾民众认可“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2019年民调中有近六成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较好。①而经过2020年之后两岸局势紧张发展,台湾民众对待两岸交流的态度也发生转变,认可增加与大陆互动的比例由2021年的64.2%降至2023年的58.8%;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的意愿由2018年的18.2%减至2022年底的10.2%。〔2〕对待“战争”问题一直多数保持着“台湾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发生战争后双方应协商和谈”等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两岸和平调查中,尽管两岸关系仍旧紧张,有74.4%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增加两岸互动,并且有67.5%的民众清醒地意识到美国只是利用台湾来控制大陆,如果发生战争,46%的民众认为美国不会实质性地帮助台湾打仗。③最新民调数据显示76.7%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9.2%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8.1%的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④较2022年5.3%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⑤因此,从两岸融合发展的数据及现状来看,大陆应当更加积极促进两岸各领域、多方面交流、提高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
顾名思义,“两岸融合认同”包括两点:一是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认同度;二是台湾民众对“两岸是一家人”、“两岸应融为一体”的认同度。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融合认同之间为包含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可共同以和平的方式助力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前文中的民调数据,尽管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有呈现向好趋势的机会,但民进党上台后推动“文化台独”等种种表现,显示需要加强对于两岸融合认同的重视。本文将从旨在促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大陆惠台政策入手,探究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形成与演变,以更有利于达成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
二、两岸融合发展现况
(一)大陆对台政策进程
自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商讨结束两岸对峙状态、首倡“通邮通航通商”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总体趋势为从隔绝走向交往、从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⑥;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口头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解决台湾问题的历程中,从开始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以国民党为谈判对象,到后来更加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十五大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的方针;十六大明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十七大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坚决不变”,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台湾人民身上,这是根据台湾政治社会形势变化做出的转变,幷在之后的思想中得到体现。十八大提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十九大坚持“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二十大提出“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2024年习近平提出“为两岸同胞谋福利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展示了大陆在团结台湾同胞方面的真心实意。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倾向武力解放台湾,自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后,“一国两制”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从党的十四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明确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愿与台湾各党派展开交流协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近四十年来,大陆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88年国务院成立台湾事务办公室,同年公布《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融合与繁荣发展。1991年《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两岸人民的往来秩序进行规定。1994年公布《关于进一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若干问题的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在促进两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台胞的正当权益进行保护。
2005年面对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形势,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从法律层面划定红线。为落实两岸的农业合作,国台办2007年公布《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年以来,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起制度化的平台,两岸两会2010年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鼓励台胞来大陆创业投资,深化两岸经济贸易发展,大陆在2011年和2015年公布《关于开放台湾居民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通知》、《关于扩大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通知》;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简化台胞往来手续,大陆在2015年取消台胞签注政策,还于2017年公布《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台湾居民在大陆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
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走上快车道。2018年,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给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年《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学习、居住、生活等方面提供同等待遇,台胞在大陆就业不再需要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2019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与《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2020年、2021年《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帮助台企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2022年公布《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工作的通知》,是继2011年和2015年之后又一支持台胞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新举措。2023年,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农业农村部2024年出台《关于农业农村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积极促进两岸农业农村合作交流、融合发展。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效
从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往来断绝的局面,1987年以来两岸逐步展开各个方面交流融合。尽管两岸融合发展屡屡遭到“台独”分裂势力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阻碍,但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两岸人民要交流、要融合的意愿势不可挡,台湾民众的两岸融合认同切实体现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效之中。
1.政治交流成效
自台湾放开大陆探亲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政治基础上,双方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建立起两岸双方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
1990年台湾当局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来解决两岸人员交往中产生的各种问题;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的首次接触商谈,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和走向和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998年的“汪辜会晤”拉开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2001年开始,海协会相继邀请新党、亲民党访问团赴大陆访问,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率团访问大陆;2008年胡锦涛会晤吴伯雄达成多项共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大陆;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2014年2月大陆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起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2015年两岸领导人在新加披举行首次会面,会中多次强调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
此外,在两岸海峡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亚运会等活动中,两岸政党人士交流沟通、聚同化异,共同发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的声音。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2023年、2024年连续两次带领台湾青年踏上大陆进行祭祖、交流等活动,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展开座谈,对于增进台湾青年一代的认同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