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保研加码 拟覆盖92%存户涉3万亿存款

香港星光大道(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特区政府计划优化存款保障计划(存保计划),存款保障委员会昨发出公众谘询文件,提出四项优化建议,包括将现时每间银行每名存户的保障额,由50万元提高至80万元,令存户的保障率由目前的89%,提高至92%。存保会主席刘燕卿强调,今次检讨并不是由早前美国一些地区性银行的倒闭事件所引发,而是存保计划的一些常规检讨。目标2025年落实谘询文件内的政策建议,因需时收集公众及持份者意见,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

  存保会指出,在现行50万元的保障额下,约2,040万名存户获全额保障,占存户总数的89%,如将保障额提高至80万元,获全额保障的存户数字将增加约83万至2,123万,占存户总数的92%,高于国际指引的90%。而受保障存款总额亦会由约26,000亿元增加26%至约33,000亿元,占银行体系总存款的25%,实质保障额亦提升21%,水平可追上累积通胀。保障额相对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现时的129%提高至206%,接近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中位数。

  上调保障额考虑一篮子因素

  刘燕卿强调,今次检讨并不是由早前美国一些地区性银行的倒闭事件所引发,本次优化建议将有助确保存保计划继续跟上国际标准,并能更有效维系存户对香港银行体系的信心,而有关保障额是考虑了通胀及成本控制等一篮子因素,若加至100万元,成本及效益会不成比例。她补充,存保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经进行过两轮的重大优化:第一轮是在2011年,将保障额由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第二轮是在2016年,简化了发放补偿的程序,令到向存户发放补偿的时间由原本的42天大减至7天。

  存保会总裁何汉杰亦指,存保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件之一,协助维持金融稳定,早前一些欧美银行倒闭事件对香港影响有限,香港银行体系维持稳健,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充裕。自存保计划2006年启动以来,香港并无银行倒闭。存保会大约每5年会就存保计划作出检讨,因要与时并进,视乎最新情况调整计划,并非危机发生而做。他续指,通胀下市民的银行存款水涨船高,加上储蓄、收入、人均存款水平提升,若将存款保障额维持在50万元,全额保障比率只会越来越低。

  难量化银行将成本转嫁存户   根据谘询文件,为应付较高的保障额,将向存保计划成员银行再次收取建立期征费,而建立期征费率维持不变。该会预计,银行业每年供款将每年平均增加26%。何汉杰指,个别存款数字较高的银行需要供款较多,但此举可增加存户对银行的信心,初步与银行沟通后反应正面,相信银行业会支持,惟难以量化或监察银行是否将成本转嫁给客户。

  另外,谘询建议,于银行合并时,为受影响的存户提供6个月的额外存款保障,最高提供160万元保额。在申述机制方面,要求存保计划成员在其数码渠道展示计划成员标志,并简化私人银行客户有关不受保障存款的负面披露规定。谘询为期3个月,至10月12日为止。

  5年定存经检视后不纳保障范围

  在现行存保计划中,结构性存款及年期超过5年的定期存款,不包括在存保计划保障中。何汉杰亦表示,有检视5年定存等结构性存款的保额,但它们的经济特质偏向商业产品,因此不建议将其纳入保额修订建议内。而虚拟资产是投资工具,亦不会被存保计划保障。当被问到为何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保障方法相同,他表示,这做法适合香港,香港银行与美国银行经营模式不同,需时让国际标准制定者观察,会否因应国际事件而微调相关标准。

  香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发生过不少银行挤提事件,直至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再引发香港多家银行出现挤提,政府当时有所警觉,于1992年就应否推行存款保障计划进行公众谘询,但遭否决。

  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出现银行挤提情况,有存户对个别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信心受损,导致一家本地银行遭遇短暂的挤提。如何维持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成为焦点,次年金管局的一份顾问研究认为,香港有需要推行明确的存款保障安排,使银行体系在抵抗外围危机时能更加安全和稳定。

  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和两轮公众谘询,2004年金管局就存保计划的设计制定最终建议,《存款保障计划条例》于2004年5月获立法会通过。条例通过后,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于2004年7月成立,在港实施存保计划的责任,存保计划则于2006年9月25日正式推行。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约152家银行位列存保计划的成员名单,全额保障存户约2,040万户,占存户总数约89%。

香港星光大道(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特区政府计划优化存款保障计划(存保计划),存款保障委员会昨发出公众谘询文件,提出四项优化建议,包括将现时每间银行每名存户的保障额,由50万元提高至80万元,令存户的保障率由目前的89%,提高至92%。存保会主席刘燕卿强调,今次检讨并不是由早前美国一些地区性银行的倒闭事件所引发,而是存保计划的一些常规检讨。目标2025年落实谘询文件内的政策建议,因需时收集公众及持份者意见,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

  存保会指出,在现行50万元的保障额下,约2,040万名存户获全额保障,占存户总数的89%,如将保障额提高至80万元,获全额保障的存户数字将增加约83万至2,123万,占存户总数的92%,高于国际指引的90%。而受保障存款总额亦会由约26,000亿元增加26%至约33,000亿元,占银行体系总存款的25%,实质保障额亦提升21%,水平可追上累积通胀。保障额相对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现时的129%提高至206%,接近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中位数。

  上调保障额考虑一篮子因素

  刘燕卿强调,今次检讨并不是由早前美国一些地区性银行的倒闭事件所引发,本次优化建议将有助确保存保计划继续跟上国际标准,并能更有效维系存户对香港银行体系的信心,而有关保障额是考虑了通胀及成本控制等一篮子因素,若加至100万元,成本及效益会不成比例。她补充,存保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经进行过两轮的重大优化:第一轮是在2011年,将保障额由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第二轮是在2016年,简化了发放补偿的程序,令到向存户发放补偿的时间由原本的42天大减至7天。

  存保会总裁何汉杰亦指,存保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件之一,协助维持金融稳定,早前一些欧美银行倒闭事件对香港影响有限,香港银行体系维持稳健,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充裕。自存保计划2006年启动以来,香港并无银行倒闭。存保会大约每5年会就存保计划作出检讨,因要与时并进,视乎最新情况调整计划,并非危机发生而做。他续指,通胀下市民的银行存款水涨船高,加上储蓄、收入、人均存款水平提升,若将存款保障额维持在50万元,全额保障比率只会越来越低。

  难量化银行将成本转嫁存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