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议书”向各界发布
中评社香港9月28日电/由一班选委、立法会议员、社会人士组成的“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刚刚发起了《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议书》,大力呼吁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促进香港人才的大融合,推动人才体制的变革,建立创新的人才发展模式。他们提出:“新人才、深融合、组建香港大团队”的理念,希望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提升香港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该促进组的成员包括黄炳逢(选委)、胡盛龙、洪雯(议员)、汪扬教授、林振升(议员)、邓飞(议员)、谭金莲(选委)、廖于勤(选委)、黄祉颖(选委)、李树甘教授和司徒圣豪博士。他们一同表示:踏入回归祖国25周年的香港,历经社会动荡、新冠疫情肆虐及国际地缘政治的急速变化,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努力下,现已逐渐回归正轨,但仍然充满挑战。近年来,本港面对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错配及劳动力断层等问题,香港必须有更大作为,大力推动更进取的人才政策,留住及吸引各地人才,积极培育本地人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香港如何重塑自身定位与把握历史机遇,提升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的倡议分为9点:
1.人才的理念和定义必须予以更新,变得更广泛、更包容,人才结构应该更为多样和有机结合,不能只针对某几个专业,必须包括基层及对香港整体有价值而可能被忽视的工种和职业。一个竞争力强的社会经济体系,必须吸纳及融合不同来源、不同技能、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才,增加多样性、流动性,才能高效运作;
2.本港的人才来源,包括本地人才、内地人才,台澳地区人才,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才,除了积极吸纳他们,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融合他们。本倡议的“人才大融合”是指各来源地的人才,在择优吸纳的前提下,能够和谐地、平衡地互相整合,以公平合理的条件融入香港。融合之谓“大”者,是把各方人才组建成为整个香港的“大团队”,使人才的综合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为香港的整体利益作出最大贡献;
3.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兴起,新的行业、岗位、工种不断涌现,就业模式和工作场景,也随着全球政经结构转型和新冠疫情而产生微妙变化,劳动力的多样性与涵盖范围正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工作的观念和态度也在不断转变,特别是年轻人。必须促进各种人才对新兴行业与新型岗位的适应和融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纵向和横向的流动机会;
4.政府和各界必须一起实施更开放、更全面、更积极的人才政策,鼓励本地人才按客观条件留港发展、北上发展,同时促进香港与外地人才的双向流动和融合,特别是内地人才,吸引更多高质素、国际化的人才来港,产生人才的“磁吸效应”;
5.本地劳动力的更新和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大力发掘和培养本地人才,提升本地劳动力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增强其职业能力,建立新的劳动力阶梯,协助不同阶梯的劳动力应对创新与变化速度加快的新环境,配合他们有效转型,与外来人才一起融入香港的整体人才库,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协同效应;
6.要致力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改变旧思维,不再以狭隘的“在地观念”来留住或吸引人才,要推动人才在行业流动、地域流动、向上流动、职业流动等方面的便利与可持续发展,鼓励本地人才跨境流动及推动各地人才跨境融合,从而巩固及进一步突出香港作为国际化大湾区城市的地位,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掌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机遇;
7.必须有效平衡不同来源地的人才之间的诉求和利益,不单纯以来源地划分人才在港的待遇和条件,按实际情况促进人才在“质”和“量”方面的优化,从而发挥不同人才在“大团队”氛围下的最大价值,产生乘数效应;
8.大力在社会各层面倡导职业、工作无分贵贱的观念,继续宣扬“行行出状元”的精神,保护不同阶梯劳动者的尊严,改变社会对人才、职业与劳动力的固化概念和利益关连,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机遇下的劳动力结构性转变;
9.致力于为各方人才创造良好及人文友善的成长、落地及持续发展的环境和配套条件,增加良性互动,让不同人才能够在香港高度融合,为各行各业、各来源地的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香港人才在公平、公正的大原则下相互配合,让各种人才、各地人才与香港建立多元化、多维度、跨地域的紧密关连,以不同方式与香港的整体利益挂钩,不拘泥于单一落地形式,使香港在创新的人才模式下持续发展,增强并优化香港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引领世界。
促进组十分欢迎对倡议书表示认同及支持的立法会议员、选委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此倡议的行列,甚至加入促进组一起推动香港人才大融合的过程和目标,促进组将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持续推动此倡议的内容。
中评社香港9月28日电/由一班选委、立法会议员、社会人士组成的“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刚刚发起了《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议书》,大力呼吁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促进香港人才的大融合,推动人才体制的变革,建立创新的人才发展模式。他们提出:“新人才、深融合、组建香港大团队”的理念,希望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提升香港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该促进组的成员包括黄炳逢(选委)、胡盛龙、洪雯(议员)、汪扬教授、林振升(议员)、邓飞(议员)、谭金莲(选委)、廖于勤(选委)、黄祉颖(选委)、李树甘教授和司徒圣豪博士。他们一同表示:踏入回归祖国25周年的香港,历经社会动荡、新冠疫情肆虐及国际地缘政治的急速变化,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努力下,现已逐渐回归正轨,但仍然充满挑战。近年来,本港面对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错配及劳动力断层等问题,香港必须有更大作为,大力推动更进取的人才政策,留住及吸引各地人才,积极培育本地人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香港如何重塑自身定位与把握历史机遇,提升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的倡议分为9点:
1.人才的理念和定义必须予以更新,变得更广泛、更包容,人才结构应该更为多样和有机结合,不能只针对某几个专业,必须包括基层及对香港整体有价值而可能被忽视的工种和职业。一个竞争力强的社会经济体系,必须吸纳及融合不同来源、不同技能、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才,增加多样性、流动性,才能高效运作;
2.本港的人才来源,包括本地人才、内地人才,台澳地区人才,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才,除了积极吸纳他们,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融合他们。本倡议的“人才大融合”是指各来源地的人才,在择优吸纳的前提下,能够和谐地、平衡地互相整合,以公平合理的条件融入香港。融合之谓“大”者,是把各方人才组建成为整个香港的“大团队”,使人才的综合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为香港的整体利益作出最大贡献;
3.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兴起,新的行业、岗位、工种不断涌现,就业模式和工作场景,也随着全球政经结构转型和新冠疫情而产生微妙变化,劳动力的多样性与涵盖范围正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工作的观念和态度也在不断转变,特别是年轻人。必须促进各种人才对新兴行业与新型岗位的适应和融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纵向和横向的流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