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解决跨代贫穷 倡增教育资源
专家学者呼吁当局在试验计划后,尽快扩大受惠规模,让更多清贫学童受惠。而解决跨代贫穷的关键是增加教育资源,因此特区政府应全面检视基础教育,促进贫穷学童平等教育机会,同时从各制度着手处理,幷制定具体减贫KPI(关键绩效指标)检视施政成效。他们又建议,对计划个案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同时为参加计划的导师提供培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与青年沟通。
倡扩大名额5万孩童住㓥房
“计划受惠人数少,服务广度待增加。”为期一年的“共创明Teen”计划,受助初中生2000人,多名扶贫委员会委员认为,相对全港多达20多万名18岁以下贫穷儿童,计划的覆盖面太小。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扶贫委员会委员施丽珊指出,参考《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18岁以下的贫穷儿童达27.5万人,占全港儿童人口逾四分之一。然而计划只有2000名㓥房初中生参加,名额供不应求,且幷未有处理其他年级的㓥房儿童需要,亦未有针对非㓥房住户的贫穷儿童。此外,计划为每名参加者提供合共10000元津贴,金额太少,难以制订较长期的发展计划,难为学童提供足够支援。
“希望特区政府一年后能总结经验,将计划扩大幷恒常化,让更多基层学员能够争取改变人生的机会。”身兼扶贫委员会委员的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邓家彪亦指出,现时仅是居于㓥房的孩子已有5万多人,计划时间短,名额覆盖范围非常有限,认为应尽快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基层学员受惠。他还呼吁特区政府将来就计划内的个案进行为期5至10年的长期追踪研究,以考察受助人及家庭的阶级流动情况,从而检视计划成效,幷加以改进。
提升计划效果鼓励全民参与
“计划不能全盘依赖导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应该做到全民参与。”“共创明Teen”计划将为每个学员会配对一名“友师”,帮助参加计划的学生订立“行动计划”。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勇认为,应鼓励导师所属的机构、企业一同参与其中,全力帮助导师,共同提升计划效果。
建议增设“等候名单”
陈勇补充说,学员的推荐渠道还可以扩充至地区团体,大家一同找出需要帮助的基层学员、最佳目标对象等,继而带动整个社区营造出邻里关怀的良好氛围,打造互助互惠的社区环境。如此一来,“全民参与”便付诸实践。
陈勇认为,若计划反应热烈,报名人数远超既定名额,特区政府可考虑增设“等候名单”,让更多学员未来有机会参与到计划中,“不至于感到失望,保持乐观心态”。他期盼投身计划的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等,拨出一定资源,尽早协助“等候名单”上的学员。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世荣盼望工商界积极参与计划。虽然计划不会立即看到成效,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能为整个香港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特区政府可以就计划‘边做边检讨’,未来加推第二期、第三期等。”
检视施政成效制定减贫KPI
推出“共创明Teen”计划之目的,是推动弱势社群学生摆脱跨代贫穷,但社协副主任、扶贫委员会委员施丽珊认为,解决这问题最重要的是强化贫困儿童的教育机会,以及强化对其身处的弱势家庭的支援。
提升基层收入水平
“教育从来是启迪民智、促进脱贫的重要途径,当局应促进贫穷学童平等教育机会。”施丽珊说,若要避免持续陷入世袭式贫困境况,特区政府必须从教育、建立就业和社会资本,以及增加原生贫穷家庭收入着手,同时制定具体减贫KPI检视施政成效。
在建立就业和社会资本方面,她认为应加强清贫学童在个人成长、生涯规划及升学就业辅导的支援,包括检讨现行儿童发展基金,增加受惠人数、扩阔可参加计划的清贫学童之年龄、增加政府配对供款金额;亦可设立专项奖励计划,鼓励清贫学童学习,幷换领学习津贴以增加学习和培训机会。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世荣认为,解决跨代贫穷的核心是要提升基层收入水平,政府要提升儿童托管服务,从而释放妇女劳动力,让他们的家长能够找到一份稳定收入。他建议计划与制服团体合作,让学员可以透过参加制服团体学习正向价值观,稳定参与课余活动及技能培训,让家长可在学员参与课余活动期间安心工作。
小组形式助交流“友师”勿错配
“友师”是“共创明Teen”计划的一大亮点,他们需要和学员进行大量沟通,从而为学员带来正向思维,因此互动形式与内容备受各界关注。九龙中立法会议员杨永杰则认为,透过“一对一”配对的方式安排导师与学生,容易出现错配问题,建议以小组形式配对,例如五名学生与五名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以增加双方交流互动,打破隔阂,导师间亦可互相扶持互补不足,且即便日后导师因个人原因退出计划,亦可减低对学员的影响。
杨永杰还指出,导师应每周透过电话、社交媒体、外出活动等方式,至少与学员接触一次,让学员敞开心扉,从而建立互信。他亦期望参与计划的公司承诺提供人员协助后,容许导师在上班时间处理与学员相关的事务。
民建联立法会郭玲丽则对培训内容表示关注,她建议在基础训练范畴加入国情元素,让学员能够认识国家,建立正确的观念。她还表示,民建联的影子工作小组会持续跟进计划,与政府进行交流,全方位配合及支援计划的导师与学生,务求让计划尽快取得成效。
专家学者呼吁当局在试验计划后,尽快扩大受惠规模,让更多清贫学童受惠。而解决跨代贫穷的关键是增加教育资源,因此特区政府应全面检视基础教育,促进贫穷学童平等教育机会,同时从各制度着手处理,幷制定具体减贫KPI(关键绩效指标)检视施政成效。他们又建议,对计划个案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同时为参加计划的导师提供培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与青年沟通。
倡扩大名额5万孩童住㓥房
“计划受惠人数少,服务广度待增加。”为期一年的“共创明Teen”计划,受助初中生2000人,多名扶贫委员会委员认为,相对全港多达20多万名18岁以下贫穷儿童,计划的覆盖面太小。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扶贫委员会委员施丽珊指出,参考《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18岁以下的贫穷儿童达27.5万人,占全港儿童人口逾四分之一。然而计划只有2000名㓥房初中生参加,名额供不应求,且幷未有处理其他年级的㓥房儿童需要,亦未有针对非㓥房住户的贫穷儿童。此外,计划为每名参加者提供合共10000元津贴,金额太少,难以制订较长期的发展计划,难为学童提供足够支援。
“希望特区政府一年后能总结经验,将计划扩大幷恒常化,让更多基层学员能够争取改变人生的机会。”身兼扶贫委员会委员的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邓家彪亦指出,现时仅是居于㓥房的孩子已有5万多人,计划时间短,名额覆盖范围非常有限,认为应尽快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基层学员受惠。他还呼吁特区政府将来就计划内的个案进行为期5至10年的长期追踪研究,以考察受助人及家庭的阶级流动情况,从而检视计划成效,幷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