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青年交融与湾区角色

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与会青年学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广州12月12日电(中评社报导组)12月6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论坛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来自广东、香港的十名青年学者围绕大湾区在两岸青年交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现状,对粤港澳青年交融对深化两岸青年交融的经验与启示、港澳台青年在广东的融入现状、铸牢粤港澳台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参加此次论坛的青年学者有: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台湾法律研究所副所长黄继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程华,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谢韩,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李凌风;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中评社编委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陈倩羚;论坛由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和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编委束沐共同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中评社 袁晓麦摄)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在发言重点分析了当前两岸青年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展望后续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湾区作为。她表示,两岸青年交流具有一定的内生动力。青年群体原来就是好奇心旺盛以及心理包袱较轻的群体,加上两岸同文同种,双方交流的障碍相对较小,彼此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语意和表达的想法。同时,两岸青年交流有虚拟与现实的条件。在虚拟线上,她以“小红书”平台为例,表示在赴台交流期间不仅能借助“小红书”寻找美食攻略,还有随行同学因“小红书”而与台湾的同学们有了共同话题。而在线下现实中,大陆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恢复了与台湾各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台湾方面也恢复审批大陆高校师生赴台的文教交流。

  对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挑战,李仕燕分析,当前影响两岸青年交流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外部,即当前两岸关系以及岛内社会舆论的氛围。一方面,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总体态势影响了青年交流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岛内社会舆论氛围存在着不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污名化现象。她最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两岸青年交融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提升两岸交流便利性的客观条件。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赋予两岸经济交流更多的现代化内涵。最后,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两岸青年交融的心灵契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认为,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体现出了战略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给两岸及港澳青年的交流交往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还给我们如何进一步融入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重要启示。郭至君说,粤港澳携手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是势在必得,必定成功的。两岸及港澳的青年人需正确认识到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重大意涵,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抱有充分信心。

  郭至君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框架内将实行“两制”的地区有机结合为一个“区域性发展共同体”,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成功,并将为国家实现完全统一提供丰富的内涵与强大的动力。大湾区成功实现了不同体制下的互补与协作,充分体现了制度自信,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生动案例,对港澳青年益处多多,对台湾青年也一定有吸引力。另外,郭至君也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范例,必然有助于两岸及港澳青年在文化上加强沟通,共同增强文化认同感,乃至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可以成为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先之地。总而言之,大湾区有大未来,这里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前进动力十分强大。两岸及港澳青年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台湾法律研究所副所长黄继朝(中评社 袁晓麦摄)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台湾法律研究所副所长黄继朝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特朗普当选对台商台青在大陆发展的可能影响》的演讲,分析了特朗普当选对台商台青在大陆发展产生的复杂影响,并从年龄和产业两个维度剖析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反应。

  黄继朝指出,特朗普再次当选,将使台商台青在大陆发展的心态呈现更加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部分台商台青可能因“选边站”压力加剧和台海安全风险上升而更加消极观望,甚至选择撤离大陆;另一方面,美国“协防台湾”承诺的不确定性上升,反而可能促使另一部分台商台青选择更加依赖大陆以规避风险,从而更深度地扎根大陆发展。

  黄继朝表示,不同年龄段和产业的台商台青对特朗普当选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老一辈台商,台青和青年台商在大陆发展投资的意愿可能更积极,信心也更足;而在产业方面,先进技术产业的台商比如台积电、联发科等对于在大陆投资发展的顾虑会更大,在观望之余会更多考虑转移产能或在地转型问题,而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农林业、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台商则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乃至伺机扩展业务。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表示,“交流”到“交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两种不同方法论。她认为,大湾区在推动两岸“聚同化异”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也大有可为。首先,大湾区在“聚同”方面拥有强大基础和非同一般的“功力”,而且已经探索出一条化优势为实力的可行道路,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两岸融合发展大湾区实践,尤其是莞台35年融合发展经验十分值得总结。其次,大湾区在“化异”方面也具有独特经验,“一国两制”在香港27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仅仅“求同存异”是不够的,还应妥善把握“同”与“异”的关系,主动通过“聚同化异”遏制不良分歧的恶化,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实现“聚同化异”。此外,从规则机制的“软联通”到基础设施“硬联通”,大湾区跨境融合的持续推进过程,正是“聚同化异”理论的生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体“化异”的方法和路径。

  林艳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历经30多年的探索,已从最初的走一走、看一看迈向需要着手解决认同问题的深水区。如何通过“聚同化异”的方法论,推动建立更深层的价值认同和政治共识,是打破两岸青年交流天花板的必答题,也是未来两岸青年交融的总方向。她表示,在以“走一走、看一看”为特征的两岸青年交流1.0版中,大湾区已经走在前列,相信在以“聚同化异、建立认同”为核心的两岸青年交融2.0版中,大湾区也一定不会缺席。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率先探索、带头破题的优势和条件,可为两岸青年聚同化异打造“逐梦湾区”“认同湾区”“融合湾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程华(中评社 袁晓麦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程华围绕大湾区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对如何增进粤台两岸产业经济交流提出了其建议。她表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广东坚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和共同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两岸企业密切对接,共同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程华表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促进粤台两岸产业经济交流。她建议,要加强完善支持政策,扩大两岸人员交流;推进两岸规则与标准对接,扩大两岸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承载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重大平台;完善两岸产业合作联盟,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海洋渔业合作,打造两岸特色品牌。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中评社编委曹润来(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中评社编委曹润来分享了对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的看法。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基础强、发展快、质量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优势,二是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三是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四是良好的政策支持。

  曹润来认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必将有力地促进粤港澳台青年的融合发展。对此他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促进青年融合发展:一是加强教育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形成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使青年学生深入瞭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相互融合融入;二是充分发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搭建各类科创平台,为粤港澳台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资源,同时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促进大湾区内的产业合作,进一步丰富完善大湾区内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引导粤港澳台青年在相关产业中就业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的政策环境,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为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发挥大湾区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增进人才、科创、产业交流具有深远意义。他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台青年一定能够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实现梦想,共同谱写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谢韩(中评社 袁晓麦摄)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谢韩在发言中主要谈及了“湾区流行文化”在推动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关键作用,并对大湾区如何发挥流行文化优势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提出了其建议。她表示,台湾当局自推行“108课纲”以来,大幅度削减中国历史、地理内容和文言文篇幅,过度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去中国化”严重,成为目前年轻一代对“中国”认同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加剧了两岸之间的文化隔阂。但近年来,大陆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台湾青年对大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认知。

  谢韩从大陆影视剧、社群媒体、音乐和游戏等流行文化产品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大陆流行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力。她认为,流行文化作为两岸青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话题,已成为目前探索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新的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身处大陆流行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前沿阵地,足以担任“桥梁”作用,推动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最后,在探讨如何发挥“湾区流行文化”魅力以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方面,谢韩建议道,一是要善用大湾区与台湾相近的文化基因;二是要持续扩大湾区流行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三是要增加“湾湾”青年交流的“流行文化”元素。她指出,大湾区本身有岭南文化丰富又接地气的文化基础,与台湾又有相近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基因,青年之间更易于交流互融。发挥湾区流行文化魅力,藉由流行文化元素来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沟通,进而使得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无感”甚至“无端厌恶”转变为愿意瞭解、积累正面印象,成为“实现心灵契合”的第一步。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持推进,三地人员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往来日趋紧密,湾区已愈益成为港澳青年寻梦之地的代名词,而其中以广州的南沙自贸区最具代表性。她通过梳理南沙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并结合港澳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四点南沙令港澳青年最有感的政策亮点:

  第一,融入港式DNA与国际化元素,构建港澳青年熟悉的“港式国际社区”生活圈。第二,采用港人熟悉的决策咨询模式,成立“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此架构下充分聆听并采纳港人的意见。第三,降低港澳青年在湾区创业就业的门槛,创新设立政务港澳服务中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并拓宽三地专业资格互认范围。第四,提供住宿、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站式生活支援,令港澳青年在无后顾之忧下尽情打拼事业。

  陈倩羚表示,结合南沙鼓励支持港澳青年落户内地、促进三地青年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为台青在陆发展、以及融入祖国的政策优化提供以下思路:首先,将在南沙或湾区中率先取得成效的港澳青年政策经验,延伸应用至两岸青年交流中。其次,把台青目前在湾区享有的各项政策优惠,提升至与港澳青年全面看齐的水平,鼓励并支持台青投入湾区建设。最后,在设计面向台青的政策时,宜适当融入台湾元素,并拓宽台青发表意见的渠道,调动台青参与的积极性。

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李凌风(中评社 袁晓麦摄)

  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李凌风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现状,并就如何推动台湾青年融入大陆提出了其建议。首先,他指出,近年来,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与态度逐渐成为两岸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数据显示,台湾青年在政治参与上的活跃度显着提高,其对两岸关系问题表现出谨慎态度,超过八成倾向维持现状。然而,这种立场背后既有对大陆的恐惧与隔阂,也反映了他们对大陆缺乏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与此同时,部分台湾青年通过实地接触大陆,开始逐步改变对大陆的印象,显现出转向客观认知的可能性。

  其次,李凌风分析了台湾青年赴陆发展的吸引点,归纳出两岸历史或亲缘联系影响、大陆流行文化吸引、风土人情体验和经济发展机会等主要诱因。他进一步指出,在留陆考量上,除却亲情因素以外,大陆的机遇和所提供环境,包括制度标准公平、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包容氛围等,也能吸引台湾青年继续在大陆扎根与发展。

  李凌风表示,如何通过政策优化、文化交流、社会互动等方式,推动台湾青年融入大陆,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青年融合的重要议题。对此,他建议,要鼓励文化创作,建设国家精品文娱旅资源传播矩阵;同时鼓励“种草”行为,将台湾青年宣传效果最大化;并发挥市场优势,制定实施“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专项服务计划”;最后充分开展研究,预防疏导台当局突发行动的青年从众心理。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评论》月刊主编束沐表示,两岸四地青年的时代观,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书写、青年话语与在地叙事,并充分体现在两岸四地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实践之中。他认为,需要结合两岸关系语境、粤港澳大湾区语境、新时代青年发展语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具体化、在地化、生活化、年轻化的阐发。

  束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共构“时代观”的实践场域与理论土壤,主要有五个显着特点:第一,中华文化的潮流化;第二,教学研究的国际化;第三,科技创新的自主化;第四,跨境生活的同城化;第五,社会治理的多样化。大湾区兼具并独有的“五化”,为两岸四地青年在大湾区交流交往、交融交心创造了“最大同心圆”,是可以凝聚人心、聚同化异、细水长流的共同话语,进而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大湾区特色、港澳台元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他建议,重视和拓宽台湾青年“从港澳到湾区”的交流融入路径,如香港特区政府可增加台湾地区高校列入“高才通”(如清华、交大、成大),广东可策划“港澳第一站、广东第二站、其它省市第三站(即大湾区+)”的青年交流特色路线;重视和发挥民间社会和市场机制在青年交流中的作用;加强大湾区和示范区引导鼓励港澳台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有益模式的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