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年及对全球发展的启示

现场嘉宾合影(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记者 段晓鲁)3月12日,由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亚洲周刊举办主题为“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先生思想如何启发我们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下所面对的挑战,并促进各界对相关议题的深入交流与讨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获邀参加此次活动。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表示,自己对孙中山先生极为敬重。他为国家发展耗尽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这次的座谈会以“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为主题,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更是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位伟人的思想足迹,以及思索他给予我们未来的智慧与启示。

  何顺文表示,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以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于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国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一般人多数只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实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表示,孙中山先生尽管已经逝世一百年,但他对中国及香港发展的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亦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对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最主要就是救中国,截至到他逝世的时候,他依然在强调“和平、奋斗、救中国”,在革命之后他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这套思想对如何建设中国起到重要作用,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

  高朗表示,孙中山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对西方思想不是全盘接纳,他是批判性的吸收,所以他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缺点很早就已经看到,并融合自己的思想提出了学说。在那个年代,他就点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这三个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次举办的座谈会不单是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更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里反省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挑战。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中评社 段晓鲁摄)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孙中山思想对新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特朗普的霸凌主义引起全球反制,这代表了现在西方政治理论和具体行动实践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世界如果重新回到丛林法则,各个国家比的是谁的拳头比较大,严重违背了过去100年孙中山的发展思想。孙中山1924年在日本演讲时提出“大亚洲主义”,强调勿为西方霸道的鹰犬,须当东方王道之干城,亚洲国家之间要团结合作才不会被西方国家欺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限于某个国家或是某个民族,而是要迈向世界大同,这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

  邱立本表示,由于美国对乌克兰的背弃、对台积电的掏空,台湾面临前所未见的危险。但在两岸关系的纠缠中,孙中山的思想意外地成为一股凝聚的力量,成为两岸最大的公约数。“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只是国民党的论述,还可以成为台湾与大陆互动的思想资源。台湾绿营虽然推动“去中国化”,但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两岸民间依然是相通的,台湾民间的生活模式无法脱离中华文化的传统,比如台湾绿营的支持者也认同妈祖、电音三太子,和现在大陆的妈祖、天后与哪咤热潮,都是相通的。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中评社 段晓鲁摄)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表示,孙中山提出,国家富强之后对弱小国家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孙中山是非常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帝制,强调要组织一个民主政府,人民有选举权和罢免权。

  孙中山认为,国家的发展最主要是民生,也就是说老百姓吃饭最重要,而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就要进行社会发展改革,由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他也深知资本主义的弊处,提倡大型企业由国家来办。但如何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孙中山认为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吸纳西方的资本来中国投资,这样中国才能变得富强。此外,西方强国如果帮助中国发展,也会对全球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互利互助思想,并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爱主义。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表示,从历史角度看,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很伟大的思想家,但在落实到革命的时候成功率几乎为零。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来说,必须弄清孙中山先生革命为什么不成功。现在中国依然处于革命时代,并没有完全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这无论是在台湾、香港或是祖国大陆。

  李大壮强调,研究孙中山思想除了要弄清他的思想根源及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要去一步步落实,希望有更多的下一代的人瞭解到先辈伟大的思想,参与到落实行动中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表示,孙中山先生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了无数中国人。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概念和“振兴中华”口号,都是首先由孙中山提出来的。孙中山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主张。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包括铁路建设、港口开发、工业发展等在内的许多宏伟蓝图,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罗祥喜表示,孙中山之所以得到两岸及港澳同胞和全球华人的敬仰,重要原因之一是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理念、构想,对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与践行、传承、弘扬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现代化,对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的稳定繁荣有重大的贡献,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早已成为带动和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动力。

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透过线上形式参加座谈会(中评社 段晓鲁摄)

  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表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其中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并不是传统中国制度的复制,考试制度是承接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但作出了现代的转化。孙中山特别提到政府官员都要通过国家考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政府官员的,这主要是针对西方议会民主腐化所提出的,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制度的选贤取能。在监察制度方面,孙中山提出通过专业的监察委员到各地听取民声,并针对政府的贪腐失职所提出的监察机制,其中包括了对政府官员的弹劾权、纠正权等,用非常细腻的手段监督政府的职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考试权和监察权不是在西方三权以外加上两个,而是对中国传统制度进行批判与进化,其目的是符合自由民主真实的需要。

  周阳山表示,孙中山先生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秉持中道,所以我们从他的思想中看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概念,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平均地权等,这些中道的核心思想在近代思想中是非常罕见且持之以恒的。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批判的进程与创造的转化,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强调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并且透过国家发展的努力完成国家的民主重建。

纪念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座谈会(中评社 段晓鲁摄)

  座谈会设有讨论环节,现场嘉宾回答了观众的提问,并对孙中山思想对大湾区发展的启示、孙中山遗址志的保护、大亚洲主义等问题作出回应。

现场嘉宾合影(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记者 段晓鲁)3月12日,由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亚洲周刊举办主题为“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先生思想如何启发我们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下所面对的挑战,并促进各界对相关议题的深入交流与讨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获邀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