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财政预算案与民意焦点

图1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在发表5天香港社交媒体涉该议题的关注度及其在整体舆论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在发表5天后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声量及其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13日电/2月2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以严格控制开支为主、开源为辅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2元乘车的优惠力度,全体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与区议会人员冻薪等,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后得出结论:香港主流民意肯定特区政府锐意重节流以减赤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在财困时期部分福利措施会有所缩减,并对特区政府维持在创科与推动两地交融方面的投入反应正面,但对今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财赤问题仍持高度关注。

  如图1所示,最新出炉的财政预算案,是本届特区政府发布的三份预算案中关注度最高、且在整体舆论中占比最大的一份。从2022/23至2024/25年度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已接连三年录得赤字,且赤字规模皆高达近千亿水平。2025/26年度的预计赤字虽降至670亿元,但仍然无法完全释除香港市民对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

  由图2可知,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发表后5天,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声量为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案中之最,且财赤声量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也达至最高,接近三成二。足见,香港市民十分关注特区政府在最新一份预算案中,如何在尽量不影响现有公共服务及未来发展投资的基础下,实现减赤、恢复收支平衡。

图3 香港社交媒体主流舆论对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的支持度与反弹度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不过,尽管财赤的难题相当棘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但特区政府在本份财政预算案中仍提出了让广大市民相对满意的解决思路。据图3所示,主流舆论对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虽出现支持度下滑、反弹度上升的反应,但仍稳住了支持度高于反弹度的较良好观感。这体现了部分市民在短期内或未能消化对庞大财赤规模的隐忧,但多数民意仍较为肯定特区政府以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的减赤大方向。

图4 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较高关注度的主要措施(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展示了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最受社交媒体热议的主要措施,可见排名前三的都为缩减或控制开支的相关措施,包括公务员和立法司法机关人员等冻薪,2元乘车优惠设次数上限、10元以上两折,以及取消中小学及幼稚园学生的津贴等。

  此外,部分增加收入措施由于对民生有较大影响,故也录得较高的关注度,如研究向陆路离境私家车征收边境建设费、上调飞机乘客离境税、以及检视隧道收费与交通违例定额罚款等。

  另值得注意的是,本份预算案中一些投资未来的战略性措施也较受香港市民瞩目,如在当下AI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风口上,尽管特区政府已背负较大的财政压力,但仍预留10亿元成立AI研发院,被不少舆论认为是一项虽艰难但颇具远见的正确决策。

图5 香港社交媒体主流民意涉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各项主要措施讨论的各类舆论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进一步梳理了主流民意对上述预算案各项主要措施的观感,可见绝大部分措施所收获的正面舆论都高于负面舆论,就连此前争议度较高的2元乘车优惠政策的安排调整,也因较好地平衡了长者福利与财政压力之间的矛盾,而获得了较多声音肯定。

  此外,特区政府在创科发展方面的投入、以及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加强交流融合的措施,则在主流民意中全部录得六成以上的正面舆论占比,如前述提到的成立AI研发院,以及提供培训助C919进军国际市场、预留37亿元建设河套香港园区等。

  不过,唯有一项减省开支的措施,在香港社交媒体引起较大的民意反弹,即取消中小学及幼稚园学生的2500元津贴。有观点表示,虽然基层学童仍可透过其他方式获得资助,但育有学龄儿童的中产家庭的福利却只能因此被削减;本份财政预算案减少退税、退差饷的措施已令部分中产有所怨言,如今连学生津贴也告取消,则进一步加剧了其与各个阶层群体对比所产生的相对剥削感。此外,也有声音指出,取消学生津贴无疑将加重部分家庭的育儿负担,与特区政府之前鼓励生育措施的政策方向也有所相左。

图6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在发表5天后当中涉支援创科发展措施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的关注度及看好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发表5天后当中涉推动两地交融措施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的关注度及其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从图6可见,与前两份财政预算案相比,本份预算案支援创科的措施,在社交媒体录得的关注度及看好度皆尤为亮眼,这主要与前述特区政府精准投资AI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智决策相关。事实上,特区政府对AI领域的重点部署,并非在国产生成式AI DeepSeek风靡全球后才开始;在最新一份预算案公布前夕,由特区政府资助的InnoHK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已率先公布研发出HKGAI V1大模型。该模型以DeepSeek为开源模型作“全参数微调”训练而成,支援两文三语(粤语、英语、普通话),设有对话及推理系统。目前已有近70个政府部门参与试用HKGAI提供的大模型辅助办公应用系统,预料不久后可开源让广大香港市民直接使用。在这一丰硕的生成式AI研究成果面前,本份预算案再宣布重金支援AI领域的发展,让不少舆论都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前景更趋乐观。

  此外,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推动两地交融的措施,也在DeepSeek这波内地创科风潮的席卷之下,较前两份预算案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了明显更高的关注度,并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突破一成(见图7)。DeepSeek的成功,让更多香港市民看到祖国所潜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尤其在创科方面所积蓄的拚博后劲,因此主流舆论都相对看好两地之间的深化交融,能为香港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创科领域带来更多机遇。过去一些曾对内地创科有所保留的声音,在看到本份财政预算案提出将助力国产飞机C919进军国际市场、以及拨备数十亿元建设河套香港园区时,很多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向,更多是对此类措施的支持与满怀期待。

图8 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前夕香港社交媒体对2元乘车优惠政策三项主要调整安排的负面情绪总量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除了在推动创科发展与两地交融领域的措施较受好评外,特区政府在控制和减省开支的棘手环节,尽管未能尽善尽美地做到满分,但也在财赤的现实下尽力做到充分关顾各社会持份者的利益。由图8可知,于本份财政预算案公布前夕,在一些媒体所传出的三项特区政府可能会对2元乘车优惠作调整的主要安排中,引发最高负面情绪总量的是回调该优惠适用年龄至65岁,其次是二元优惠改为两折,而负面情绪总量最低的则是对补贴费用或使用次数设封顶上限。

  有鉴于不少即将年满60岁的长者对上调优惠适用年龄的安排较为反感,社会整体也认为应尽可能保留这项爱老、惠老的良政善政,因此特区政府从善如流,维持了60岁即可享有2元乘车优惠的原有设定。不过,为了避免该项政策的支出无序膨胀、也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存在的滥用行为,特区政府对2元乘车优惠也作了图8显示的两项反弹度较低的小幅调整,从而加紧对该项政策支出的控制,回应了部分舆论担心2元乘车优惠日后会成为财政黑洞的疑虑。

图9 香港社交媒体近年来涉调整公务员薪酬调整议题的讨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9所示,近年来几次公务员薪酬调整的决定,都在社交媒体掀起较大的讨论声浪,不过今年财政预算案宣布所有公务员及立法司法机关人员等一律冻薪,则在香港舆论场内引发了最激烈的回响。这除了与当前财赤严峻的大背景相关外,也与这项措施在社会上存在相对两极的较大争议有关。

  较多支持的声音认为,特区政府不宜在经济低迷时期,轻率作出公务员减薪的决定,否则可能会在私人市场引发连锁效应,导致各行各业都出现减薪潮,令整体经济进一步恶化,故仅实施冻薪是一个较为妥当的选择。而一些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对于中低层公务员冻薪的决定并不反感,但对于一众问责官员与立法会、区议会议员却并无身先士卒带头减薪,以展示与民共渡时艰的决心却颇有怨言。另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公务员短期内冻薪或减薪并非讨论重点,长远而言应着重对公务员架构的检视,裁撤不必要的部门和冗员,简化行政程序、精简人手,以让整体公务员队伍能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图10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的发债规模以及预算案发表5天后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债务状况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特区政府在本份预算案中的开源措施,包括上调飞机乘客离境税、增加隧道收费等,都只算小幅开刀,预期增加的收入有限;但唯独一项——继续扩大发债规模至1500亿元,却成为弥补公共财政缺口的最大头。从图10可见,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的发债规模,不仅是本届特区政府历份预算案中之最,也刺激涉特区政府债务议题的讨论引发了最高的社交媒体关注度。

  主流舆论虽然肯定特区政府以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的减赤决心,但截至2025/26财政年度的预算,特区政府的累积赤字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因此,部分观点对于特区政府能否如其所言,在数年内恢复收支平衡仍相对存疑。较多舆论希望特区政府能正视卖地收入短期内不能回复的现实,期待其接下来更多开辟发债以外的其他可行途径以增加收入、同时进一步控制政府开支,从而实现尽快灭赤。

  中评智库认为,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充分展示了特区政府重节流的灭赤思路,基本上与主流民意的呼声相一致。而且,特区政府在控制开支的同时,也秉持“应使则使”的原则,继续保持对创科发展与推动两地交融的大力投资,并尽量保障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支援,在减赤以外平衡了投资未来与关顾民生的需要,值得肯定。不过,特区政府仍需正视当前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应积极寻找发债以外的其他开源方式,尽快令香港避开收支失衡的风险。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在发表5天香港社交媒体涉该议题的关注度及其在整体舆论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预算案在发表5天后香港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声量及其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13日电/2月2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以严格控制开支为主、开源为辅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2元乘车的优惠力度,全体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与区议会人员冻薪等,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后得出结论:香港主流民意肯定特区政府锐意重节流以减赤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在财困时期部分福利措施会有所缩减,并对特区政府维持在创科与推动两地交融方面的投入反应正面,但对今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财赤问题仍持高度关注。

  如图1所示,最新出炉的财政预算案,是本届特区政府发布的三份预算案中关注度最高、且在整体舆论中占比最大的一份。从2022/23至2024/25年度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已接连三年录得赤字,且赤字规模皆高达近千亿水平。2025/26年度的预计赤字虽降至670亿元,但仍然无法完全释除香港市民对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

  由图2可知,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发表后5天,社交媒体涉财赤议题的讨论声量为本届特区政府3份财政案中之最,且财赤声量在整体涉预算案讨论中的占比也达至最高,接近三成二。足见,香港市民十分关注特区政府在最新一份预算案中,如何在尽量不影响现有公共服务及未来发展投资的基础下,实现减赤、恢复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