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

  中评社╱题: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 作者:杨君玉(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福建平和三平祖师与安溪清水祖师是在闽南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佛教俗神,闽南人尊称二位祖师为“祖师公”。明清时期闽南人数次大规模跨越台湾海峡,迁移至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如今在全球有信众超过1亿人,是闽南与台港澳、东南亚等地重要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探寻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路径,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闽南族裔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①这一重要文件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闽南人尊称为“祖师公”的是福建平和三平祖师和安溪清水祖师,在全球有过亿的信众,是世界闽南人的重要信仰。两位祖师生前是佛教高僧,行善济世,为民造福,圆寂后神化为闽南地区影响深远的佛教俗神,具有“医药神”“雨神”“财神”的职能。祖师公文化信仰内核包含“广济、和谐、发展”“慈善大爱、济人利物”等理念,与中华文化相契合,深得海内外信众的认同与尊崇。本文通过探寻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路径,探讨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社会文化影响,以期促进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增进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的联系,促进闽南族裔心灵契合,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祖师,在道教、佛教中指创立宗派的人。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福建得到进一步开发。至唐宋时福建经济初现繁荣,民间信仰日渐繁盛。一些佛教僧人在传法过程中济世救民,圆寂之后仍感应灵通,被百姓奉为“祖师”世代信奉,有的还得到朝廷敕封,成为地方保护神。在闽北有三佛祖师,闽西有定光古佛、伏虎禅师,闽中有卢公祖师,闽南有三平祖师、清水祖师,闽东有平麓祖师等。明清时随着福建移民的迁徙,祖师信仰随之传播。

  三平祖师信仰始于唐代。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的千年古刹三平寺,为唐代高僧义中禅师建于唐咸通七年(866)。义中禅师俗姓杨,唐建中二年(781)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属于禅宗青原行思下三世。唐贞元十年(794)出家。唐元和二年(807)受具足戒后云游拜师,先后师从百岩怀辉禅师、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石巩慧藏禅师学法,深悟禅宗要义。唐元和十四年(819)至潮州拜大颠宝通禅师为师,与时任潮州刺史的韩愈交好。唐宝历元年(825)至漳州弘法,任紫芝山三平真院住持。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废佛汰僧,义中禅师率门徒避于平和县九层岩。彼时平和经济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义中禅师发挥禅宗的“农禅幷重”理念,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山民,带山民开垦土地,兴修房舍水利。还精研医术为百姓治病,传授“太祖拳”“少祖拳”给百姓健身,深得百姓爱戴。唐大中三年(849),漳州刺史郑熏将义中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唐宣宗皇帝敕封义中禅师为“广济大师”。唐咸通十三年(872)农历十一月初六,义中禅师圆寂,享年九十二,僧腊六十五。次年郡守王讽作《漳州三平广济大师行录》。义中禅师因救世济民,后人为其塑金身坐像供奉,入宋后被神化为“三平祖师公”,成为闽南民俗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明清时期因义中禅师精心研创的卜事签、药签屡见奇效,信众祈求金银利益、祛病消灾等皆“有求必应”,义中禅师被进一步神化为闽南佛教俗神。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传说与信俗,如“禅师扮新娘入鬼穴”“借钱习俗”②“驱除瘟疫”“祈雨除旱”等。

  清水祖师信仰始于北宋。清水祖师俗姓陈名普足,北宋景佑四年(1037)生于福建永春小姑乡,幼时出家于大云院,年长结庵高泰山。师从大静山明禅师,道成辞归时师嘱:“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③此后清水祖师遵行师嘱行善造福。又从高泰山移居麻章庵,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座,修路多处,方便百姓出行。北宋元丰六年(1083),安溪大旱,清水祖师应邀至崇善里(今安溪县蓬莱镇)祈雨。据北宋政和三年(1113)清溪(安溪)邑令陈浩然作《清水祖师本传》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④清水祖师祈雨解除了安溪酷旱,乡人恳请清水祖师驻锡于此,筑室成屋。清水祖师见泉水清冽,名曰“清水岩”。清水祖师祈雨灵验,每至皆获显应。清水祖师又精通医道,在山下“洋中亭”义诊施药救人,也常云游各地,为百姓治病驱疫,深得百姓爱戴。清水祖师还关注生态环境,在清水岩附近遍植竹木,优化环境。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水祖师圆寂,享年六十五。清水祖师生前多行善事,百姓感恩崇奉为佛,是宋代以后闽南祈雨的主要神明。清水祖师在宋代先后得到四次朝廷敕封,至宋嘉定三年(1210)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八字纶音,享誉至极,此后历代朝廷与地方官绅都对清水祖师倍加推崇。

  唐宋之时是福建造神运动的高峰期,三平祖师与清水祖师在这个时期被神化,有其共同点,一是两位祖师公生前是佛教高僧,圆寂后仍感应灵验,受百姓尊崇神化,幷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敕封。二是两位祖师公都精通医术,积极救死扶伤、祛除瘟疫。闽南气候湿热多有瘟疫,百姓缺医少药,祖师公治病祛瘟是大善之举,深受百姓爱戴。三是两位祖师公都慈悲为怀,济世利人:三平地处深山尚未开化,三平祖师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房舍水利,改善百姓生活;清水祖师一生修路造桥,多植竹木,造福百姓。四是两位祖师公均有祈雨灵验之神迹,具有“雨神”的职能。闽南历史上多次酷旱以致生灵涂炭,祖师公祈雨润泽,功德无量。

  二、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

  祖师公文化信仰最初在闽南流传,幷通过两种方式外传,一是随着灵应广传,各地信众争相崇奉,从祖庭分炉建寺;二是随着闽南人的迁移步伐向外传播。南宋时期,福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涌入福建。因生存资源匮乏,闽南人开始外迁,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先是辐射周边,继而传播到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演变成闽粤、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民间重要信仰。传播的路线大致有两条,均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的传播

  闽南背山面海,闽台一水之隔,历史上关系密切,闽南人为求生机,最先跨越海道复杂的台湾海峡,向海洋开拓生存空间。海路艰险、前途未卜,闽南人将随身携带的神像或香火包作为精神支柱,平安登陆后更坚信是神明的庇护,定居后就在家供奉,若得腾达便建寺庙答谢。

  自宋代起就不断有闽南人移居台湾。明中叶,漳州月港兴起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主要口岸,大量的闽南人入台湾垦荒或经商。明崇祯十三年(1640)福建大旱,数万名饥民入台垦荒。明末清初闽南人又数次大规模移居台湾,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的招募政策就引进二十余万人,其中不乏闽南人。郑成功带到台湾的军队中亦多为泉漳籍人,这些移民也把“祖师公”香火、神像带到了台湾。施琅平定台海后,对安溪人多有眷顾,大量安溪人携眷渡台。早期台北盆地周围田地多为安溪人所垦,安溪人聚族而居,祖师公信仰特别虔诚。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厦门成为渡台口岸,因政治上的统一,两岸往来密切,大批的闽南人通过厦门港迁入台湾,参与到台湾的开发与建设中。清乾隆中期后,清政府“海禁”政策破产,移民日增。此后百余年,因社会动荡,大批闽南人为避兵祸或为谋生路赴台。

  三平祖师是漳州的保护神,得漳州人世代尊崇敬奉;清水祖师是安溪的保护神,安溪俗谚“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师”。经过长期且大规模的迁徙,目前台湾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是漳州,约45%的人口祖籍地是泉州,仅祖籍地是安溪的人口就有11%。大量的祖籍漳州与泉州的台湾人口是祖师公信仰的信众基础,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祖师公信仰在台湾盛行的缘由了。

  目前在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是台南楠梓区清水寺与彰化二林镇祖师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安溪人翁来为从清水岩分灵建规模宏大的“艋胛祖师庙”。如今台湾“清水祖师庙”超百座,比安溪本土祖师庙还多,仅安溪人聚集较多的台北就有六十余座。而据2014年《中国新闻网》报道:“三平祖师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信众,仅台湾就有50多家分庙。”⑤这个数据是相对保守的,在台南、台北、高雄、屏东和宜兰等地还有不少村庙、善堂与私家供奉不计其数。在台南、高雄新光里、屏东塔楼、嘉义澜潭等地的三平祖师分庙宇每年都有隆重的信俗活动,参加的信众达60余万人。据《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台南四鲲鯓龙山寺中奉祀的三平祖师公为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成功部将恭请,已历350余年。寺内还奉祀清水祖师,是驻守台江屏障七鲲鯓古地的郑成功部将蔡姓军士自安溪携带而来。台南田中村三平宫是清朝洪姓先民渡台时恭请,安定后由洪姓先民各家轮流奉祀,香火昌盛后兴建庙宇,迄今已三百余年;又台湾南投竹山三坪院为清乾隆六年(1741)先民林江渡台时恭请,先奉于宅,后兴庙宇;台湾宜南永安寺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商人林瓜恭请,初奉于宅,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林氏三兄弟捐地,募建庙宇。

  此外,香港及澳门信众也曾来祖庭分灵分香。如香港的三玄宫等寺庙供奉着三平祖师。2024年7月7日,香港翠菊基金董事郑建好一行赴平和三平寺,幷捐资300万人民币襄助三平文化事业建设。

  (二)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

  十五世纪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闽商顺势而为扬帆起航,继续远航东南亚等地;贫民亦随商船飘零至东南亚谋生,幷在当地繁衍生息。在闽南地方文献中多有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记载,据明代漳州人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渐至数万。”⑥可见明代仅吕宋一地就有华人移民数万。《东西洋考》还记载了漳泉民众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经商谋生。

  伴随着闽南人向海洋拓荒的步伐,祖师公文化信仰也跨越重洋,随着闽南人到了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地。2010年出版的《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了来自菲律宾、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信众进香情况。印尼锡江市保安宫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据传是清代南靖人杨迈下南洋时,得随身所携带三平祖师神像庇护,到达印尼锡江后供奉于家,后集资兴建庙宇;印尼雅加达市广济祖师公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保安宫、众安亭与马六甲漳州会馆三楼也奉祀着三平祖师。目前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有30余座三平祖师分庙,每年有大量的海外侨胞回到三平寺祖庭朝拜。

  《安溪县志》《清水岩志》等文献记载了清代安溪人数次大规模下南洋。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因战乱南渡避难者众多。清咸丰三年(1853)安溪人陈圣响应太平军,败后与从者数百逃亡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地。至洪秀全入南京与清政府对抗时,安溪人大规模流离南洋,此后百余年安溪人遍移南洋各地。在今缅甸安溪会馆五楼供奉着清水祖师,每年祖师公寿诞华侨们都会举办庆祝与朝拜活动;清同治十三年(1875)在仰光市郊高解的福山寺就供奉清水祖师,此后多次扩建、翻修,每逢祖师公寿诞或节假日便人山人海,是缅甸安溪人聚叙亲谊、共话发展之所;在马来西亚沙巴洲腾南堂、云顶清水岩、槟城蛇庙、槟城慈济宫、马六甲安溪会馆四楼蓬莱殿等也供奉清水祖师。云顶清水岩是祖籍安溪的马来西亚云顶集团林梧桐先生自1976—1993年营建,幷最终建成东南亚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也是安溪籍华侨华人联络乡情的交流场所。此外,在印尼雅加达加乙祖师庙、丹戎加逸祖师庙、泰国曼谷福建会馆清水祖师宫、普吉福元宫、新加坡碧南堂和蓬莱寺、菲律宾马尼拉祖师庙等庙宇均以安溪蓬莱清水岩为祖殿,奉清水祖师为正神。

  现全球有360多座三平祖师分庙,1000多座清水祖师庙,信众1亿多人,遍布台港澳与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美国、日本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1年“清水祖师信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福建漳州“三平祖师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祖师公文化信仰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

  祖师公文化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也与当地的民俗信仰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与变化。

  1.已融入台港澳及海外民间信仰体系。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庙宇中常常儒释道神祇和谐共存。在台港澳及海外,有不少庙宇将祖师公与天公、佛祖、观音、妈祖等神明供奉一堂,祖师公有时是作为主祀神,有时是作为配祀神。可见祖师公文化信仰已融入台港澳及海外民间信仰体系。

  2.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祖师公庙宇的名称多是在祖庭庙名基础之上演化。如在台港澳及海外的清水祖师庙宇名称有清水祠、清水宫、清水岩、清水寺、祖师庙、祖师公庙等,三平祖师庙宇名称有三坪祖师庙、三平宫、三坪宫、三平院、三平广济宫等,也说明了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祖师公信仰与大陆祖师公信仰的同根性。

  3.在传播的过程中祖师公的身份出现混淆。搜寻清代的台湾文献,虽不乏祖师公的记载,但多未注明是哪位祖师公,以致无法判断所祀是三平祖师、清水祖师还是其他祖师。而信众在意的是神明庇护灵验与否,也不甚讲究神明的具体身份。如台南市白河区的广济宫化安寺,宫名“广济”是三平祖师的赐谥号,现所祀主神却是清水祖师,很可能最初奉祀的是三平祖师,后来与清水祖师混淆。在台湾民间扶乩之风盛行,神迹传说常虚构增改,还有分庙自创神明身份,如台南市南厂广州宫乩童称三平祖师乃宋代名将杨业第五子杨五郎。此外,因年代久远、海路艰险、战乱等影响,以致祖庭与分庙之间交流不足,信众对祖师公身份及信仰渊源瞭解不多。

  4.祖师公文化信仰出现多位祖师公信仰融合的趋势。在闽南三平祖师与清水祖师同称“祖师公”,寿诞纪念日都是农历正月初六,神迹传说与神职又极相似,此外在福建还有多位祖师公庇护职能相近。在台港澳及海外,因先民来自不同地区,祖师公信仰更显复杂,很多祖师公庙宇常常同时供奉多位祖师公。以台湾为例,台南广州宫奉祀三平祖师、三代祖师、清水祖师等神明;台湾宜兰永安寺奉祀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神明;台南大内惠安宫奉祀三平祖师、清水祖师、惭愧祖师等神明;高雄金家寺奉祀达摩祖师、三平祖师、清水祖师;高雄荐善堂奉祀清水祖师、三平祖师等神明。可见对台港澳及海外信众而言,“祖师公”是来自原乡的庇护神,是庇护华夏子民的守护神,一句“祖师公”有时可以涵盖三平祖师、清水祖师、惭愧祖师、三代祖师等多位祖师。

  三、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的社会文化影响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⑦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能引起同胞心灵共鸣,促进心灵契合。祖师公文化信仰底蕴深厚,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闽南人的重要民间文化信仰,也是新时代促进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特别是在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⑧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

  (一)祖师公文化信仰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师公文化信仰能在台港澳及海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成为闽南族裔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闽南族裔对祖师公文化精神的认同。三平祖师文化信仰内核包含“广济、和谐、发展”“大爱、利他、济世”理念,清水祖师文化信仰素奉“慈善大爱、济人利物”理念,这些理念既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三平祖师传播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生产,清水祖师重视植树造林、水土保护,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两位祖师具有祈雨职能,追求天人合一;胸怀天下,治病救人,行善济世,讲究人与人和谐。两位祖师的行动也与今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相契合,是最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闽南先人。

  2.闽南族裔对感恩精神的认同。闽南人信仰的神祇多是造福百姓的历史人物。三平祖师的修行,于内是自身精研佛法修为,于外是开发山区,促进农业生产,祈雨救荒、行医救人的善行。清水祖师的修行亦如是,修桥造路,行医济世,祈雨救民,一生造福百姓。闽南人世代供奉祖师公,是闽南人对于祖师公善举的感激,也是对于感恩精神的认同。

  3.闽南族裔对正统意识的认同。三平祖师与清水祖师都是得到朝廷认可幷敕封的正统神。闽地偏僻,地方神明要获得朝廷敕封实属不易,闽南神明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通常也会记载入地方志,以显示神明崇高的正统地位,反映了闽南民间信仰具有强烈的正统意识、闽南族裔对中央政权的拥护及正统意识的认同。

  4.闽南族裔对义利幷重的认同。闽南人富有冒险精神,重义也求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信众对神祇不仅祈求来世福报,还有现世的利益,希望神祇能满足升官发财、消灾除祸等现实愿望。祖师公因其庇护职能的“功用性”“实用性”深得民心,为信众所追崇。

  如三平祖师独特的“借钱”习俗,能满足信众祈求钱财的愿望,具有财神的职能。闽南人坚信三平祖师能庇佑他们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纷纷与三平祖师“借钱”“合股”经营。这一特殊信俗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启航港漳州古月港、厦门港的繁荣而远播台港澳及海外。两位祖师公又是医药神,符合民众求健康的心态。2024年4月28日,全国台联台胞部、福建省台联等单位举办第二届“医心医路·同心同行”常住大陆台湾医师研习营,赴平和三平寺研习三平祖师留传的药方,感受祖师公的美好医德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化同根·中医同源”的认同感。

  5.闽南族裔对原乡的强烈认同。闽南人爱乡敬祖,对原乡有强烈的认同,以台湾为例,从祖籍地传来的神灵称为“桑梓神”,台湾信众常自发回到信奉的神明的祖庭谒祖朝拜。从此视角来看,祖师公文化信仰能在台湾盛行,也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原乡的眷念及对和平的追求,展现了祖师公文化信仰对于两岸民众内在精神联结与传承,彰显了两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同脉”的事实。

  (二)祖师公文化信仰是促进闽南族裔文化交流的情感纽带

  各地祖师公分庙组织信众回祖庭参拜已形成惯例,海内外信众也自发回祖籍寻根谒祖,尤以台湾为多。如台南的三平广济宫、台南四鲲鯓龙山寺、台北三峡长福岩清水祖师庙等分庙宇都曾组团赴祖庭交流朝拜。

  近年来闽台两地祖师公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活跃。2017年台湾中华道教关帝圣君弘道协会总会长陈展松率台湾民间信仰参访团赴平和三平寺参访,幷表示三平祖师是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希望两岸通过共同民间信仰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情感。2023年第二届三平祖师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平和县三平风景区举行,来自海内外学者百余人齐聚研讨,赓续三平祖师文脉。2023年12月平和县政府举办三平祖师文化民俗(非遗传承)活动,现场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移动网、直播福建等网络平台直播,累计超过700万人次通过直播云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海内外三平祖师分庙代表也纷纷发来祝福视频。

  两岸民间信众也交流不断。清水祖师两岸信众叙缘交流会、海峡两岸清水祖师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让两岸信众对两岸信俗渊源更加瞭解。1999年与2010年,清水祖师金身两次赴台巡香盛况空前,2018年清水祖师“谒祖叙缘”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台湾信众的热烈响应,岛内20座分炉400余名信众回安溪祖庭叙缘。2023年11月海峡两岸清水祖师文化节在厦门翔安清泉寺举行,清泉寺还与台湾祖师公分庙签订“友好宫庙协议书”,互派进香团。2023年11月的安溪清水祖师信俗文化交流活动盛况空前,大量海内外信众竞相参与。清水岩被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列为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

  以祖师公文化信仰为联结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筑起了海内外信众心与心、信众与神明、分庙与祖庭的联结通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如今祖师公信俗由闽南民间信仰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滋养着全球闽南族裔的心灵,是“一带一路”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海内外闽南儿女寻根问祖、心灵契合的重要纽带。

  (三)祖师公文化信仰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强调,漳州等地发挥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祖师公文化信仰的交流就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一个极佳题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在文化部分又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⑨以祖师公为情感联结的纽带,以祖师公文化信仰为交流平台,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三平祖师发源地平和,是著名的乌龙茶白芽奇兰的发源地;清水祖师发源地安溪,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业也是台湾农业重点产业,未来两岸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前景就非常值得期待。

  千年来,祖师公祖庭与各地分庙宇都经历过毁损与重建,每次募建都得到海内外闽南人的热情响应与慷慨捐赠,迅速重现辉煌。海内外闽南人也延续祖师公的“大爱”精神,以祖师公名义捐资成立基金会,修桥造路,捐资助学,扶助弱小。如1988年侨胞林育敬、卓振卿创立清水祖师教育基金会。而在共兴庙宇、共行“大爱”之时,也加强了海内外闽南人的联络与交往,促进了海内外闽南人社会网络的构建,也为各方增进瞭解、增加贸易、促进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平和三平风景区与安溪清水岩风景区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风光秀丽又具有独特的祖师公文化信仰,各地的祖师公分庙宇也多在山灵水秀之处,是融礼佛朝圣、林海观光、高山休闲为一体的宗教文化观光和生态休闲游览的风景旅游名胜区。2023年世界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在泉州举行时,就举行了一场以“漫游清水岩”为主题的活动,各国冠军佳丽化身旅游大使到清水岩采风,用新的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示祖师公文化魅力。未来,在前期的寻根谒祖、两岸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基础上,可以考虑举办文化旅游节、朝圣旅游节、农产品展销会、手工制品展销、祈福(朝圣)定制品文创会、图书博览会等活动,带动相关文化、手工业、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参与、体验、感受两岸共同的祖师公信仰文化。

  海纳百川,百川归海。祖师公文化信仰历久弥新,在闽南、台港澳及海外闽南族裔聚集的地方有广泛的信众基础,其文化内核所蕴含的“广济、和谐、发展”“慈善大爱、济人利物”等精神也滋养着世代闽南族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内外闽南族裔也将秉持祖师公文化精神,济世利人、守望相助、融合发展,主动投身当地与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潮中,积极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汇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闽台海疆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602-1895)”(项目编号:21&ZD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9/12/c_1129859215.htm。

  ②三平寺借钱习俗:香客从三平祖师塔殿石龛中借取钱币以求财源广进,习俗包括净手、监斋、祈愿、爻杯、借钱、还钱、捐献盈利等环节。该习俗也随“海上丝绸”之路与三平祖师信仰一起跨江渡海,传播四方。

  ③安溪清水岩志编纂委员会编着:清水岩志,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出版,1989,8。

  ④谢文哲着:天下清水,福州:海峡书局,2021,408。

  ⑤福建漳州“三平祖师”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4/12-11/6867670.shtml。

  ⑥(明)张燮:东西洋考,清刻本。

  ⑦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⑧索晓霞: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7/0629/c40531-29370378.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总第321期,P93-99)   中评社╱题: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影响 作者:杨君玉(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福建平和三平祖师与安溪清水祖师是在闽南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佛教俗神,闽南人尊称二位祖师为“祖师公”。明清时期闽南人数次大规模跨越台湾海峡,迁移至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如今在全球有信众超过1亿人,是闽南与台港澳、东南亚等地重要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探寻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路径,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海内外闽南族裔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①这一重要文件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闽南人尊称为“祖师公”的是福建平和三平祖师和安溪清水祖师,在全球有过亿的信众,是世界闽南人的重要信仰。两位祖师生前是佛教高僧,行善济世,为民造福,圆寂后神化为闽南地区影响深远的佛教俗神,具有“医药神”“雨神”“财神”的职能。祖师公文化信仰内核包含“广济、和谐、发展”“慈善大爱、济人利物”等理念,与中华文化相契合,深得海内外信众的认同与尊崇。本文通过探寻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传播路径,探讨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社会文化影响,以期促进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增进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的联系,促进闽南族裔心灵契合,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祖师,在道教、佛教中指创立宗派的人。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福建得到进一步开发。至唐宋时福建经济初现繁荣,民间信仰日渐繁盛。一些佛教僧人在传法过程中济世救民,圆寂之后仍感应灵通,被百姓奉为“祖师”世代信奉,有的还得到朝廷敕封,成为地方保护神。在闽北有三佛祖师,闽西有定光古佛、伏虎禅师,闽中有卢公祖师,闽南有三平祖师、清水祖师,闽东有平麓祖师等。明清时随着福建移民的迁徙,祖师信仰随之传播。

  三平祖师信仰始于唐代。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的千年古刹三平寺,为唐代高僧义中禅师建于唐咸通七年(866)。义中禅师俗姓杨,唐建中二年(781)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属于禅宗青原行思下三世。唐贞元十年(794)出家。唐元和二年(807)受具足戒后云游拜师,先后师从百岩怀辉禅师、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石巩慧藏禅师学法,深悟禅宗要义。唐元和十四年(819)至潮州拜大颠宝通禅师为师,与时任潮州刺史的韩愈交好。唐宝历元年(825)至漳州弘法,任紫芝山三平真院住持。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废佛汰僧,义中禅师率门徒避于平和县九层岩。彼时平和经济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义中禅师发挥禅宗的“农禅幷重”理念,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山民,带山民开垦土地,兴修房舍水利。还精研医术为百姓治病,传授“太祖拳”“少祖拳”给百姓健身,深得百姓爱戴。唐大中三年(849),漳州刺史郑熏将义中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唐宣宗皇帝敕封义中禅师为“广济大师”。唐咸通十三年(872)农历十一月初六,义中禅师圆寂,享年九十二,僧腊六十五。次年郡守王讽作《漳州三平广济大师行录》。义中禅师因救世济民,后人为其塑金身坐像供奉,入宋后被神化为“三平祖师公”,成为闽南民俗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明清时期因义中禅师精心研创的卜事签、药签屡见奇效,信众祈求金银利益、祛病消灾等皆“有求必应”,义中禅师被进一步神化为闽南佛教俗神。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传说与信俗,如“禅师扮新娘入鬼穴”“借钱习俗”②“驱除瘟疫”“祈雨除旱”等。

  清水祖师信仰始于北宋。清水祖师俗姓陈名普足,北宋景佑四年(1037)生于福建永春小姑乡,幼时出家于大云院,年长结庵高泰山。师从大静山明禅师,道成辞归时师嘱:“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③此后清水祖师遵行师嘱行善造福。又从高泰山移居麻章庵,募款修造桥梁数十座,修路多处,方便百姓出行。北宋元丰六年(1083),安溪大旱,清水祖师应邀至崇善里(今安溪县蓬莱镇)祈雨。据北宋政和三年(1113)清溪(安溪)邑令陈浩然作《清水祖师本传》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④清水祖师祈雨解除了安溪酷旱,乡人恳请清水祖师驻锡于此,筑室成屋。清水祖师见泉水清冽,名曰“清水岩”。清水祖师祈雨灵验,每至皆获显应。清水祖师又精通医道,在山下“洋中亭”义诊施药救人,也常云游各地,为百姓治病驱疫,深得百姓爱戴。清水祖师还关注生态环境,在清水岩附近遍植竹木,优化环境。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水祖师圆寂,享年六十五。清水祖师生前多行善事,百姓感恩崇奉为佛,是宋代以后闽南祈雨的主要神明。清水祖师在宋代先后得到四次朝廷敕封,至宋嘉定三年(1210)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八字纶音,享誉至极,此后历代朝廷与地方官绅都对清水祖师倍加推崇。

  唐宋之时是福建造神运动的高峰期,三平祖师与清水祖师在这个时期被神化,有其共同点,一是两位祖师公生前是佛教高僧,圆寂后仍感应灵验,受百姓尊崇神化,幷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敕封。二是两位祖师公都精通医术,积极救死扶伤、祛除瘟疫。闽南气候湿热多有瘟疫,百姓缺医少药,祖师公治病祛瘟是大善之举,深受百姓爱戴。三是两位祖师公都慈悲为怀,济世利人:三平地处深山尚未开化,三平祖师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房舍水利,改善百姓生活;清水祖师一生修路造桥,多植竹木,造福百姓。四是两位祖师公均有祈雨灵验之神迹,具有“雨神”的职能。闽南历史上多次酷旱以致生灵涂炭,祖师公祈雨润泽,功德无量。

  二、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

  祖师公文化信仰最初在闽南流传,幷通过两种方式外传,一是随着灵应广传,各地信众争相崇奉,从祖庭分炉建寺;二是随着闽南人的迁移步伐向外传播。南宋时期,福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涌入福建。因生存资源匮乏,闽南人开始外迁,祖师公文化信仰随之播迁,先是辐射周边,继而传播到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演变成闽粤、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民间重要信仰。传播的路线大致有两条,均影响深远而广泛:

  (一)祖师公文化信仰在台港澳的传播

  闽南背山面海,闽台一水之隔,历史上关系密切,闽南人为求生机,最先跨越海道复杂的台湾海峡,向海洋开拓生存空间。海路艰险、前途未卜,闽南人将随身携带的神像或香火包作为精神支柱,平安登陆后更坚信是神明的庇护,定居后就在家供奉,若得腾达便建寺庙答谢。

  自宋代起就不断有闽南人移居台湾。明中叶,漳州月港兴起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主要口岸,大量的闽南人入台湾垦荒或经商。明崇祯十三年(1640)福建大旱,数万名饥民入台垦荒。明末清初闽南人又数次大规模移居台湾,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的招募政策就引进二十余万人,其中不乏闽南人。郑成功带到台湾的军队中亦多为泉漳籍人,这些移民也把“祖师公”香火、神像带到了台湾。施琅平定台海后,对安溪人多有眷顾,大量安溪人携眷渡台。早期台北盆地周围田地多为安溪人所垦,安溪人聚族而居,祖师公信仰特别虔诚。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厦门成为渡台口岸,因政治上的统一,两岸往来密切,大批的闽南人通过厦门港迁入台湾,参与到台湾的开发与建设中。清乾隆中期后,清政府“海禁”政策破产,移民日增。此后百余年,因社会动荡,大批闽南人为避兵祸或为谋生路赴台。

  三平祖师是漳州的保护神,得漳州人世代尊崇敬奉;清水祖师是安溪的保护神,安溪俗谚“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师”。经过长期且大规模的迁徙,目前台湾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是漳州,约45%的人口祖籍地是泉州,仅祖籍地是安溪的人口就有11%。大量的祖籍漳州与泉州的台湾人口是祖师公信仰的信众基础,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祖师公信仰在台湾盛行的缘由了。

  目前在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是台南楠梓区清水寺与彰化二林镇祖师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安溪人翁来为从清水岩分灵建规模宏大的“艋胛祖师庙”。如今台湾“清水祖师庙”超百座,比安溪本土祖师庙还多,仅安溪人聚集较多的台北就有六十余座。而据2014年《中国新闻网》报道:“三平祖师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信众,仅台湾就有50多家分庙。”⑤这个数据是相对保守的,在台南、台北、高雄、屏东和宜兰等地还有不少村庙、善堂与私家供奉不计其数。在台南、高雄新光里、屏东塔楼、嘉义澜潭等地的三平祖师分庙宇每年都有隆重的信俗活动,参加的信众达60余万人。据《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台南四鲲鯓龙山寺中奉祀的三平祖师公为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成功部将恭请,已历350余年。寺内还奉祀清水祖师,是驻守台江屏障七鲲鯓古地的郑成功部将蔡姓军士自安溪携带而来。台南田中村三平宫是清朝洪姓先民渡台时恭请,安定后由洪姓先民各家轮流奉祀,香火昌盛后兴建庙宇,迄今已三百余年;又台湾南投竹山三坪院为清乾隆六年(1741)先民林江渡台时恭请,先奉于宅,后兴庙宇;台湾宜南永安寺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商人林瓜恭请,初奉于宅,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林氏三兄弟捐地,募建庙宇。

  此外,香港及澳门信众也曾来祖庭分灵分香。如香港的三玄宫等寺庙供奉着三平祖师。2024年7月7日,香港翠菊基金董事郑建好一行赴平和三平寺,幷捐资300万人民币襄助三平文化事业建设。

  (二)祖师公文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

  十五世纪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闽商顺势而为扬帆起航,继续远航东南亚等地;贫民亦随商船飘零至东南亚谋生,幷在当地繁衍生息。在闽南地方文献中多有闽南人迁移海外的记载,据明代漳州人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渐至数万。”⑥可见明代仅吕宋一地就有华人移民数万。《东西洋考》还记载了漳泉民众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经商谋生。

  伴随着闽南人向海洋拓荒的步伐,祖师公文化信仰也跨越重洋,随着闽南人到了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地。2010年出版的《三平祖师分灵录》记载了来自菲律宾、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信众进香情况。印尼锡江市保安宫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据传是清代南靖人杨迈下南洋时,得随身所携带三平祖师神像庇护,到达印尼锡江后供奉于家,后集资兴建庙宇;印尼雅加达市广济祖师公庙、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保安宫、众安亭与马六甲漳州会馆三楼也奉祀着三平祖师。目前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有30余座三平祖师分庙,每年有大量的海外侨胞回到三平寺祖庭朝拜。

  《安溪县志》《清水岩志》等文献记载了清代安溪人数次大规模下南洋。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因战乱南渡避难者众多。清咸丰三年(1853)安溪人陈圣响应太平军,败后与从者数百逃亡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地。至洪秀全入南京与清政府对抗时,安溪人大规模流离南洋,此后百余年安溪人遍移南洋各地。在今缅甸安溪会馆五楼供奉着清水祖师,每年祖师公寿诞华侨们都会举办庆祝与朝拜活动;清同治十三年(1875)在仰光市郊高解的福山寺就供奉清水祖师,此后多次扩建、翻修,每逢祖师公寿诞或节假日便人山人海,是缅甸安溪人聚叙亲谊、共话发展之所;在马来西亚沙巴洲腾南堂、云顶清水岩、槟城蛇庙、槟城慈济宫、马六甲安溪会馆四楼蓬莱殿等也供奉清水祖师。云顶清水岩是祖籍安溪的马来西亚云顶集团林梧桐先生自1976—1993年营建,幷最终建成东南亚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也是安溪籍华侨华人联络乡情的交流场所。此外,在印尼雅加达加乙祖师庙、丹戎加逸祖师庙、泰国曼谷福建会馆清水祖师宫、普吉福元宫、新加坡碧南堂和蓬莱寺、菲律宾马尼拉祖师庙等庙宇均以安溪蓬莱清水岩为祖殿,奉清水祖师为正神。

  现全球有360多座三平祖师分庙,1000多座清水祖师庙,信众1亿多人,遍布台港澳与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美国、日本等地,闽南祖师公文化信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1年“清水祖师信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福建漳州“三平祖师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