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C论坛:中日韩如何才能增信释疑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不久前在清华大学明理楼举办座谈会,邀请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张沱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暨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樊小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与会。座谈会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主持。与会者围绕中日韩三边领导人会议与国际秩序、地区秩序等问题,各自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以《双C论坛:对第九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评析与三国关系展望》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达巍:开场白
今天群贤毕至,大咖云集,来参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中评智库基金会一起主办的第三届双C论坛。中评是高品质国际传播的中文媒体和智库研究结合的平台,我们CISS本身是一个智库,但也比较重视国际传播,所以两者调性有一定融合,因此我们双方就做了这样的尝试,去年已经围绕热点问题做了两次讨论,今天感谢大家来参加第三届双C论坛,也特别感谢中评的同事,请郭主任先讲两句。
郭至君:感谢达老师对双C论坛的介绍和对中评社、中评智库的肯定,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老师来参加我们的第三届双C论坛。双C论坛得名于中评智库(China Review Think Tank)和清华CISS中国论坛(China Forum)的首字母组合,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的最新合作项目,旨在围绕国际关系热点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讨论、贡献智慧。去年我们已于5月份和12月份分别就G7广岛峰会和中美元首旧金山峰会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双C论坛,本次我们将聚焦今年5月底时隔4年半复办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探讨在当前东北亚复杂严峻的安全局势之下,中日韩三国关系的变化和未来可能的走向。也是想藉此机会,听在座的各位专家评价一下本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影响、意义并分析一下中日韩三国如何在当前美国施压、俄朝联盟的这样一个局势下,面向未来,彼此之间增信释疑。期待各位老师在我们的论坛上畅所欲言,那么我就不再赘述,把时间交给本场论坛的主持人——达巍主任。
达巍:谢谢郭主任。郭主编介绍了本届会议的背景——第九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当前国际格局快速变化,东北亚可能是引导这些变化的重要地区,例如,去年美日韩三边峰会对东北亚有深刻、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更多聚焦在东北亚,从中日韩三边领导人会议谈起,看看国际秩序、地区秩序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今天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每一位老师自由发言,我们没有安排顺序,哪位老师准备好了可以先谈,每位老师10-12分钟,之后有讨论问答的时间,我们再进行第二轮讨论。
张沱生:中日韩增信释疑需持续开展各层级交流
我先谈一点儿看法。时隔四年恢复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对东北亚形势具有怎样的影响?要认清这一点,首先要分析一下最近几年东北亚地区的形势。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形势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日益恶化。在地缘政治关系上,朝鲜半岛与台海两个长期存在的地区热点同时凸显,地区内发生重大危机与冲突的风险上升。与此同时,东北亚地区内南三角(美、日、韩)、北三角(中、俄、朝)对立趋势再次出现,其中美日韩军事合作全面加强与朝俄军事合作的恢复尤为引人注目。欧洲因俄乌战争导致的新冷战是否会扩展到东北亚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地缘经济关系上,近年来,曾经取得积极发展势头的中日韩三国经贸科技合作和建立三国自贸区的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出现倒退,持续近三年的全球疫情是其导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则是美国对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采取的全面打压政策,以及在美国的压力和诱导下,日韩对华实行的经贸科技脱钩、半脱钩政策的追随与配合。
上述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严重不利于地区的发展繁荣,不利于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并互为主要交易伙伴的中日韩三国的利益,尤其是其经济利益。
在这样的形势下,这次三国在时隔四年半后重启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联合宣言及其他共同文件,决心恢复加强三国在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经贸、公共卫生、科技、救灾等六大领域的合作,重启建立三国自贸区谈判,恢复三国间曾建立的21个部长级及70多个对话机制,并重提“中日韩+X”机制的建设,这不仅对于恢复三边经济合作、促进三方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恢复与发展更大范围内的地区多边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方领导人会议期间,中日、中韩领导人还举行了双边会晤。中韩、中日双方一致同意将适时恢复与发展双边高中层对话机制,推进双方社会人文交流;中韩还决定将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这些双边关系的进展有益于稳定改善中韩、中日关系,亦将对地区稳定带来积极影响。
在当前复杂的政治格局下重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意义是什么?对比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与美日韩三边关系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上面谈的内容其实已经涉及到了重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重要意义,在此再做些补充。
首先,这次三国领导人会议是在因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矛盾上升等因素影响停摆四年半之后重新召开的,它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表明了三国稳定改善关系、重启三国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强烈愿望,表明了经贸、科技及非传统安全合作仍然是三国关系的重要压舱石。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此次会议是在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晤之后中美关系有所止跌企稳的形势下重启的。日韩作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两个盟国,与中国改善关系发展合作不仅有助于避免新冷战在东北亚地区的出现,而且有助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稳定。
第三,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三国合作重启,对于在中美长期博弈中避免日韩完全站在美国一边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重启为中日韩合作注入新动能,可望成为三国合作的新起点。三国合作机制的加强和合作内容的落实将给中日韩三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三国为地区和平发展共同做出积极贡献。
至于对比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与当前美日韩三边关系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日韩两国显然都不愿意在中美间完全选边站,军事安全上他们要靠美国,但在经贸上则更看重与中国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认识得更清楚了。
二,美国与日韩的同盟关系是不平等的,中国与日韩的合作关系则是基本平等的,这是日韩两国更愿意看到的关系。然而,美日韩三边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战略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基础上的,这是其强项。未来,我们要推动中日韩合作,除须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外,始终坚持平等的原则并与其建立起有效的管控安全分歧的机制,将非常重要。
四,两个三边合作都高度重视机制建设。以前中日韩合作机制之全之强是大大超过美日韩合作机制的,但近年来后来者居上,前者却陷入了停滞。今后如果要比拼,就要看谁的机制坚持、发展得更好。
最后,对于中日韩三国如何在美国施加的压力下面向未来,增信释疑,我提出六点建议。
首先,必须保持与加强三方高层交往和战略对话,增进领导人之间的相互瞭解和信任,增强战略互信。为此要努力保持三国领导人会议及三国外长会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应该早日恢复中国与日、韩两国之间最高领导人的双边互访与对话。此后,中国与日、韩防务领导人的双边对话交流也应提上日程。
其次,切实扩大加强三方人文交流,改善民间感情,夯实国家间增信释疑的民意基础。为此必须加强公共外交、智库交流及各种民间交流;尽快扩大相互间的旅游;把三国将持续两年(2025-2026)的文化交流年活动做实、做细、做好。
第三,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促进中间层的对话,即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始终保持三国政府部门工作层的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三方及双方讨论的议题应该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等低层级的政治议题逐步扩展至政治安全等高层级的政治议题。
第五,加强与日韩两国的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各种军事安全信心措施的建立,积极主动运用好中日韩之间的热线。
第六,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严重分歧与摩擦,在开展必要斗争的同时,应尽力保持从上到下的各种对话机制,并始终避免采取单边制裁的做法,否则不仅无法增信释疑,而只会加大加深分歧、误解和误判。
总之,三国间持续开展多边、多领域、多管道、多层级的交流合作将至关重要,这是三国增信释疑的根本之道。
达巍:谢谢张老师,张老师分析得很系统,对中日韩三边领导人会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地区局势困难之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很好的分析建议。
朱锋:中日韩应从新视角构建新合作机制
首先感谢清华战略中心的邀请,刚才沱生老师讲得很全面了,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是对所列的问题做一个回应。
一、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到底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建立到现在25年了,三边首脑会晤通常也是展示整个东北亚地区加强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的政治动力,时隔四年半重新恢复,使得中日韩三边合作在经历疫情后能够步入正常轨道。另一方面,面对现在东北亚局势严峻复杂的变化,中日韩三边首脑峰会确实也提供了三国之间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三边对话沟通舞台,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三国之间的高层坦率、真诚,就当前各种挑战问题进行直接的沟通,第二个意义就是对话机制尤其凝聚和提升中日韩的三国沟通和共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态势。
二、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个人很坦率,这个意义当前几乎不存在。首先,现在在日韩外交和安全议程上,美日韩的三边合作已经完全压倒性地超越了中日韩的三边对话。其次,当前韩国和日本都已经明确把中国定义为全球性安全的最大挑战,韩国现在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在台湾问题上不干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在各种双边、多边场合谈论台湾问题。再次,从目前来看,韩日已经几乎全面介入美国主导的高价值产业链对华脱钩断链的进程。所以,无论是在地缘经济领域还是地缘战略领域,韩日现在在中美间的选边站队已经非常明确化、清晰化,对这样的突出问题,中日韩三边首脑会晤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依然很薄弱。
第一,面对美国对华的全面战略打压,日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保持在中美之间的积极的、缓和性的、建设性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如果日韩只是一味站在美国一边,中日韩怎么可能增信释疑?所以,现在日韩对于中美关系的质变,基本的政治、经济、安全几乎是一边倒。虽然日韩都强调不会完全和中国脱钩,但问题是对于现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基本态势长期化、地区化的大冲击下,日韩仍然缺乏清晰的有关在中美之间如何增强大国合作协调的这样一个明确的政治立场,相反在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高科技问题上,对美国的选边站队日趋明显和倾斜。
第二,如果在目前CPTPP框架下,中日韩三边自由贸易的谈判前景已经完全被取代,那么中日韩还会有三边自贸协定吗?这个需要明确。
第三,现在针对彼此共同关注的乌克兰危机、朝鲜半岛稳定以及台海局势,如何能够形成明确的中日韩的沟通对话和协调机制?目前看这三个议题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三国之间必须在这三大安全议题上形成一个沟通、协调和重启相互之间政策信心和合作举措的新进程。现在看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坚决反对重回朝鲜战争时代,我们不要北方三角(中、俄、朝),但是现在南方三角(美、日、韩)已经形成,这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取舍问题,而是要建立新视角、新平台,对地区安全问题要有新的协调关注甚至某种程度的合作的问题。
达巍:谢谢朱老师。朱老师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期待大家可以往下继续深化讨论。
王俊生:尹锡悦政府下中韩关系难改善的三大原因
首先感谢清华大学,感谢中评。刚才两位老师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怎么评估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二是评估会议得以举行的动因,三是前景展望。
总体来看,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果是超出预期的。第一,发表了内容比较丰富的宣言,《联合宣言》共38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制化建设、经贸合作、地区意义,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第二,触及到了比较敏感的话题,例如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磋商、加强产业链合作等,虽然实际操作层面很困难,但至少没有回避这些敏感问题。第三,中韩举行了比较成功的领导人互动。那么,既然这次会议超出预期,原因在哪里?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不愿意看到地区的冷战格局,希望避免东北亚的阵营对抗的考虑。
这次领导人会议有积极意义,即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日韩关系,但不要夸大,制约三边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我们看到,召开过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后,5月31日、6月2日韩国又在公开场合提及台海问题,中日韩的副部长级2+2会议开完以后,韩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又再提南海问题。所以,尹锡悦政府一边倒向美国的政策是战略举措,不会因为国会选举结果而改变,至少在尹锡悦执政期间中韩关系改善的前景并不乐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在产业链上对中国去风险。这不仅仅是在政治战略层面倒向美西方,也是把经济安全化、意识形态化,这一点中国已经多次公开提及不能把经济安全化,但实际上韩国就是这样做的。
第三,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倒向美西方。1992年中韩建交就是超越价值观分歧的,但现在从韩国的角度看,从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排斥感没有任何掩饰。
综上可见,尹锡悦政府主要在说服中国,而不是想实质性改善对华关系,中韩关系根本性改善的基础还非常薄弱。
达巍:谢谢俊生老师。他从中韩视角对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的意义、问题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从这个视角看的确值得深思,中韩关系为什么变成这样?尹锡悦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会有多长期?都值得我们观察。
张勇:正视失衡重视“邻交”
感谢邀请。评估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现实意义,可从纵横两个视角看,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的时序这个纵的方面看,三国重新聚在一起殊为不易,在美国对华竞争的背景下,能坐下来谈就是进步。既要看三方谈了什么,还要看会议期间双边会谈时有哪些关切。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隔多年得以重启,三方领导人都强调要面向未来。从横的方面看,东北亚地区至少有两驾马车,中日韩、美日韩这两驾马车呈现相对失衡的状态,特别是在安全与战略问题上美日韩机制化程度不断加深,排他性逐步加强,对地区安全的挑战性日益明显。
考虑东北亚国际关系时不能离开美国,美国因素正深刻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美国传统的与盟友合作方式是扇形结构,也叫轴辐结构,现在逐步演化成网状结构,加大了推动小多边主义的力度。美国对华保持高压,强化了对日韩的牵引,两国也提升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日韩政策行为一方面受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内战略文化特别是国内政治的影响。现在日韩对国际格局及国际秩序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战略安全上对我国并非有利。
但在地理上,美国离我们比日韩要远得多,也不属于传统的东亚文化圈。从“邻交”角度来讲,东北亚邻国的角色更为独特。日韩要有灵活、务实的对华政策,应避免与美国过度捆绑,选边站并不符合其根本利益。我们思考邻居间交往的总体框架兼顾我国国家利益和周边邻国共同利益,是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成。基于“邻交”要有协调意识,一是启动地方对外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友城外交。二是鼓励智库提质升级,为智库对外交流便利,应推动中日韩智库间的务实对话。三是加强经贸与人文交流,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这方面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在后疫情时代,期待下一步具体政策上的跟进。
达巍:谢谢张勇老师,他着重从日本的角度来谈,最后讲到了智库作用。日本现在来华交流的学者几乎没有,是一个大问题,外界有很多误解,但中日之间这么绝对,我觉得有点特殊性在里面,听听樊老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