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朱松岭析报告涉台内容聚焦制度化

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卢哲)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深入解析报告涉台内容意涵。朱松岭认为,报告展现出更为务实、坚定和系统的战略思维,体现出大陆在对台政策上的稳中求进,并更加聚焦于实际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建设。总体来看,报告的涉台部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化方向,增强了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反制力度,并继续强化了对台湾同胞的民生关怀。无论是从政策稳步推进,还是统一大业坚定不移的角度来看,都表明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战略定力正在不断增强。

  报告体现对台政策稳中求进聚焦制度政策建设

  朱松岭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台部分,既保持了中央对台一贯的原则立场和方针,又展现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具体部署与策略调整。其核心意涵依然是坚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相较于2024年的表述,本次报告在若干关键点上展现出更为务实、坚定和系统的战略思维,体现出大陆在对台政策上的稳中求进,并更加聚焦于实际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建设。

  首先,“外来干涉”改为“外部势力干涉”,精准点明外来干涉的威胁来源。朱松岭认为,报告在措辞上的一大变化是,是将2024年使用的“外来干涉”改为“外部势力干涉”,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这一调整看似微小,实则大有深意,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主要外部挑战。”朱松岭说,“外部势力”,指向性更强,直指美西方势力,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利用“台湾牌”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相比“外来”这一相对泛化的表达,“外部势力”更能凸显干涉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这些势力在两岸关系中的恶劣影响。

  朱松岭表示,美方近年来不断强化对台军售,拉拢台湾地区政客配合“以台制华”战略,甚至不断操弄“国际场合挺台”,妄图改变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中框架”。特朗普上台后,在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操作方式上依然延续其固有思路,并未见显着调整。美西方依然有部分反华势力在操弄“台湾牌”。在这种背景下,大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点名“外部势力”,不仅是精准回应,更是向全球宣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必将遭到坚决反制。

  第二,“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是从政策支持走向制度化保障的体现。朱松岭说,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2025年报告首次强调“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相比2024年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这一表述的变化体现出大陆对台政策从原则性指导向具体落实的转变。“制度和政策”意味着大陆不只是鼓励两岸交流,而是要在法律、政策、行政管理等层面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使两岸融合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朱松岭认为,这一调整释放出几个重要信号:一是,对台政策的可持续性——大陆正从阶段性、政策性的对台让利,转向长期性、制度性的融合发展。这表明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将更加稳定,减少人为干预因素,让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投资、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享受更明确的法律保障。二是,提高台湾同胞的获得感——以往的经济政策多侧重于产业合作,而“制度化”建设则意味着将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稳定的市场预期,真正做到“同等待遇”。三是,防范外部干扰——随着两岸融合机制的逐步健全,外部势力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阻碍两岸交流、制造对立的企图将更难得逞。

  第三,继续强调“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显示未来对台工作中,民生关怀与人心工程仍是关键。朱松岭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的报告仍然强调了“增进两岸同胞福祉”,这一点与2024年保持一致,显示出大陆在对台政策上始终不变的民生关怀。两岸关系的核心在于人心,台湾民众的认同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大陆持续强调福祉,并将其置于对台工作的重要位置,显示出在国家统一的道路上,大陆并非以“硬碰硬”的方式推进,而是要通过政策利好、经济融合、文化认同等方式,使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近年来,大陆已推出诸多同等待遇政策,这些政策在实际运行中起到了“惠台”的效果。如“31条措施”“26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台胞居住证”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选择到大陆发展,深刻体会到大陆的广阔前景和稳定环境。2025年工作报告继续强调福祉,表明大陆将进一步优化台胞在大陆的生活环境,使其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四,2025年的报告中,“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表述继续被强调,反映出大陆对统一目标的清晰认知和坚定执行。不同于某些外部势力幻想的“搁置统一”或“拖延战术”,大陆在统一进程上始终保持清醒,既不被外部干扰,也不受岛内政治变动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地区政局变动、新一轮政治交接后,大陆依然明确强调推进统一,向岛内释放强烈信号:任何分裂图谋都没有前途,任何“台独”势力的政治投机最终都将在历史大势中被彻底粉碎。

  第五,2025年报告使用“携手共创民族复兴伟业”这一表述,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强调台湾同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朱松岭表示,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召唤。民族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台湾的未来不能游离于这一大局之外。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还是国际竞争,中国都需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女儿的共同努力。报告通过这一表述,向台湾同胞强调:祖国的发展红利不应当被少数分裂势力绑架,台湾应该成为民族复兴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朱松岭表示,总体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部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化方向,增强了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反制力度,并继续强化了对台湾同胞的民生关怀。无论是从政策稳步推进,还是统一大业坚定不移的角度来看,都表明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战略定力正在不断增强。“未来,随着两岸交流制度化、融合发展深入化、民众福祉增进化,祖国统一的进程将不可逆转。台湾的未来,在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实现真正的融合;台湾同胞的福祉,在于与祖国共创美好未来。统一,才是台湾最光明的前途!”

  从“政策支持”向“制度化建设”迈进形成不可逆的融合大势

  朱松岭重点指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部分,相较于2024年的表述,一个尤为突出的变化是新增了“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这一关键内容。这不仅是对台政策的一次战略升级,更释放出大陆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的重大信号——从“政策支持”向“制度化建设”迈进,从短期应对向长期稳定机制转变。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出大陆在对台工作上更加注重系统性、法治化和可持续性,确保两岸交流合作不仅能够不断拓展,而且能够在制度层面固化,形成不可逆的融合大势。

 朱松岭认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重心在制度和政策上,尤其是将“制度”和“政策”并列,彰显大陆推进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此前大陆在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主要依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31条措施”“26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这些政策在促进台商投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变性,而制度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权威性、长期性。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这表明大陆的对台工作已经从阶段性的政策扶持,走向系统性的法治建设,这一变化至少释放了以下三大信号:

  一是两岸融合发展将进入长期可持续的轨道。从政策到制度,是从“惠台式”支持,走向“权利化”保障。换句话说,以往的经济优惠、文化交流扶持,是大陆政府对台湾同胞的主动善意,而制度化建设则意味着,这种融合发展不再依赖行政意志,而是成为一项可持续、稳定可预期的长期安排。

  二是为了应对外部势力干扰,确保融合发展“不可逆”。西方势力、台独分裂势力一直试图破坏两岸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两岸关系发展。通过建立制度性保障,大陆可以有效降低台湾当局、外部势力的干扰,让台湾民众即便在复杂政治环境下,仍然可以依照制度化安排,享受两岸交流合作的红利。

  三是这一表述和未来的相关落实将增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发展信心。过去,个别台胞对大陆的惠台政策存在疑虑,担心政策变动或随局势调整而削弱。但当这些政策被上升到“制度”和“法律”层面后,台湾同胞的发展预期将更加稳定,心理认同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更大规模的人员、资本、产业流动。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化有四个关键领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制度和政策”,那么,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究竟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制度化?结合当前两岸互动现状,朱松岭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关键领域:

  一是针对在陆台商台企,在建立健全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台商投资保护法律保障方面的工作应属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领域。

  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已逾三十年,然而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行政性政策支持,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法律保障。要让台湾企业更安心融入大陆经济发展,亟需制度化建设,包括,与时俱进地完善《台商投资保护法》的内容和落实,将对台资企业的各项扶持、权益保护、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政策,纳入法律框架,确保政策不因局势变化而被随意调整。推动台企参与国家相关产业规划,让台资企业进一步落实与大陆企业的同等待遇。鼓励台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制度化安排,让台商更便利地享受大陆的国际市场布局。

  二是针对人员往来便利化方面,从短期居住向长期定居优化,也应该属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领域。比如,进一步研究落实、扩大台胞居住证功能,赋予其更多公共服务权利。进一步推进两岸专业资格互认等。

  三是两岸文化认同建设方面,增强中华文化纽带,形成共同价值观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应该也属于总理讲的这部分工作。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面对台湾社会“去中国化”的影响,大陆在推动文化交流制度化方面也有潜力可娃。

  四是加强两岸教育融合方面,从短期交流向深度合作拓展的制度和政策完善工作也有做工作的余地。推动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制度化,设立更多两岸联合大学或分校。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学习实用技能,融入大陆产业体系。完善台生就业政策,让他们更好融入大陆社会等都可以在制度和政策完善方面有所作为。

  “同心”到“携手”是从愿景倡导到实践行动的转变

  另外,朱松岭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相较于2024年,在措辞上有一个看似微小但极具深意的变化:报告结尾从“同心共创民族复兴伟业”调整为“携手共创民族复兴伟业”。这两个词的变动,虽然表面上只是字眼的调整,实则折射出大陆对台政策表述上的细微变化,也传递出当前两岸关系、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信号。“同心”强调的是思想上的一致,代表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和文化情感,但其表达方式仍然有一定的倡导性;而“携手”则更具行动感和实践性,意味着两岸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只是理念上共鸣,更是要在行动上共同努力、并肩前行。这一变化,正是大陆对当前两岸形势精准研判后的重要表述调整,体现了祖国统一进程的一些转变。

  朱松岭说,“同心”到“携手”,实际上是从愿景倡导到实践行动的转变。过去,大陆在对台工作中,更多强调“同心”——即希望两岸人民基于共同的文化、历史、血缘,形成内在的民族认同,进而推动统一。但现实情况是,台湾地区在长期“去中国化”教育和外部势力干涉下,社会认同出现分裂,部分人虽对中华文化仍有归属感,但受政党操弄、国际局势影响,对统一的心理预期依然摇摆不定。此时,仅仅倡导“同心”已经不够,必须进入“携手”的阶段,即把理念转化为实质行动。“携手”意味着,两岸同胞不能停留在认同的层面,而要真正开展合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同步迈进、共同奋斗。

  “既然‘携手’强调的是实际行动,那么两岸究竟该如何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共同推进、紧密合作?这涉及经济、社会、文化、青年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融合。”朱松岭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正是推动“携手”的关键举措。“这一表述的变化说明,未来的道路已经清晰,即两岸携手同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实现!”

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卢哲)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深入解析报告涉台内容意涵。朱松岭认为,报告展现出更为务实、坚定和系统的战略思维,体现出大陆在对台政策上的稳中求进,并更加聚焦于实际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建设。总体来看,报告的涉台部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化方向,增强了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反制力度,并继续强化了对台湾同胞的民生关怀。无论是从政策稳步推进,还是统一大业坚定不移的角度来看,都表明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战略定力正在不断增强。

  报告体现对台政策稳中求进聚焦制度政策建设

  朱松岭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台部分,既保持了中央对台一贯的原则立场和方针,又展现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具体部署与策略调整。其核心意涵依然是坚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相较于2024年的表述,本次报告在若干关键点上展现出更为务实、坚定和系统的战略思维,体现出大陆在对台政策上的稳中求进,并更加聚焦于实际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建设。

  首先,“外来干涉”改为“外部势力干涉”,精准点明外来干涉的威胁来源。朱松岭认为,报告在措辞上的一大变化是,是将2024年使用的“外来干涉”改为“外部势力干涉”,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这一调整看似微小,实则大有深意,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主要外部挑战。”朱松岭说,“外部势力”,指向性更强,直指美西方势力,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利用“台湾牌”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相比“外来”这一相对泛化的表达,“外部势力”更能凸显干涉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这些势力在两岸关系中的恶劣影响。

  朱松岭表示,美方近年来不断强化对台军售,拉拢台湾地区政客配合“以台制华”战略,甚至不断操弄“国际场合挺台”,妄图改变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中框架”。特朗普上台后,在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操作方式上依然延续其固有思路,并未见显着调整。美西方依然有部分反华势力在操弄“台湾牌”。在这种背景下,大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点名“外部势力”,不仅是精准回应,更是向全球宣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必将遭到坚决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