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中美关系能否在磕绊中避免冲撞?
中评社华盛顿1月30日电(记者 余东晖)建交40周年的中美关系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关键时刻,今后40年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会否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美中专家对当前美中关系竞争愈演愈烈的态势深表担忧,又相信这两个大国若能以史为鉴,虽然在各自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但终究能够避免冲撞。
华府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4位美中专家29日在卡内基官网上就中美关系40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展开问答。
对于中美关系过去40年发生的变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指出,中美关系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中国恢复了大国地位,但华府到目前为止还无法重新定义它与北京的互动方式。这可能会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但两国应该能够在保护自身重大利益的同时,相互协调。问题是他们将如何做到?
包道格指出,美中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两国之间存在深刻的分歧。美方认为中国回归威权主义,而美国的政治体系没有按照设计的那样运转。两国正在把对方设置成相互竞争的妖怪,而传统上支持接触的力量似乎无法阻止这种不好的趋势。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历史屈辱感一直深深影响着他们对当今世界的安全观,而历史观对于华府与北京之间的互相观感也有影响。包道格认为,中国人被充满怨恨的历史版本所困扰,而美国人对自己的过去非常健忘。看看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年10月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的对华演讲,他对美中历史是多么异想天开。包道格表示,幸亏美中之间的地理距离成为历史观差异的有益缓冲。
当前美中之间不仅在地缘战略上相互竞争,在安全上互相戒备,眼下正在经贸上大打出手。今天中美双方正在华府举行高层贸易磋商,以避免贸易战继续升级。
当美中贸易战开始的时候,不少中国人认为这是特朗普在利用其政治基础,转嫁其国内问题,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削弱其崛起和改变其政治体制计划的一部分。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则认为,中方应认真对待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缺乏经济改革的合理不满,重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要看下一轮改革是否足够广泛、深入、迅速。他说,如果新的改革有足够动力向前推进,可能有助于解决当前的贸易危机,并阻止美中关系恶化。
清华-卡内基研究员陈琪指出,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越来越多地采用零和思维,将中国的收益等同于美国的损失。而北京以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根深蒂固的冲突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他认为,中美必须确定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协调政策,并参与基于规则的谈判。他们应该进行国内结构性改革,确保发展惠及所有人,确保两国经济关系保持平衡。他们需要试着理解彼此的行事方式,对监管改革保持耐心,并做出真正的调整。
除了经贸问题,安全和意识形态上分歧演化之势也令人担忧。清华-卡内基研究员赵通指出,中美安全关系更多地受到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的驱动,现在正呈现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两国领导人似乎对如何管理这种升级或如何遏制其后果没什么头绪。
赵通指出,几十年来,中美两国未能就各自的地区安全角色达成一致,包括在南海等海上紧张局势加剧的地区。中方驳斥美国有关国际法和基于规则的地区秩序的说法,认为这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虚伪借口。美方担心自己正逐渐丧失机会反击中国扩张的军事能力。如果两国不能解决这一巨大的认知差距,双方的军事竞争会继续存在并升高。
作为两个核大国,美中之间的“相互摧毁保证”威慑力在某种意义上能防止两国走向战争。赵通表示,一个稳定的核关系是一个稳定的中美安全关系的基石。但他指出,这一基石正受到新的非核战略军事技术的侵蚀,如导弹防御和远程常规精确打击武器。中国专家担心,华盛顿可能会利用这些新技术威胁北京的核报复能力。由于两国之间没有现存的军备控制机制,甚至没有正式的对话,无法保证美中能够维持稳定的核关系。
对于美中之间的引爆安全危机的隐患,赵通认为,台湾海峡、南海和东海是最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地区,台海尤其令人担忧。他指出,台湾依赖于美国的安全保证,其民众正在发展他们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台湾岛正在接近于实现“事实上的独立”。不过他认为,美中领导人仍有充分的理由避免战争,除非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危机,直接威胁到国内掌权。从长远看,日益激烈的军备竞争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更大的挑战。
赵通对中美安全关系改善的前景不乐观。他说,中美两国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观点相反,难以克服意识形态分歧,以形成共同的地区安全理念、准则和愿景。这个根本问题似乎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他强调,华府和北京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实的目标上,比如控制军备竞赛的强度、范围和后果,以及减少意外军事冲突发生的风险。
未来40年美中关系可能会发生什么?包道格指出,冷战时期僵化的国际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一种新型的强权政治平衡正在形成。正如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错误所显示的那样,管理这种权力平衡需要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明智和谦虚的有效领导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包道格认为,若能以历史为鉴,尽管美中两国在各自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地前行,但两个大国应该能够避免碰撞。
曾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内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的韩磊不认为美中两国的利益是根本不相容的。他指出,更多的竞争无疑会导致冲撞,但是国家之间总是有磕磕碰碰,即便是盟友也不例外。问题是,美中急需处理两国关系中的竞争性。他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减少对抗的风险,使两国能够以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式进行合作。
中评社华盛顿1月30日电(记者 余东晖)建交40周年的中美关系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关键时刻,今后40年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会否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美中专家对当前美中关系竞争愈演愈烈的态势深表担忧,又相信这两个大国若能以史为鉴,虽然在各自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但终究能够避免冲撞。
华府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4位美中专家29日在卡内基官网上就中美关系40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展开问答。
对于中美关系过去40年发生的变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指出,中美关系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中国恢复了大国地位,但华府到目前为止还无法重新定义它与北京的互动方式。这可能会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但两国应该能够在保护自身重大利益的同时,相互协调。问题是他们将如何做到?
包道格指出,美中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两国之间存在深刻的分歧。美方认为中国回归威权主义,而美国的政治体系没有按照设计的那样运转。两国正在把对方设置成相互竞争的妖怪,而传统上支持接触的力量似乎无法阻止这种不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