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45年 包道格论两国关系

包道格最近参加中国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呼吁美中和平 (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华盛顿8月8日电(记者余东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研究员包道格(Douglas Paal)近日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谈美国大选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如何演变,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他对中评社表示,美中关系不会出现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美中更没有理由走向热战。他认为,美国应当更专注于内部优先,而中国也应管控而不是解决外部争端。如此美中有望不通过“军事革命”来处理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

  美中关系处于脆弱暂时的稳定期

  最近连续应邀出席中国举行的“发展论坛”和“和平论坛”,与中国官员和学者有所交流的包道格观察,在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之前,美中关系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现在双方都有兴趣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但只是暂时维持这种局面。美国大选之后,美中关系又可能出现新的对抗和停顿。

  之所以中美关系能维持暂时的稳定,包道格分析,这是因为双方出于不同原因,都降低对彼此的直接对抗态度。

  从美国来说,美方要经历一场选举,且现在又陷入乌克兰战争和加沙冲突之中。拜登政府的头两年虽然在重建在西太平洋的关系方面取得进展,但现在他们又花时间于乌克兰和中东,重建北约,而不是陷入与中国更深的摩擦。

  从中国来说,中方提出一套不同的倡议,盘点自2012年以来与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等关系遭受的挫折。中方有意利用中美关系的停顿期或暂停期,修补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关系。

包道格透过ZOOM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

  包道格怀疑美中关系的这种相对稳定能否持续下去,这也是美中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对美国而言,一旦美国政府更换,或者即便没有更换,也会面临改变政策的压力。如果在某个时候乌克兰的交战各方精疲力竭,停火停战,甚至达成和平协议;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倒台,以色列改变处理加沙问题的方式,这两者都将使美国政策制定者从对乌克兰和加沙的全神贯注中解脱出来,并允许他们回到亚太地区,为即将到来的与中国对抗做准备。

  对中国而言,在与邻国打交道时,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发现方式来管控问题。包道格认为,现在中国有比其所拥有的资源更大的雄心,想直接解决问题。他不认为这会成功,也许在明年六、七月后,可能就会见到教训。因为到时美国将撤回亚太,而中国仍雄心勃勃;赖清德到时也有可能打破目前的相对沉默,开始推动极端主张,成为紧张的来源。

  赖清德明年可能开始挑战极限

  谈到台湾问题,这位知名台海问题专家指出,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并没让美国完全满意,但试图让美国保持沉默,让美方相信赖不会是改变现状的主要来源。但现在已有微小的暗示性的迹象表明,赖清德想比蔡英文走得更远。

  包道格于2002年到2006年担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曾代表小布什政府警告陈水扁不要推动“急独”,在管控台海问题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包道格分析,当前赖清德受到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失去立法机构控制权的压力,要求他保持沉默。但明年,台湾地方选举将开始。这让人想起陈水扁执政第一年,非常安静和谨慎,因为他是新来的,不知道该做什么。第二年,他开始关注民进党内部政治,开始不断挑战极限。考虑赖清德的政治处境逻辑和华盛顿的变化,特别是如果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发出非常复杂的信号,可能会导致赖也开始挑战极限(push the envelope),明年可能会变成华盛顿-北京-台北三角关系紧张的新来源。   北京实际上认为,赖清德已经在迈向“两国论”,比如最近他在民进党全代会上强调“建立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这些动作或趋势会否令美国感到担忧?包道格承认,美国官员现在是有点担心赖清德不像蔡英文那么值得信任,但他认为,赖有倾向“两国”的姿态,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他面临内部政治压力,要他起来抵抗大陆;二是大陆对台政策产生反效果,“如果你不爱我,我就打你”的做法不利于争取台湾民心。

  包道格建议,当大陆更多地采取建设性的、商业性的手法时,更有利于消除两岸紧张和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如果想有一个最终的、和平的解决方案,就要以某种方式照顾彼此的利益。他说,从长远来看,如果靠战争和冲突,大陆可能会成功地统一台湾,但其代价将远超出对中国人民的价值。

  过去几十年,美国处理台海问题一直坚持“双重威慑”--既威慑台湾走向独立,又威慑大陆动武。在美中战略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中方认为美方正在掏空其“一中政策”,华盛顿似乎更关注如何在军事上阻止北京动武,从“双重威慑”变成“单向威慑”。

  对此包道格表示,20年来美国专注于中东反恐战争,没有关注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能力,也没有关注美国的军事工业能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方面存在赤字,现在美国在做一些修复工作。但他相信,在处理台海问题上,没有“双重威慑”的替代方案。

  包道格指出,现在有更多的声音呼吁美国要在西太平洋采取军事行动,甚至可以听到来自“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不负责任的声音,包括像科尔比这样自称权威,却没有真正背景经验的人,主张军事解决方案。这种声音被证明有不足和缺陷。“双重威慑”需要告诉台湾人,他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他们想要的;“双重威慑”也要求美国和中国展现克制。三个不稳定的政治因素都被要求表现克制,这很难。但回归克制的逻辑依然强大。当涉及到是否使用武力的真正决定时,恢复“双重威慑”,对台北、北京、华盛顿而言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包道格称,中国几代人都是管理其周边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完全解决,必须得到管理。台湾也是这样一个问题,需要管理。   特朗普对华政策难以预测

  当中美关系进入脆弱的稳定期,两国试图管控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与竞争。美国大选即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朗普遭遇“未遂刺杀”,拜登退选,哈里斯崛起,美国大选走势更加扑朔迷离,其结果又将如何影响美中关系的走势?

  包道格指出,这次暗杀企图使特朗普在民调中的支持率立即上升,并使他很可能超过赢得总统选举的选举人票门槛。现在,哈里斯竞选团队的到来威胁到了这一点,她可以削弱特朗普从未遂暗杀和对拜登政府的广泛不满中获得的选举优势,特别是在关键摇摆州的优势。这让美国人在这次选举中有一个更明确的选择。

  特朗普的难以捉摸,给选情增添了变数。包道格举了在共和党大会上看到的例子:在暗杀事件发生后,共和党人以多年未见的方式团结在特朗普背后。特朗普本来谨慎地选择攻击拜登的主题,没有屈服于自恋的本能。但是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故态复萌,屈服于自恋。如果他不发表那种接受提名的演讲,他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结果,可能让他在选举中付出代价。

  包道格指出,如果哈里斯能够采取更加中立的政策方针,她可能会成为足够多的摇摆选民不那么反感的角色,但她还需要证明自己。特朗普仍然可能做更多的事情来毁灭自己。所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但这是一个比拜登没退选前更大的选择。   包道格表示,现在美国大选是更加左翼和疯狂右翼之间的对决,而不再是让选民都不满意的两个老人的对决。这可能使得选民们觉得可能更有必要去投票。拜登退选和美国政治两翼之间选择的激进化已经改变了这场选举。这可能更接近过去几次美国选举政治的基本原则,即美国两翼是非常平均地割裂,比如46%对46%,或47%对47%。任何调整都可能使选举结果产生不同。

  包道格表示,民意调查在9月中旬之前并不重要。9月中旬过后,他才会更加注意民调情况。现在预测选举结果还为时过早,但到目前为止,他依然认为特朗普会赢。

  即便如此,包道格表示,特朗普的政策很难预测。所有在特朗普第一任拥有官职的人,或者希望在特朗普第二任拥有职位的人,都在鼓吹各种事情,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真正反映特朗普身上体现的东西。对特朗普的行为做出预测总是有风险,因为特朗普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他是一个困惑、矛盾、自以为是的领导者。特朗普不是从意识形态或原则出发,而是从个性出发,更加不可预测。我们从一些前官员或有望是未来官员所采取的不会真正得到特朗普支持的立场,来判断特朗普的政策,这可能会让所有与特朗普打交道的人感到惊讶。

  那么特朗普第一任中许多“反华鹰派”,如果在特朗普第二任内再获得重要位置,会怎样影响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包道格认为,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有其“内部矛盾”。有一天特朗普可能会很具交易性;另一天,他可能认为,其政治优势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广泛的反华立场。包道格不认为可以通过观察特朗普的支持者来假设特朗普自己的政策什么様,他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包道格说,特朗普似乎认为不可预测是一种优势。尼克松总统也曾希望自己被认为太危险和不可预测,从而对他的对手有影响力。特朗普似乎也有这种感觉,纽约房地产的背景,决定了他愿意为了获得优势而破坏交易。他把这种手法带进国际事务中。如果这是对特朗普个性的准确观察,那就意味着更不可预测,政策结果通常也更不重要。

  特朗普最近要求台湾为美国提供的保护买单,这意味着什么?包道格说,考虑到台湾支付所有的防务费用,包括美国提供的武器和服务。但也有一些事实:李登辉就曾认为,美国的防卫就是一种保险政策,台湾不需要花很多钱在防卫上,因为美国会照顾它,那还是在中国大陆还不像今天这样强大的时候。但是特朗普的有些表述是疯狂的,比如说台湾拿走了美国的所有芯片生意,那是荒谬的。这些想法没有事实基础。

  如果哈里斯当选,对华政策会怎样?包道格指出,哈里斯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记录并不清楚,她的偏好显然是在国内政治方面,比如帮助妇女和少数族裔,这与对华政策没有什么关联。当美国总统上任时,其对内部事务的偏好往往很快会被外交事务的决策所取代。出于本能,她会保留拜登留下的外交团队的主要人员,以使她自己能够专注于国内事务,以试图巩固民主党在总统大选、国会议员选举的掌控。美国公众更倾向于关注国内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因此哈里斯以国内事务为优先,可能有利于她在选举中获得成功。

  美回归国内优先利于美中稳定

  1986年到1993年,包道格曾在白宫国安会任职,曾担任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有丰富的处理华盛顿、北京和台北关系的经验。当中评社记者问及能从管控这个三角关系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时,包道格说了两点感受:   第一,在严格的双边政府对政府的背景下,双方要非常坦率、直接地表达利益、弱点和优点所在。双方都不要试图假装或让对方认为你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第二,从更广地说,美中双方都在发生变化。美国经常实现政党轮替和总统更换,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变化更是惊人。他称,我们不需要发动战争,杀死双方的很多人来实现改变。中国无论如何自己都会演进改变。美国要有长远打算,要有耐心,不要想着强行改变形势。美国可以通过威慑对中国的改变设定一些边界,但终归是由中国人来决定他们自己的未来。

  展望未来十年乃至45年的中美关系,我们对中美避免大国冲突是应当感到悲观,还是可以谨慎乐观?包道格表示,可以感到谨慎乐观的情况是,如果美国能够解决内部分歧,回到国内优先事项上,那就意味着美国不需要600到800个外国军事基地,不需要在夜里回应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紧急铃响。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太可能把太多责任归咎于美国。无论中国的问题是什么,都将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对美国来说,最基本的优先事项是关注国内问题,并努力为新的冷战后世界建立一个成功的模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种状况实现之前,两国将经历一段时期的新冷战?包道格说:“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但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冷战。”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时,两国之间的交往很少。美中之间的交往则频密得多。很多中国学生正在美国学校留学,中国人吃很多美国的大豆、玉米。苏联当时并没有从美国进口小麦、玉米等。所以这不是一种旧的冷战。   包道格表示,我们正在处理冷战的某些方面,比如技术转让限制只会增长,不会减少;某些地方的军事对抗可能变得更加接近。比如金正恩在朝鲜的行为可能使得朝鲜半岛陷入直接对抗,中国可能需要致力于保护朝鲜,而这样做并不一定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类似这些领域需要以更全面的整体战略意识来处理。随着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多地发挥中等国家的作用,他们将影响超级大国的行为,并提供约束。他希望通过“和平演变”而不是通过“军事革命”来实现大国关系的调整。

  建议美外交学者莫成肤浅专家

  近三、四年来,包道格常住加州,基本上很少出现在华盛顿的外交关系论坛上。恰在此时,华盛顿外交论坛上,年轻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兴起,他们往往以对华强硬的姿态示人,与当前美国主流政策界的对华态度相一致。“对华鹰派”大行其道,“知华温和派”很大程度上偃旗息鼓。

  作为“老中国通”,如今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包道格表示,拜登政府的人从来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有机会仍与其他人在半官方的边缘上交谈对华政策。中国人友好地邀请他去参加会议,发表见解,并在媒体上报导。

  被问及对美国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有什么建议,包道格表示,很多年轻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是被头条新闻所驱动,而不是被历史所驱动。他一直在阅读《外交事务》等刊物的文章,发现很多文章的作者似乎不知道二、三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所谈都是关于今天的事情。他建议他们更深入地挖掘历史,而不是试图成为肤浅的专家。   包道格认为,长期专业知识的时代已经衰落,大家似乎只重视今天,不重视昨天。这在西方的背景下,这相当于中世纪的愚蠢黑暗时代。直到文艺复兴到来,才复兴了对过去的研究。他说,希望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太久。就目前而言,如果我们不改变方向,只关注当前,不研究历史,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最后,包道格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们已经有太多美国士兵在各种愚蠢的战争中丧生,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再这样做了。”他表示,特朗普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但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因为他是情绪化的、自恋的、麻烦的。“在我们走新的路线之前,我们可能要吸取一些重要而不幸的负面教训”。

  (此专访为中评社2024年中美建交45周年深度系列专访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包道格最近参加中国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呼吁美中和平 (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华盛顿8月8日电(记者余东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研究员包道格(Douglas Paal)近日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谈美国大选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如何演变,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他对中评社表示,美中关系不会出现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美中更没有理由走向热战。他认为,美国应当更专注于内部优先,而中国也应管控而不是解决外部争端。如此美中有望不通过“军事革命”来处理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

  美中关系处于脆弱暂时的稳定期

  最近连续应邀出席中国举行的“发展论坛”和“和平论坛”,与中国官员和学者有所交流的包道格观察,在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之前,美中关系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现在双方都有兴趣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但只是暂时维持这种局面。美国大选之后,美中关系又可能出现新的对抗和停顿。

  之所以中美关系能维持暂时的稳定,包道格分析,这是因为双方出于不同原因,都降低对彼此的直接对抗态度。

  从美国来说,美方要经历一场选举,且现在又陷入乌克兰战争和加沙冲突之中。拜登政府的头两年虽然在重建在西太平洋的关系方面取得进展,但现在他们又花时间于乌克兰和中东,重建北约,而不是陷入与中国更深的摩擦。

  从中国来说,中方提出一套不同的倡议,盘点自2012年以来与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等关系遭受的挫折。中方有意利用中美关系的停顿期或暂停期,修补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