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月刊: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活水动力
继马英九二度访问中国大陆,并进行“习马会”后,国民党籍的“立法院”总召傅昆萁也于4月26日率团至北京展开“和平破冰”之旅,二者皆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两岸一家”为基调,为2016年以来两岸的“冷对抗”开启了“机会之窗”,而两岸是否可以因此开启新局,其实系于赖清德新执政团队的一念之间。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今年1月13日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应不为过。赖清德以低于50%得票率当选的隔天,诺鲁即宣布与台湾断绝一切官方关系,改跟大陆建交;随后,1月30日中国大陆的民航局宣布,自2月1日起取消M503航线自北向南飞行西移6海里的偏置,后续并启用连接M503航线的W122、W123航线由西向东运行。虽然民进党当局对这两件事都表达严正抗议与强烈谴责,但木已成舟,于事无补,后续发展的恶意螺旋上升,幸而两岸均采自制,不再火上加油,事态才未扩大,滞留厦门海警船的胡姓士官则尚未返台。
这两件事,无疑是大陆给“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胜选的“见面礼”,赖清德虽然心里添堵,却不得不收下这份“厚礼”。但后续发生的在金门海域大陆船只被台海巡艇擦撞翻覆、造成2死亡的事件,双方虽开了十次以上的协调会,仍旧难以善了,此一结果则是蔡当局自己给赖清德难看。
如果不是民进党高层官员的仇中心态作祟、刻意隐瞒真相、前后说辞矛盾、漏洞百出,怎么会搞到大陆海警上船盘查台游客的情况?如今,坐上谈判桌的台湾海巡人员理不直气不壮,内要顾全民进党长官面子,外要应付身负大陆民众压力的陆方官员,搞得有苦难言,里外不是人,虽然事态尚在两岸双方都可控的范围内,但诚如前台“参谋总长”李喜明在《风传媒》十周年公开演讲所言,大陆若未自制,恐有千百种理由让民进党灰头土脸,悲观者甚至认为,大陆趁机围夺金门都有可能。
“去中国化”刻舟求剑 损人不利己
不可否认,尽管两岸交流多年,在经贸上甚至已形成彼此依存的互补互利关系,但在民进党的眼里,中国大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敌国”,2016年二次政党轮替后,在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的政治操作下,包含来台交流的大陆官员、来台旅游的陆客、来台湾做生意的陆商、嫁来台湾的陆配,所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人都可能是敌人;只要跟中国大陆有交流的、到大陆做生意的、有大陆配偶的台湾人,都有间谍的嫌疑,即连主张两岸和平发展者,也要被民进党飬养的“三民自”及1450网军抹红。
更有甚者,民进党竟将自古以来即被两岸中国人遵循的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界定为中国威权体制的产物,甚至连书法也是“中国的东西”,诬陷学习古文无助学生的国文程度……凡此种种,在民进党偏执意识形态下的乱象可谓罄竹难书,其企图切割两岸同文同种文化脐带的用心已不言而喻,这也是造成今天两岸关系紧张无解的根本原因。
民进党虽然顶着“中华民国”的“国号”,当“中华民国”的“总统”、“副总统”以及各级官员,但实际上却是藉着选举寄生于斯,骨子里对“中华民国”极度过敏,连“中华民国”这个称号都不愿、不敢大声说出口,更遑论对中国大陆,想方设法加以切割唯恐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关系怎么会好得起来?检视蔡英文执政以来的八年时间,靠着美国在背后撑腰,对中国大陆完全不给好脸色,在香港问题中与“港独”分子隔海呼应,当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战时,台湾也一头热跟着抵制华为、抖音,两岸交流也从马英九时代的热络到目前的近乎归零,等到一发生状况,不得不出面协商时,才发现两岸原来如此生疏,如此没有情分,协商结果不容乐观。
民进党挑动两岸紧张关系 百姓遭殃
其实,不管是解放军机舰、M503航线,或是当今的“海峡中线”,以及金门“禁止、限制水域”等,都跟两岸的政治与历史有关,都是双方在特殊的情况下形成的默契,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法律条文。所以一旦某一方片面打破默契,稳定局面就会随之瓦解,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且看裴洛西来台之后,“海峡中线”不见了;赖清德当选之后,M503航线不再往西内缩了;大陆船只翻覆事件之后,金门“禁止、限制水域”消失了。台湾跟大陆,本来就有着无法切割的历史文化因缘,民进党硬要一刀切,不惜挑起两岸紧张关系,就是拿着台湾人民的福祉在冒险,令人担忧。
这次金门的大陆船只翻覆致死事件,虽然民进党管碧玲等政客还是充满意识形态搞政治操作,但民进党应该已经意识到,两岸没有互动,一旦出了事情,大陆就来硬的,金门渔民连出海捕鱼都变得困难,作梗的是这些顽固政客,吃亏的却永远是无辜的百姓。对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执政者而言,照顾百姓生活远比死抱神主牌来得重要,何况是对台湾利多于弊的交流呢?如果先前两岸有互信、互动的话,相信大陆船只翻覆事件的处理会比今天顺利得多。
诚如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所言“交流比交恶好”,他也认为在文化上,两岸同根同源,是“两岸一家亲”,在政治上则各有特色,存在差异与竞争,但无论如何,两岸总需要对话交流,该合作就合作,才不会因误判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对立。
互动、交流的前提是信任和善意。马英九执政八年累积的两岸互信和善意,已经被蔡英文挥霍殆尽,现在要恢复交流,谈何容易?但是,如果不交流、不互动,难道要等到冲突扩大到两岸兵戎相见吗?而美国政府已经说了多次,两岸如果开战美国不会出兵帮助台湾,事实上美国只会卖武器,把弹药库放在台湾,再要求台湾帮忙制造炮弹,归根结底,仗还是要台湾自己打。所以说穿了,打仗不如交流好,和平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福祉。
在当前民进党当局和大陆之间猜忌严重、敌意浓厚的情况下,两岸交流,虽然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与其看美国脸色,不如主动架构可操作的策略。最简单的、也是最没有争议的,就是从文化交流做起。两岸文化本就同根同源,即便民进党再怎么强调台湾主体性,都不能否认陈水扁、谢长廷大陆寻根的事实。陈水扁1991年与柯承亨、陈淞山、苏聪贤等人走访大陆,事后曾托人到大陆寻根,得知祖先来自福建诏安,为此还修了族谱;谢长廷2012年“开展之旅”到福建谢氏宗祠祭祖,还为此感动落泪。政治上各有所图无可厚非,但民进党不能为了政治利益,连自己的祖先和文化都不要了。
展现民主与文化的自信 才能架构两岸良性互动关系
两岸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若以过去所累积的文化交流为基础,重建赖团队与大陆交流渠道,其实可以借力使力,知行合一,并无太大的障碍,其可行之道,只要民进党不再刻意以“统战”抹红甚至阻挡类似的交流即可,展现台湾的社会自信与中华文化的自信,又何难之有?
两岸文化、学术界过去的交流、互通有无,非但没有被统战之虞,反而可将台湾的文学家、艺术家、宗教团体软实力形塑为“台湾价值”,让大陆对在台湾的中华文化发展,有更清楚的理解与认同,这种互动方式固不必以“反统战”污名化,但有交流就有交情,有交情就会互相瞭解、尊重、体谅,对于两岸关系的正面发展,又何害之有?
更进一步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再怎么“去中国化”甚至鼓煽“仇中”,难不成民进党可以消灭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文字?换句话说,只要中文或称华文、华语继读存在于台湾人民的生活、听说读写之中,“去中国化”就不可能成功,与其处心积虑用意识形态“去中国化”,不如重新认识、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并以此作为架构两岸新时代关系的活水动力。
平心而论,“中国”自古有之,现今的大陆也不等同于涵括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把文化的、历史的中国等同于现今的中共,其实就是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迷思与谬误,现今的“政治中国”固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但全球化的中华文化存续于四海之内的华人社会,台湾则是全球保存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地区,这样的“文化优势”也已经落实于2300万台湾人民生活之中。民进党却反其道而行,其结果不只造成国家认同错乱,也破坏了中华文化的王道精神,使社会陷入价值崩解与分裂,两岸交流亦因此而停滞恶化。因此,赖清德必须痛定思痛,重新调整过去蔡政府的大陆政策,不再阻挠两岸文化、经贸、社会交流,两岸关系才能雨过天晴,台海和平才能互利双赢。
具体而言,民进党政府对“政治中国”的好恶,不能也不应嫁接在“历史与文化中国”之上,如此两岸关系才能正本清源,毕竟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自1950年代而生,而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也因制度、环境和社会的不同,发展出异质同构的风华,从而激荡出火花与创作的动力,让两岸都能够从交流互动中获得最大利益,从而提升两岸文化艺术的整体实力。
民进党恫吓基层社区交流 摧毁两岸社会互信
两岸交流互动最大的优点是语言文化没有隔阂,对于1949年之前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互通,信仰的神祇也有血脉渊源,双方不只可用直接的方式沟通,也能为两岸创造效益。其次,文化艺术毕竟属于较高层级的交流,而社区交流属于庶民文化、日常生活的切身议题的交流,更显得需要与可行。过去台湾跟中国大陆在社区交流上有很好的成果,台湾社区发展经验在大陆遍地开展,两岸社造学者专家络绎于途,让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在大陆城乡开花结果,不仅提升了大陆社区的文化水平,也让两岸民众有了直接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认识与情感,在和谐、和平的氛围中,正是降低两岸紧张关系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好的路径。遗憾的是,民进党执政后,竟然将社区基层交流当做大陆对台统战的“工具”,凡赴大陆交流的村里长,每在返台后即遭警调单位约谈、调查,对社区交流产生恫吓效果,殊不知,这种欠缺“台湾自信”以“统战”污名化台湾基层“台湾认同”的做法,徒然亲痛仇快,无益于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从文学、艺术、文化、宗教的交流开始,两岸沟通的管道也会因此降低敌意,增加善意,消除贸易壁垒,化解政治对立,也都会有相加相乘的助益。以华人社会重情感、重然诺的文化,有瞭解,就会相互谅解,有交流,就会有交情。在情感交流中,许多剑拔弩张的场面就不再会出现,从而可以在理性、务实的情况下,维护双边利益,让台海不再成为世界的火药库,台湾年轻人不必再被逼着上战场,两岸都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需要的发展上,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心力。换言之,经贸文化交流正是台海和平发展的活水与重要渠道。
美中贸易战方兴未艾,乌俄战争旷日持久,以哈战争停战难期,全世界都陷入景气衰退的泥淖中。民进党甘当美国的马前卒,为美国抗中摇旗吶喊,但台湾得到的却是农渔产品被禁,贸易壁垒被查,消费力强劲的陆客几乎完全不来,以及大陆军机舰绕台无日不已。民进党所希望的“抗中保台”,到头来牺牲了台湾人民的利益,成就了民进党虚幻的意识形态。但是,没有了赖以维生的经济收入,“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又如何治理经济民生?民进党蔡英文执政八年来,因两岸关系紧张所蒙受的损失难以估算,现在也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赖清德大陆政策须改弦易辙
“海峡中线”和金门禁止、限制水域,包含了历史的情结,实力的消长,以及理性的克制与默契,如今,随着大陆船只翻覆事件的发展,两岸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朝向交流沟通的方向进行,要看5·20上任的赖清德如何抉择。两岸关系已经到了不能不修复的时刻,赖清德必须体认到,“台海中线”的消失,为台湾人民带来不可测的危机,两岸和则两利,战则两害,金门船只翻覆事件是中国大陆给民进党当局的一个警讯,如果民进党不愿、不能把握机会,尽早展开互动交流,将来一旦冲突发生,甚至擦枪走火,台湾将陷于灾难的开始。因此,如果赖团队能够从最没有争议的文化艺术开始交流,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两岸一家亲”为基底,将可以打开两岸全面交流的大门,为台海和平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机遇。
继马英九二度访问中国大陆,并进行“习马会”后,国民党籍的“立法院”总召傅昆萁也于4月26日率团至北京展开“和平破冰”之旅,二者皆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两岸一家”为基调,为2016年以来两岸的“冷对抗”开启了“机会之窗”,而两岸是否可以因此开启新局,其实系于赖清德新执政团队的一念之间。
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今年1月13日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应不为过。赖清德以低于50%得票率当选的隔天,诺鲁即宣布与台湾断绝一切官方关系,改跟大陆建交;随后,1月30日中国大陆的民航局宣布,自2月1日起取消M503航线自北向南飞行西移6海里的偏置,后续并启用连接M503航线的W122、W123航线由西向东运行。虽然民进党当局对这两件事都表达严正抗议与强烈谴责,但木已成舟,于事无补,后续发展的恶意螺旋上升,幸而两岸均采自制,不再火上加油,事态才未扩大,滞留厦门海警船的胡姓士官则尚未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