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视角下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分析
【摘要】尹锡悦政府一改之前历届韩国政府对台相对“谨慎”态度,逐步调整涉台问题立场,数次公开发表“美式“涉台表述,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以地缘政治视角为分析框架,试分析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转变的背后逻辑及未来趋势,幷认为,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主要基于其对地缘政治格局中自身主要利益的变化认知而决定,强烈的安全诉求、塑造更紧密“价值同盟”,及提升韩国国际地位等,是其立场政策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地缘政治束缚下,其对台政策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未来,韩国对台政策将继续呈现务实、灵活和审慎的特点。
一、引言
自中韩建交后,韩国历届政府一直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等话题保持低调,对涉台问题的处理维持谨慎的态度,践行中韩建交时承诺的一个中国原则。但中美战略竞争显象化后,韩国在相关问题表述上开始出现变化的苗头,特别是尹锡悦总统就职以来,变化的势头越发明显。上台之初,尹锡悦总统对涉台问题曾持慎重立场。在2022年9月尹锡悦总统接受CNN采访时,当被问到“如果中国(大陆)进攻台湾会否对美国的台湾防御予以援助”时回避了这一问题,只言及朝鲜挑衅可能性增加。
然而在2023年4月18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尹总统的对台态度表现出明显的“美式口径”,〔1〕直指造成台海局势紧张是因为中国大陆方面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更声称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样是全球问题,引起中方强烈批评。随着美韩联合声明及美日韩戴维营峰会声明中涉台内容的发表,尹锡悦政府对涉台问题的态度表现出更明显的倾向性,有韩国媒体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开始成为韩国的问题”〔2〕。
影响尹锡悦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立场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重的,与其所认知的韩国政治、安全、经济等利益需求密切相关,甚至与尹总统个人的成长背景、政治理念等也有高度关联性,但其主要是由一段时期以来不断严峻的朝鲜半岛形势引发的强烈安全诉求、不断加强韩美同盟幷将其扩大为“价值同盟”的意愿,以及大幅提升韩国国际地位,践行其让韩国成为“全球枢纽国家”的政治目标决定的。
本文中,笔者将以地缘政治视角作为框架,通过对韩国台湾交往历史及尹锡悦政府台海政策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韩国对台立场态度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与制约因素,评估下一阶段韩国对台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韩国政府对台立场政策变迁
关于二战后韩国与台湾的关系,有学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3〕,即1948年到1970年代双方密切合作时期,1970年代到1992年政冷经热时期,1992年到2016年政经分离时期,及2016年至今追随美国时期。这种以时间线为依据划分不同阶段的方法,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东北亚地区形势、中美关系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
虽然韩台双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强占朝鲜半岛时期,但韩国和台湾真正交往的历史,开始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这一时期及冷战期间,是双方在外交和政治上相当亲密的一段时期,二者同为美国遏制中苏的重要盟友,充当其反共先锋,同时统一的愿景也让二者“惺惺相惜”。1953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访台,双方发表反共立场的《联合声明》,倡议建立亚洲“反共联合阵线”。1954年,韩台与菲律宾组建“亚洲人民反共联盟”,1966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与蒋经国完成互访,将韩台关系推向高潮。这一时期,在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下,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台,处在紧密合作的“蜜月期”。
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美苏对峙虽然持续,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欧洲一体化不断推进,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在这一背景下,韩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重要转向,开始寻求多元化外交。1973年,朴正熙提出“向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敞开大门”的新外交政策,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幷称愿意根据中国态度调整对台政策。〔4〕全斗焕上台后,韩国推行更加积极的“北方外交”,〔5〕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此,在政治层面上对台保持相对冷淡。同期,韩国与台湾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双方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及贸易投资合作。所以这一时期,韩国对台虽然在政治层面“冷处理”,但在经济层面却处于“热交流”时期。
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调整,中韩都意识到,建立外交关系是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是实现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韩国于1992年8月24日与台湾当局终止“外交关系”,旋即与中国建交。因为韩方“断交”决定突然,台湾当局对此毫无准备,所以反应特别激烈幷进行报复。中韩建交后,韩国依据“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当局签署《新关系架构协定》,幷颁布若干法规,对政府层级往来作出详细规定。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提出“政经分离”〔6〕政策,在不违背“一个中国”承诺基础上,加强与台湾实质经济合作关系。
到文在寅总统后期,韩国对台态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特朗普上台后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者,为了牵制中国的崛起,将台湾作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一部分加以利用。特朗普政府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中,增加对台军售的频率与质量,幷在公开场合质疑“一个中国”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继承了特朗普“以台遏华”的策略,强化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地位。这给在中美间实行“平衡外交”战略的文在寅政府相当大压力:既担心朝核问题被排除在拜登政府的优先议题之外,又担心因此面对强大的选边站队压力,更担心因此降低其在所谓“民主阵营”的地位。在2021年5月韩美首脑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首次出现“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的字眼。当年11月底韩美防长第53次韩美安全会议(SCM)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防长重申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韩国这一变化引起广泛关注,但绝大部分观察认为,文在寅政府面临中美对抗这一最大的地缘政治困境,提台湾只是迫于美国压力取悦美国。〔7〕韩国在外交实践上依旧坚持“一个中国”承诺。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压缩韩国战略选择空间。而作为保守派的尹锡悦政府一上台,就明确全面倾美的外交政策。尹锡悦政府认为,韩国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和地区秩序,“应与美国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盟”,〔8〕所以在外交层面主动响应美国的战略意图。在涉台问题上,韩国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安保首长、防长等各层级政府官员在各种场合涉台表述常态化成为尹锡悦政府的一大特点,且尹锡悦总统本人也多次“积极大胆”地表述个人观点。特别是2023年4月18日,尹总统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暗指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是因为中方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造成,韩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反对这一改变,幷声称,台湾问题不单纯是两岸之间的问题,也像朝鲜问题一样,是全球问题,〔9〕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在其后的韩美首脑会谈中,韩美声称为了保障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和繁荣,(韩美首脑)就确保穿越台湾海峡的安全航行达成了共识。〔10〕韩国政府一方面在韩美、韩美日各层级会晤中将涉台表述常态化,同时默许韩国议员访台、邀请台湾人士参加民主峰会、增加韩台之间航空运输能力、挖掘抗战期间共同历史、扩大智库交流、营造双方民众喜爱对方文化的氛围,而另一方面又将涉台表述的“始作俑者”甩锅上届政府〔11〕,不断强调重视中韩关系,期待与中国在朝核、供应链等问题加强沟通,涉台表述只因台海稳定对韩国来说也很重要,“没有特殊意义”,〔12〕韩国政府对台基本立场不变等。
综上所述,韩国与台湾当局不同时间段的关系演变,是与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中美关系、东北亚地区形势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尹锡悦政府对台态度的改变,也是在地缘环境变迁过程中对利益变化重新认知的一种反应,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对利益变化的认知: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的主要出发点
在2021年韩美联合声明中首次提及台海的时候,学界的主流观点还倾向于认为韩国政府只是为了推进朝鲜问题成为拜登政府优先事项而做出的被迫选择,表述幷没有特殊意义。〔13〕但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韩国政府改变了之前在中美之间的“模糊战略”,选择全面亲美,以“价值同盟”为基调,将韩美军事同盟扩大为全球全面战略同盟,面对台湾问题,也从消极被动的谨慎变成了积极主动的试探。这一改变体现了韩国在地缘政治变迁背景下,对国家利益变化的再认识,其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应该看到韩国这一态度转变背后强烈的安全利益诉求。这种安全诉求不仅来自韩国所认为的首要的安全挑战——朝核问题,也来自中美竞争下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韩国可能产生的安全挑战。
朝核问题被尹锡悦政府看作韩国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尹锡悦上台后否定文在寅时期半岛政策,将朝鲜视为“敌人”,对朝实行强硬政策,宣称坚决应对朝鲜“挑衅”行为。尹锡悦政府在大力加强本国军事实力的同时,还在美、日的大力支持下,藉首脑会谈、香格里拉峰会、北约峰会等一系列双边、多边外交场合,频繁宣扬朝核危险性、解决朝核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高强度推进美韩、美日韩的双边、多边军事相关合作,增加军演强度、频度,不断强调、扩大美国延伸威慑,高调表现其对朝强硬态度。在与朝鲜“以强对强”“以硬对硬”的过程中,朝鲜半岛局势不可避免地陷入日趋严峻的境地,韩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严重的“安全威胁”。所以当台海问题被拿来与朝核问题相连接的时候,韩国敏感的安全神经被挑动了。
中韩建交以来,中国一直被韩国认为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重要助力之一,但随着中美竞争加剧,尹锡悦政府选择“靠美”,中韩政治、经济、人文的矛盾、摩擦增多,韩国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和疑虑也在不断增加。在2023年3月习主席访俄后,韩国更忧心中俄为了应对美西方,联手制衡美在东北亚地区的盟友,以牺牲韩国利益遏制美在东北亚势力扩张。特别是韩方对于中俄支持彼此在乌克兰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担忧,认为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实力不断下降,加之俄罗斯对华支持,届时台海局势变化将难以预料,这将对朝鲜半岛局势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韩国学者分析认为,随着韩美之间全面战略同盟的加强,韩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引导中国的合作可能幷不容易。特别是如果韩国把台湾问题列入韩美同盟的议题,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14〕
随着韩国领导层在涉台表述上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要深刻认识韩国介入台海问题的可能性,幷考虑多种政策选择”,〔15〕开始就台海局势与韩国的安全联动关系进行深入讨论。2022年8月,中央日报和韩国东亚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韩国民众中只有18%反对在台海冲突爆发时支援台湾,而有22%的民众支持各种形式的援助,42%的民众认为可以给予有限援助。〔16〕这项民意调查发生在韩国“嫌华”情绪最浓厚的时期,所以仅被学者看做是韩国民众对华态度的表达。但近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对台海局势与半岛局势联动的可能性做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担忧,一是从经济层面而言,台湾是韩国排名第六位的贸易伙伴,以2022年为例韩国对台贸易顺差达5.29亿美元。且作为贸易大国,台湾海峡对韩国进出口、航运等行业的意义重大,台海局势紧张甚至爆发冲突,都会对韩国经济、航运等造成极大影响。二是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朝鲜藉美国“重心南移”的机会对韩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这一时机对朝鲜来说既减少阻力又配合了中国行动。三是如果台海爆发冲突,必将扩大到地区战争,虽然驻韩美军有“只限于朝鲜半岛”的规定,但因为美国拥有战时作战指挥权,所以驻韩美军极有可能被调出,〔17〕届时不但韩国将成为参战方,受到被中国打击的威胁,更大幅增加朝鲜伺机而动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四是更严重的事态,即俄罗斯参与其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援助中国或者朝鲜,演化为更大的危机。一旦中国收复台湾,亚太地区的均势被打破,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在这一地区将处于不利的地位。无论哪种可能性,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朝鲜的绝对“敌人”,韩国都面临在冲突中受到直接或间接攻击、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失的可能性,这是韩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其次,鲜明的“价值观外交”是本届尹锡悦政府一直追求的政治利益诉求。“价值观外交”是尹锡悦政府对外交往,特别是与美日等西方国家交往时特别强调的部分,表现出其希望通过“价值”纽带,塑造其与美西方国家在精神理念层面更紧密的联系,成为所谓民主国家中的领导者的态度。
尹锡悦总统本人成长于韩国民主化运动兴盛的时期,是民主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之前做检察总长的时候,尹锡悦就非常强调“民主价值理念”。在尹锡悦还是总统候选人期间,就曾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强调新政府要以“自由民主主义价值和实质性合作”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18〕就任总统后,尹锡悦政府以“价值同盟”为基调,强化韩美同盟的理念基础。其在美国国会演说中提及“自由”多达46次,甚至远超就职演说时的35次。在面对韩日关系时,尹锡悦总统也认为两国拥有相似的“普世价值观”,称与日本是“拥有自由、人权、法治价值观、追求共同利益、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而合作的伙伴”。〔19〕由此可见其本人对所谓“自由民主”的执着追求。
本文中,笔者将以地缘政治视角作为框架,通过对韩国台湾交往历史及尹锡悦政府台海政策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韩国对台立场态度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与制约因素,评估下一阶段韩国对台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韩国政府对台立场政策变迁
关于二战后韩国与台湾的关系,有学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3〕,即1948年到1970年代双方密切合作时期,1970年代到1992年政冷经热时期,1992年到2016年政经分离时期,及2016年至今追随美国时期。这种以时间线为依据划分不同阶段的方法,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东北亚地区形势、中美关系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
虽然韩台双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强占朝鲜半岛时期,但韩国和台湾真正交往的历史,开始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这一时期及冷战期间,是双方在外交和政治上相当亲密的一段时期,二者同为美国遏制中苏的重要盟友,充当其反共先锋,同时统一的愿景也让二者“惺惺相惜”。1953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访台,双方发表反共立场的《联合声明》,倡议建立亚洲“反共联合阵线”。1954年,韩台与菲律宾组建“亚洲人民反共联盟”,1966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与蒋经国完成互访,将韩台关系推向高潮。这一时期,在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下,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台,处在紧密合作的“蜜月期”。
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美苏对峙虽然持续,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欧洲一体化不断推进,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在这一背景下,韩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重要转向,开始寻求多元化外交。1973年,朴正熙提出“向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敞开大门”的新外交政策,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并称愿意根据中国态度调整对台政策。〔4〕全斗焕上台后,韩国推行更加积极的“北方外交”,〔5〕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此,在政治层面上对台保持相对冷淡。同期,韩国与台湾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双方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及贸易投资合作。所以这一时期,韩国对台虽然在政治层面“冷处理”,但在经济层面却处于“热交流”时期。
【摘要】尹锡悦政府一改之前历届韩国政府对台相对“谨慎”态度,逐步调整涉台问题立场,数次公开发表“美式“涉台表述,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以地缘政治视角为分析框架,试分析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转变的背后逻辑及未来趋势,幷认为,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主要基于其对地缘政治格局中自身主要利益的变化认知而决定,强烈的安全诉求、塑造更紧密“价值同盟”,及提升韩国国际地位等,是其立场政策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地缘政治束缚下,其对台政策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未来,韩国对台政策将继续呈现务实、灵活和审慎的特点。
一、引言
自中韩建交后,韩国历届政府一直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等话题保持低调,对涉台问题的处理维持谨慎的态度,践行中韩建交时承诺的一个中国原则。但中美战略竞争显象化后,韩国在相关问题表述上开始出现变化的苗头,特别是尹锡悦总统就职以来,变化的势头越发明显。上台之初,尹锡悦总统对涉台问题曾持慎重立场。在2022年9月尹锡悦总统接受CNN采访时,当被问到“如果中国(大陆)进攻台湾会否对美国的台湾防御予以援助”时回避了这一问题,只言及朝鲜挑衅可能性增加。
然而在2023年4月18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尹总统的对台态度表现出明显的“美式口径”,〔1〕直指造成台海局势紧张是因为中国大陆方面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更声称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样是全球问题,引起中方强烈批评。随着美韩联合声明及美日韩戴维营峰会声明中涉台内容的发表,尹锡悦政府对涉台问题的态度表现出更明显的倾向性,有韩国媒体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开始成为韩国的问题”〔2〕。
影响尹锡悦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立场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重的,与其所认知的韩国政治、安全、经济等利益需求密切相关,甚至与尹总统个人的成长背景、政治理念等也有高度关联性,但其主要是由一段时期以来不断严峻的朝鲜半岛形势引发的强烈安全诉求、不断加强韩美同盟幷将其扩大为“价值同盟”的意愿,以及大幅提升韩国国际地位,践行其让韩国成为“全球枢纽国家”的政治目标决定的。
本文中,笔者将以地缘政治视角作为框架,通过对韩国台湾交往历史及尹锡悦政府台海政策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韩国对台立场态度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与制约因素,评估下一阶段韩国对台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韩国政府对台立场政策变迁
关于二战后韩国与台湾的关系,有学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3〕,即1948年到1970年代双方密切合作时期,1970年代到1992年政冷经热时期,1992年到2016年政经分离时期,及2016年至今追随美国时期。这种以时间线为依据划分不同阶段的方法,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东北亚地区形势、中美关系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
虽然韩台双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强占朝鲜半岛时期,但韩国和台湾真正交往的历史,开始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这一时期及冷战期间,是双方在外交和政治上相当亲密的一段时期,二者同为美国遏制中苏的重要盟友,充当其反共先锋,同时统一的愿景也让二者“惺惺相惜”。1953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访台,双方发表反共立场的《联合声明》,倡议建立亚洲“反共联合阵线”。1954年,韩台与菲律宾组建“亚洲人民反共联盟”,1966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与蒋经国完成互访,将韩台关系推向高潮。这一时期,在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下,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台,处在紧密合作的“蜜月期”。
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美苏对峙虽然持续,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欧洲一体化不断推进,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在这一背景下,韩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重要转向,开始寻求多元化外交。1973年,朴正熙提出“向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敞开大门”的新外交政策,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幷称愿意根据中国态度调整对台政策。〔4〕全斗焕上台后,韩国推行更加积极的“北方外交”,〔5〕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此,在政治层面上对台保持相对冷淡。同期,韩国与台湾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双方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及贸易投资合作。所以这一时期,韩国对台虽然在政治层面“冷处理”,但在经济层面却处于“热交流”时期。
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调整,中韩都意识到,建立外交关系是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是实现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韩国于1992年8月24日与台湾当局终止“外交关系”,旋即与中国建交。因为韩方“断交”决定突然,台湾当局对此毫无准备,所以反应特别激烈幷进行报复。中韩建交后,韩国依据“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当局签署《新关系架构协定》,幷颁布若干法规,对政府层级往来作出详细规定。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提出“政经分离”〔6〕政策,在不违背“一个中国”承诺基础上,加强与台湾实质经济合作关系。
到文在寅总统后期,韩国对台态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特朗普上台后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者,为了牵制中国的崛起,将台湾作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一部分加以利用。特朗普政府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中,增加对台军售的频率与质量,幷在公开场合质疑“一个中国”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继承了特朗普“以台遏华”的策略,强化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地位。这给在中美间实行“平衡外交”战略的文在寅政府相当大压力:既担心朝核问题被排除在拜登政府的优先议题之外,又担心因此面对强大的选边站队压力,更担心因此降低其在所谓“民主阵营”的地位。在2021年5月韩美首脑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首次出现“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的字眼。当年11月底韩美防长第53次韩美安全会议(SCM)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防长重申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韩国这一变化引起广泛关注,但绝大部分观察认为,文在寅政府面临中美对抗这一最大的地缘政治困境,提台湾只是迫于美国压力取悦美国。〔7〕韩国在外交实践上依旧坚持“一个中国”承诺。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压缩韩国战略选择空间。而作为保守派的尹锡悦政府一上台,就明确全面倾美的外交政策。尹锡悦政府认为,韩国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和地区秩序,“应与美国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盟”,〔8〕所以在外交层面主动响应美国的战略意图。在涉台问题上,韩国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安保首长、防长等各层级政府官员在各种场合涉台表述常态化成为尹锡悦政府的一大特点,且尹锡悦总统本人也多次“积极大胆”地表述个人观点。特别是2023年4月18日,尹总统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暗指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是因为中方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造成,韩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反对这一改变,幷声称,台湾问题不单纯是两岸之间的问题,也像朝鲜问题一样,是全球问题,〔9〕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在其后的韩美首脑会谈中,韩美声称为了保障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和繁荣,(韩美首脑)就确保穿越台湾海峡的安全航行达成了共识。〔10〕韩国政府一方面在韩美、韩美日各层级会晤中将涉台表述常态化,同时默许韩国议员访台、邀请台湾人士参加民主峰会、增加韩台之间航空运输能力、挖掘抗战期间共同历史、扩大智库交流、营造双方民众喜爱对方文化的氛围,而另一方面又将涉台表述的“始作俑者”甩锅上届政府〔11〕,不断强调重视中韩关系,期待与中国在朝核、供应链等问题加强沟通,涉台表述只因台海稳定对韩国来说也很重要,“没有特殊意义”,〔12〕韩国政府对台基本立场不变等。
综上所述,韩国与台湾当局不同时间段的关系演变,是与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中美关系、东北亚地区形势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尹锡悦政府对台态度的改变,也是在地缘环境变迁过程中对利益变化重新认知的一种反应,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对利益变化的认知: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的主要出发点
在2021年韩美联合声明中首次提及台海的时候,学界的主流观点还倾向于认为韩国政府只是为了推进朝鲜问题成为拜登政府优先事项而做出的被迫选择,表述幷没有特殊意义。〔13〕但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韩国政府改变了之前在中美之间的“模糊战略”,选择全面亲美,以“价值同盟”为基调,将韩美军事同盟扩大为全球全面战略同盟,面对台湾问题,也从消极被动的谨慎变成了积极主动的试探。这一改变体现了韩国在地缘政治变迁背景下,对国家利益变化的再认识,其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应该看到韩国这一态度转变背后强烈的安全利益诉求。这种安全诉求不仅来自韩国所认为的首要的安全挑战——朝核问题,也来自中美竞争下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韩国可能产生的安全挑战。
朝核问题被尹锡悦政府看作韩国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尹锡悦上台后否定文在寅时期半岛政策,将朝鲜视为“敌人”,对朝实行强硬政策,宣称坚决应对朝鲜“挑衅”行为。尹锡悦政府在大力加强本国军事实力的同时,还在美、日的大力支持下,藉首脑会谈、香格里拉峰会、北约峰会等一系列双边、多边外交场合,频繁宣扬朝核危险性、解决朝核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高强度推进美韩、美日韩的双边、多边军事相关合作,增加军演强度、频度,不断强调、扩大美国延伸威慑,高调表现其对朝强硬态度。在与朝鲜“以强对强”“以硬对硬”的过程中,朝鲜半岛局势不可避免地陷入日趋严峻的境地,韩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严重的“安全威胁”。所以当台海问题被拿来与朝核问题相连接的时候,韩国敏感的安全神经被挑动了。
中韩建交以来,中国一直被韩国认为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重要助力之一,但随着中美竞争加剧,尹锡悦政府选择“靠美”,中韩政治、经济、人文的矛盾、摩擦增多,韩国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和疑虑也在不断增加。在2023年3月习主席访俄后,韩国更忧心中俄为了应对美西方,联手制衡美在东北亚地区的盟友,以牺牲韩国利益遏制美在东北亚势力扩张。特别是韩方对于中俄支持彼此在乌克兰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担忧,认为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实力不断下降,加之俄罗斯对华支持,届时台海局势变化将难以预料,这将对朝鲜半岛局势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韩国学者分析认为,随着韩美之间全面战略同盟的加强,韩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引导中国的合作可能幷不容易。特别是如果韩国把台湾问题列入韩美同盟的议题,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14〕
随着韩国领导层在涉台表述上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要深刻认识韩国介入台海问题的可能性,幷考虑多种政策选择”,〔15〕开始就台海局势与韩国的安全联动关系进行深入讨论。2022年8月,中央日报和韩国东亚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韩国民众中只有18%反对在台海冲突爆发时支援台湾,而有22%的民众支持各种形式的援助,42%的民众认为可以给予有限援助。〔16〕这项民意调查发生在韩国“嫌华”情绪最浓厚的时期,所以仅被学者看做是韩国民众对华态度的表达。但近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对台海局势与半岛局势联动的可能性做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担忧,一是从经济层面而言,台湾是韩国排名第六位的贸易伙伴,以2022年为例韩国对台贸易顺差达5.29亿美元。且作为贸易大国,台湾海峡对韩国进出口、航运等行业的意义重大,台海局势紧张甚至爆发冲突,都会对韩国经济、航运等造成极大影响。二是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朝鲜藉美国“重心南移”的机会对韩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这一时机对朝鲜来说既减少阻力又配合了中国行动。三是如果台海爆发冲突,必将扩大到地区战争,虽然驻韩美军有“只限于朝鲜半岛”的规定,但因为美国拥有战时作战指挥权,所以驻韩美军极有可能被调出,〔17〕届时不但韩国将成为参战方,受到被中国打击的威胁,更大幅增加朝鲜伺机而动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四是更严重的事态,即俄罗斯参与其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援助中国或者朝鲜,演化为更大的危机。一旦中国收复台湾,亚太地区的均势被打破,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在这一地区将处于不利的地位。无论哪种可能性,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朝鲜的绝对“敌人”,韩国都面临在冲突中受到直接或间接攻击、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失的可能性,这是韩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其次,鲜明的“价值观外交”是本届尹锡悦政府一直追求的政治利益诉求。“价值观外交”是尹锡悦政府对外交往,特别是与美日等西方国家交往时特别强调的部分,表现出其希望通过“价值”纽带,塑造其与美西方国家在精神理念层面更紧密的联系,成为所谓民主国家中的领导者的态度。
尹锡悦总统本人成长于韩国民主化运动兴盛的时期,是民主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之前做检察总长的时候,尹锡悦就非常强调“民主价值理念”。在尹锡悦还是总统候选人期间,就曾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强调新政府要以“自由民主主义价值和实质性合作”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18〕就任总统后,尹锡悦政府以“价值同盟”为基调,强化韩美同盟的理念基础。其在美国国会演说中提及“自由”多达46次,甚至远超就职演说时的35次。在面对韩日关系时,尹锡悦总统也认为两国拥有相似的“普世价值观”,称与日本是“拥有自由、人权、法治价值观、追求共同利益、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而合作的伙伴”。〔19〕由此可见其本人对所谓“自由民主”的执着追求。
到文在寅总统后期,韩国对台态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特朗普上台后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者,为了牵制中国的崛起,将台湾作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一部分加以利用。特朗普政府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中,增加对台军售的频率与质量,并在公开场合质疑“一个中国”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继承了特朗普“以台遏华”的策略,强化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地位。这给在中美间实行“平衡外交”战略的文在寅政府相当大压力:既担心朝核问题被排除在拜登政府的优先议题之外,又担心因此面对强大的选边站队压力,更担心因此降低其在所谓“民主阵营”的地位。在2021年5月韩美首脑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首次出现“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的字眼。当年11月底韩美防长第53次韩美安全会议(SCM)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防长重申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韩国这一变化引起广泛关注,但绝大部分观察认为,文在寅政府面临中美对抗这一最大的地缘政治困境,提台湾只是迫于美国压力取悦美国。〔7〕韩国在外交实践上依旧坚持“一个中国”承诺。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压缩韩国战略选择空间。而作为保守派的尹锡悦政府一上台,就明确全面倾美的外交政策。尹锡悦政府认为,韩国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和地区秩序,“应与美国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盟”,〔8〕所以在外交层面主动响应美国的战略意图。在涉台问题上,韩国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安保首长、防长等各层级政府官员在各种场合涉台表述常态化成为尹锡悦政府的一大特点,且尹锡悦总统本人也多次“积极大胆”地表述个人观点。特别是2023年4月18日,尹总统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暗指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是因为中方试图以武力改变现状造成,韩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反对这一改变,并声称,台湾问题不单纯是两岸之间的问题,也像朝鲜问题一样,是全球问题,〔9〕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在其后的韩美首脑会谈中,韩美声称为了保障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和繁荣,(韩美首脑)就确保穿越台湾海峡的安全航行达成了共识。〔10〕韩国政府一方面在韩美、韩美日各层级会晤中将涉台表述常态化,同时默许韩国议员访台、邀请台湾人士参加民主峰会、增加韩台之间航空运输能力、挖掘抗战期间共同历史、扩大智库交流、营造双方民众喜爱对方文化的氛围,而另一方面又将涉台表述的“始作俑者”甩锅上届政府〔11〕,不断强调重视中韩关系,期待与中国在朝核、供应链等问题加强沟通,涉台表述只因台海稳定对韩国来说也很重要,“没有特殊意义”,〔12〕韩国政府对台基本立场不变等。
三、对利益变化的认知: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的主要出发点
在2021年韩美联合声明中首次提及台海的时候,学界的主流观点还倾向于认为韩国政府只是为了推进朝鲜问题成为拜登政府优先事项而做出的被迫选择,表述并没有特殊意义。〔13〕但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韩国政府改变了之前在中美之间的“模糊战略”,选择全面亲美,以“价值同盟”为基调,将韩美军事同盟扩大为全球全面战略同盟,面对台湾问题,也从消极被动的谨慎变成了积极主动的试探。这一改变体现了韩国在地缘政治变迁背景下,对国家利益变化的再认识,其出发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应该看到韩国这一态度转变背后强烈的安全利益诉求。这种安全诉求不仅来自韩国所认为的首要的安全挑战——朝核问题,也来自中美竞争下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韩国可能产生的安全挑战。
朝核问题被尹锡悦政府看作韩国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尹锡悦上台后否定文在寅时期半岛政策,将朝鲜视为“敌人”,对朝实行强硬政策,宣称坚决应对朝鲜“挑衅”行为。尹锡悦政府在大力加强本国军事实力的同时,还在美、日的大力支持下,藉首脑会谈、香格里拉峰会、北约峰会等一系列双边、多边外交场合,频繁宣扬朝核危险性、解决朝核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高强度推进美韩、美日韩的双边、多边军事相关合作,增加军演强度、频度,不断强调、扩大美国延伸威慑,高调表现其对朝强硬态度。在与朝鲜“以强对强”“以硬对硬”的过程中,朝鲜半岛局势不可避免地陷入日趋严峻的境地,韩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严重的“安全威胁”。所以当台海问题被拿来与朝核问题相连接的时候,韩国敏感的安全神经被挑动了。
随着韩国领导层在涉台表述上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要深刻认识韩国介入台海问题的可能性,并考虑多种政策选择”,〔15〕开始就台海局势与韩国的安全联动关系进行深入讨论。2022年8月,中央日报和韩国东亚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韩国民众中只有18%反对在台海冲突爆发时支援台湾,而有22%的民众支持各种形式的援助,42%的民众认为可以给予有限援助。〔16〕这项民意调查发生在韩国“嫌华”情绪最浓厚的时期,所以仅被学者看做是韩国民众对华态度的表达。但近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对台海局势与半岛局势联动的可能性做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担忧,一是从经济层面而言,台湾是韩国排名第六位的贸易伙伴,以2022年为例韩国对台贸易顺差达5.29亿美元。且作为贸易大国,台湾海峡对韩国进出口、航运等行业的意义重大,台海局势紧张甚至爆发冲突,都会对韩国经济、航运等造成极大影响。二是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朝鲜藉美国“重心南移”的机会对韩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这一时机对朝鲜来说既减少阻力又配合了中国行动。三是如果台海爆发冲突,必将扩大到地区战争,虽然驻韩美军有“只限于朝鲜半岛”的规定,但因为美国拥有战时作战指挥权,所以驻韩美军极有可能被调出,〔17〕届时不但韩国将成为参战方,受到被中国打击的威胁,更大幅增加朝鲜伺机而动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四是更严重的事态,即俄罗斯参与其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援助中国或者朝鲜,演化为更大的危机。一旦中国收复台湾,亚太地区的均势被打破,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在这一地区将处于不利的地位。无论哪种可能性,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朝鲜的绝对“敌人”,韩国都面临在冲突中受到直接或间接攻击、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失的可能性,这是韩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其次,鲜明的“价值观外交”是本届尹锡悦政府一直追求的政治利益诉求。“价值观外交”是尹锡悦政府对外交往,特别是与美日等西方国家交往时特别强调的部分,表现出其希望通过“价值”纽带,塑造其与美西方国家在精神理念层面更紧密的联系,成为所谓民主国家中的领导者的态度。
在韩国社会中,由于长期的同盟关系,美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建构、外交政策形成等方面对韩国影响深厚。同时韩国民众和政治精英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再造之恩”的感怀根深蒂固,认为“韩美同盟不是利尽则散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民主主义的价值同盟基础之上”,“应该懂得感谢”〔20〕美国,更认可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美式“价值观外交”得到韩国民众的接受与支持,成为尹政府执政以来的外交标签〔21〕变得顺理成章。
所以在面对与台湾当局的关系时,韩国自然地“心生亲近”,逐渐表现出“美式”策略:虽然官方不断声称“遵守‘一个中国’承诺”“对台基本政策不变”,但行为上却表现出“惺惺相惜”,赞赏台湾所谓的“总统选举”是真正的民主,邀请台湾人士参加韩国主办的所谓“全球民主峰会”,等等。而在面对中国时,却声称尹锡悦政府立场是“让中韩关系发展成基于相互尊重、对等互利的成熟而又健康的关系”,〔22〕展示中韩政治关系降级的局面。
必须看到,这种“价值观外交”与生俱来带有阵营意识,且带有可以肆意评价别人的“上帝心态”。在冷战结束已久、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以“价值”为基调的外交实践只能束缚韩国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地区问题。韩国各界对此也在反思。在韩国中央日报2023年11月对韩国国际关系、经济、产业等领域30位顶级专家的咨询中,专家给出必须要做的清单里就包括:政府应在中美间追求利益均衡外交而非执著于是否是执行等距离外交,所谓“光明磊落的外交”原则不要只针对中国,面对美国时也应如此。〔23〕
最后,尹锡悦政府对台立场政策的变化,源于其希望提升韩国国际地位的地缘政治利益诉求。地缘政治利益与政治利益是两个既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前者更多地关注地理位置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强调国家在国际地缘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地缘政治的策略来维护和增强这一地位。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力图将韩国打造为“全球枢纽国家”,跳出半岛羁绊,在国际上展现与韩国实力相匹配的重要作用。这个定位反映了韩国政府及民众的看法:韩国是有实力的国家,但与现在的国际地位、作用不匹配。
这可以被看做韩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但过往几届政府都因为被朝核、内政等问题拖累,无法从一个地域国家的身份转变为全球国家。韩国人强烈地希望被认同、被高看、被尊重,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做全球政治主角、影响经济的推手、文化的输出者,所以其他不论,尹政府的外交政策一直得到韩民众较高支持度。从这一逻辑出发,韩国现政府的一切外交行动就都很容易理解:全面强化韩美同盟、提升巩固美日韩三角,与中国避免形成敌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制朝鲜,使其从东北亚脱身,同时扩大与欧洲国家、中东国家、太平洋岛国等交往,继而在全球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台湾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中美战略竞争的焦点。作为东北亚国家,韩国不能无视中国这个巨大邻国的核心利益,不能在中国的红线上与之发生碰撞、引起对立。所以韩国采取谨慎试探的方式,一方面按照美国意愿不断做出涉台发言,使国际社会听到关于这一重要议题的韩国声音;另一方面,对华不断强调官方立场,并将其与半岛问题“堂堂正正”地联系在一起,尽量避免与中国就台湾问题发生正面摩擦。
四、地缘政治束缚下的韩国对台政策
虽然“全球”定位是本届韩国政府所追求的发展空间,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是韩国无法脱离的地缘环境,是生存的根本。没有稳定的半岛和周边,韩国要成为“全球枢纽国家”无疑是一种奢望。
韩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姜声鹤曾在其著作《韩国外交政策的困境》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朝鲜半岛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早已被其位于东亚十字路口的这一地理位置所决定。〔27〕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朝鲜半岛人民常用一个谚语描述自己的命运:“小虾的脊背在鲸鱼的争斗中也会被震裂。”这也是韩国人对于自身苦难历史的认知,即韩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困境自古以来深受周边强权林立的地缘环境影响。也正是因为此,地缘政治因素塑造了韩国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战略选择和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方式。韩国政府需要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以维护国家利益。
五、展望未来:韩国对台政策的趋势及中韩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地缘政治因素的限制使尹锡悦政府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较低,未来一段时间韩国对台政策依旧会维持相对稳定性,但会根据地缘政治格局和国家利益进行调整。在外交实践层面,韩国会依旧密切关注台湾问题,采用“两头表态”策略,以务实、灵活和审慎的态度处理涉台相关议题。但这一策略在面对美国的时候,会被要求付出更多实质性支持,韩国是否要给予台湾实质性支持需要韩国政府自己评估,后果也要自己负责;在面对中国的时候,则会被认为“口惠而实不至”,不断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逼迫中方做出反应,阻碍中韩关系恢复和进一步发展,韩国是否要在涉中国核心利益上与中国对立,也是需要韩国政府自己评估,后果自己负责。韩国面临如何在中美间更好处理涉台湾议题的考验。
在东北亚地区,中美关系是最核心的一对关系,中美竞争是韩国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变量,它是体系性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有韩国学者认为中美竞争是霸权竞争,不死不休,直到一方完全失败,趋势不会变化。〔29〕中美关系的持续走低将继续加深韩国处于两难境地,战略选择空间进一步收窄。尹锡悦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及政策立场转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一背景引发的地缘政治结构变化,且对韩国的安全、政治、地缘利益产生的影响。所以,既应理解韩国对台立场政策改变的深刻安全关切,也要谨慎评估引发这种转变的政治投机心态,但最终的选择还是要由韩国自己做出。
〔1〕Exclusive: South Korea's Yoon opens door for possible military aid to Ukraine,路透社,2023.4.19,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south-koreas-yoon-opens-door-possible-military-aid-ukraine-2023-04-19/。(访问时间:2024.3.19)
〔2〕대만위기땐한국도위기······미·중사이선택의순간온다,(韩国)中央日报,2022.1.6,https://www.joongang.co.kr/article/25038502。(访问时间:2024.3.19)
〔3〕陈婧如、曹宇轩,近年来韩国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及其走势,中国评论,2023.6.
〔4〕董洁,中韩建交中的中国外交决策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8期,104页。
〔5〕方秀玉,战后韩国外交与中国-理论与政策分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85页。
〔6〕河凡植,和平繁荣政策与韩中关系的发展,(台)国际问题研究,47(1),2008,127-149页。
〔7〕杨虔豪专栏:文在寅提台湾只是取悦美国非转向,上报,2021.5.29,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14422。(访问时间:2024.3.19)
〔8〕〔18〕Yoonsuk-yeol,South Korea Needs to Step Up,Foreign Affairs,2022.2.8,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south-korea/2022-02-08/south-korea-needs-step.(访问时间:2024.4.15)
〔9〕参考:尹锡悦表示若乌平民遭屠戮韩或扩大援乌,韩联社,2023.4.19,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419003500881?section=search;Exclusive: South Korea's Yoon opens door for possible military aid to Ukraine,路透社,2023.4.19,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south-koreas-yoon-opens-door-possible-military-aid-ukraine-2023-04-19/。(访问时间:2024.3.21)
〔10〕拜登称绝不容忍朝鲜对美国和盟友发起核攻击,韩联社,2023.4.27,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427001400881?section=search。(访问时间,2024.3.21)
〔11〕韩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公使在2023年4月27日,向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转达韩国政府对韩美首脑会谈联合声明立场时表示,涉台表述只是重申2021年,即文在寅政府时期韩美领导人联合声明内容。参考韩外交部:向中方说明涉韩美联合声明内容,韩联社,2023.4.29,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429000400881?section=search。(上网时间:2024.3.21)
〔12〕韩外长:已向中方充分说明韩美日峰会结果,韩联社,2023.8.23,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823005200881?section=search。(上网时间:2024.3.19)
〔13〕美中对抗之下摆在韩国面前的台湾难题,VOA,2021.12.31,https://www.voachinese.com/a/Taiwan-in-Korea-China-US-relations-20211231/6377148.html。(访问时间2024.3.18)
〔14〕金艺庆,建交30周年中韩关系的未来:尹锡悦政府对华政策的争论点及启示,(韩)《热点与讨论》,第1975号,2022.8.4. https://www.essra.org.cn/view-1000-4137.aspx。(访问时间:2024.4.14)
〔15〕参考美国防部下属亚洲太平洋安全研究中心(APCSS)赵成敏(Sungmin Cho)的发言,“Dr.Sungmin Cho Discusses South Korea’s role in a Taiwan Contingency on the CSIS Podcast”,https://dkiapcss.edu/dr-sungmin-cho-discusses-south-koreas-role-on-csis-podcast/。(访问时间:2024.4.15)
〔16〕Sungmin Cho,South Korea’s role in a Taiwan contingency: Indirect but essential,Pacific Forum,2022.12.27,https://pacforum.org/publications/pacnet-68-south-koreas-role-in-a-taiwan-contingency-indirect-but-essential/.(访问时间:2024.3.27)
〔17〕金贤旭,台湾事态是韩国事态,(韩)世界日报,2023.5.26,https://www.segye.com/newsView/20230525521563?OutUrl=naver。(访问时间:2024.3.37)
〔19〕尹锡悦三一节讲话强调韩日向“新世界”携手前进和自由价值,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2024.3.2,https://www.rfi.fr/cn/亚洲/20240302-韩总统尹锡悦三一节讲话-强调韩日携手向前合作与自由价值。(访问时间:2024.4.2)
〔20〕尹锡悦谈韩美结盟70年,称“要懂得对美国感恩,这样才有国格”,观察者网,2023.5.4,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3_05_04_691013.shtml。(访问日期:2024.4.2)
〔21〕唐晓,李旻,尹锡悦的价值观外交能走多远?,世界知识,2023,12,https://m.fx361.com/news/2023/0622/21958568.html。(访问日期:2024.4.2)
〔22〕韩国外长:首尔无意恶化与中国关系,VOA,2023.6.26,https://www.voachinese.com/a/s-korea-has-no-intention-to-strike-sour-note-with-china-20230625/7152207.html。(访问时间:2024.4.2)
〔23〕"미·중군사력격차갈수록줄어...10~20년뒤더치열해질것",(韩)中央日报,2023.11.27,https://www.joongang.co.kr/article/25210269。(访问时间:2024.4.2)
〔24〕Anderdw Yeo,South Kore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do-Pacific Era,POLICY BRIEF,2022.11,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2/11/FP_20230117_rok_indo_pacific_yeo.pdf(访问时间:2024.4.2)
〔25〕나토정상회의참여한한국,러·중눈치볼때아니다,(韩)中央日报,2023.7.19,https://www.joongang.co.kr/article/25178724。(访问时间:2024.4.2)
〔26〕Kuyoun Chung,Andrew Yeo,South Korea Wants to Be a Player,Not a Bystander,FOEIGN POLICY,2022.3.7,https://foreignpolicy.com/2022/03/07/south-korea-elections-foreign-policy/?tpcc=recirc_latest062921.(访问时间:2024.4.2)
〔27〕姜声鹤,韩国外交政策的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3页。
〔28〕李学成,中韩关系的核心地缘战略新格局,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3年第8期,第30页。
〔29〕郑载兴,李东民,在新国际秩序出现时期的中俄战略经济-安保合作的发展与限制,(韩)世宗政策评论,2023-17。
本文中,笔者将以地缘政治视角作为框架,通过对韩国台湾交往历史及尹锡悦政府台海政策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韩国对台立场态度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与制约因素,评估下一阶段韩国对台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韩国政府对台立场政策变迁
关于二战后韩国与台湾的关系,有学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3〕,即1948年到1970年代双方密切合作时期,1970年代到1992年政冷经热时期,1992年到2016年政经分离时期,及2016年至今追随美国时期。这种以时间线为依据划分不同阶段的方法,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东北亚地区形势、中美关系及韩国自身发展所需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
虽然韩台双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强占朝鲜半岛时期,但韩国和台湾真正交往的历史,开始于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这一时期及冷战期间,是双方在外交和政治上相当亲密的一段时期,二者同为美国遏制中苏的重要盟友,充当其反共先锋,同时统一的愿景也让二者“惺惺相惜”。1953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访台,双方发表反共立场的《联合声明》,倡议建立亚洲“反共联合阵线”。1954年,韩台与菲律宾组建“亚洲人民反共联盟”,1966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与蒋经国完成互访,将韩台关系推向高潮。这一时期,在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下,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台,处在紧密合作的“蜜月期”。
进入7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美苏对峙虽然持续,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欧洲一体化不断推进,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在这一背景下,韩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重要转向,开始寻求多元化外交。1973年,朴正熙提出“向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敞开大门”的新外交政策,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并称愿意根据中国态度调整对台政策。〔4〕全斗焕上台后,韩国推行更加积极的“北方外交”,〔5〕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此,在政治层面上对台保持相对冷淡。同期,韩国与台湾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双方在制造业、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及贸易投资合作。所以这一时期,韩国对台虽然在政治层面“冷处理”,但在经济层面却处于“热交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