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影响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李子宁)以“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在论坛上表示,影响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大陆对台政策、美国因素、赖淸德“台独”政策和台湾问题的国际化。总的来看,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不会平坦,可能更加颠簸,两岸对抗将加剧,甚至不排除出现惊涛骇浪的局面。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袁征表示,影响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大陆对台政策、美国因素、赖淸德“台独”政策和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这其中,中美战略博弈的进程将决定台湾问题的走向,而夹在大国竞争之下的台湾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权,从而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棋子”。
袁征指出,大陆对台政策,是以软的一手为主,还是以硬的一手为主,目前大陆内部还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丢掉幻想,未来要以硬的为主,加强对台军事斗争。也有一种说法是双管齐下,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军事斗争会进一步加强,该出手时必出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不可也不会含糊。最近大陆公开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进一步充实了反“台独”、反干涉法律工具箱,彰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
至于美国因素,美国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作为阻遏中国崛起“棋子”。美国的大肆介入是助长“台独”嚣张气焰的重要因素。美国将中国视作“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北京是美国“后果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而认为“台湾是一个领先的民主政体”,因此出于对华战略竞争的需要,变本加厉地打“台湾牌”,以台制华。
美国早已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之中,实施“以台制华”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目前美国军方和战略界越来越关切中国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俄乌战争爆发,“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一度流行,美国支持台湾的迫切性上升。美方认为,鉴于中国大陆可能对台动武,美国应当加大对台支援力度,提高台湾防卫能力。
赖淸德的“台独”立场及其政策,加上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进程,迫使中国大陆强化反制“台独”、反对外力干涉的力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袁征说,总的来看,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不会平坦,可能更加颠簸,两岸对抗将加剧,甚至不排除出现惊涛骇浪的局面。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赖清德当局的政策取向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袁征表示,结合赖淸德选举中的主张和上台之后的言行,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作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性格执拗的赖淸德不会轻易改弦更张,而是会大力推进法理“台独”,分为岛内、两岸和国际三个层面:岛内法理“台独”,强调两岸“互不隶属”,进一步“去中国化”,搞柔性“台独”、文化“台独”;两岸关系上,想方设法破坏两岸融合发展,阻隔两岸人员往来,在“反渗透、反统战、反融合”“倚美谋独”“以武拒统”等问题上采取进一步的举措;竭力拓展所谓的“国际空间”,歪曲联合国2758号决议、致力于加入更多国际组织,提升曝光率、与其他国家加强往来。赖清德会竭力利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机遇,来寻求美国的支持,推进美台关系的发展。
不过,赖清德“台独之路”,将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来自岛内的压力。岛内大多数人还是主张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反对或不支援激进“台独”,主张两岸和平发展。赖清德只获得四成选民的支持,而在立法机构中,三党席位均未过半。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泛蓝阵营和民众党也会对赖清德的铤而走险构成牵制。
二是来自大陆的军事震慑。大陆坚决反对“台独”,保持对“台独”行径的高压态势。一旦“台独”势力铤而走险,大陆必定会采取包括军事在内的各种手段,坚决打击“台独”。
三是来自美国的压力。时至今日,尽管美国“以台制华”的意图显而易见,但还没有公开抛弃不支持“台独”的立场。原因并不复杂,在中国大陆不惜武力反对“台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背景下,美国并不愿被拖进与中国的直接冲突之中,而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立场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当前俄乌危机和加沙战事持续的情况下,拜登政府更不想再生战事,不想台海地区出现局势紧张的局面。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赖清德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平衡各方的压力,务实地面对现实。
1、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对华政策辩论。
围绕博明与加拉格尔在《外交事务》杂志今年3/4月号发表的文章所引发的辩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声音。尽管美国战略界的主流共识是对华强硬,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推进,美国无法压垮中国,相反却需要中国在气候变化、跨国犯罪、毒品走私、地区安全及全球治理等诸多问题上的合作,这就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适度调整,推行一种战略竞争与对华接触更为平衡的对华政策。
博明和加拉格尔代表的是共和党极右翼力量,而对两人文章的批评意见多数来自民主党和自由派人士。如杜如松、詹姆斯·B·斯坦伯格和保罗·希尔等人都曾在拜登或奥巴马政府内担任过高官,均属民主党阵营。双方的辩论也反映出了美国两党在对华战略上的不同侧重,共和党倾向于对华极限施压,民主党则主张遏制和接触并举,防止激烈竞争陷入正面冲突。
2、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主张对华采取遏制打压的强硬政策,中国对于特朗普团队不应心存幻想。
时至今日,中国还有人对于特朗普心存幻想,认为特朗普上台会导致美国国内更加分裂,对外政策缺乏章法,新孤立主义倾向突出,不善于搞好与盟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善于做交易,因此特朗普再次执政可能会缓解我方承受的压力。不过,中美关系恰恰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直线下坠的,甚至一度到了军事对抗的边缘。一旦再度入主白宫,包括奥布莱恩、蓬佩奥、莱特希泽、纳瓦罗等主张对华极限施压的人士可能会卷土重来。
特朗普中意的关键职位人选的政策主张并无明显分歧,而在蔑视国际义务、推进“美国第一”、打压对手,特别是遏制和极限施压中国的问题上形成了高度一致。这些人无意管控分歧,攻击拜登政府对华过于软弱,肆无忌惮地公开主张对华加征60%关税、大力支持台湾、强化亚太同盟体系等。可以说,一旦特朗普再次执政,将会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与中评智库基金会6月27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以“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围绕今后几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内外因素变化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主持;评论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运成,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所所长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政党所所长陈星,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
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李子宁)以“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在论坛上表示,影响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大陆对台政策、美国因素、赖淸德“台独”政策和台湾问题的国际化。总的来看,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不会平坦,可能更加颠簸,两岸对抗将加剧,甚至不排除出现惊涛骇浪的局面。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袁征表示,影响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大陆对台政策、美国因素、赖淸德“台独”政策和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这其中,中美战略博弈的进程将决定台湾问题的走向,而夹在大国竞争之下的台湾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权,从而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棋子”。
袁征指出,大陆对台政策,是以软的一手为主,还是以硬的一手为主,目前大陆内部还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丢掉幻想,未来要以硬的为主,加强对台军事斗争。也有一种说法是双管齐下,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军事斗争会进一步加强,该出手时必出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不可也不会含糊。最近大陆公开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进一步充实了反“台独”、反干涉法律工具箱,彰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
至于美国因素,美国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作为阻遏中国崛起“棋子”。美国的大肆介入是助长“台独”嚣张气焰的重要因素。美国将中国视作“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北京是美国“后果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而认为“台湾是一个领先的民主政体”,因此出于对华战略竞争的需要,变本加厉地打“台湾牌”,以台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