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中欧关系:定位摇摆盼破局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助理记者 梁夏欣)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中国与欧洲:相互借鉴与共同合作”小组讨论上,来自中国、塞尔维亚、意大利、挪威的驻华使节及国际关系学者就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经验与未来路径展开对话。本场小组讨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主持,与会者围绕中欧关系定位、经贸合作瓶颈、战略互信构建等核心议题提出多维度见解。
中国前驻德大使史明德指出,中欧建交50周年的最宝贵经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他强调,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已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深度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国对欧政策“始终稳定且可预期”:一贯支持“团结、稳定、开放、繁荣的欧洲”,坚持推动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史明德批评欧盟对华定位持续摇摆,从2003年至2019年七份政策文件,欧盟逐渐将中国的定位从“平等伙伴”调整为“竞争者”。面对当前欧洲内政外交困境,他直言“欧洲最大的困难与挑战在于自身”,呼吁欧方通过改革而非转移责任解决问题。史明德最后呼吁双方抓住中欧峰会契机,坚持50年经验,加强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STEFANOVIC Maja表示,塞尔维亚通过平衡外交政策同时深化对欧关系和对华合作。她强调,塞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于相互支持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为塞尔维亚创造了3.2万个就业岗位,也改变了欠发达地区人口外流趋势。STEFANOVIC Maja指出,塞尔维亚作为欧盟候选国也在持续推动改革,欧盟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的外资来源;同时,塞中通过共建匈塞铁路等项目强化欧洲交通网络互联互通,证明“塞欧关系与塞中关系并不排斥”。她认为在目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加强对话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意大利驻华大使AMBROSETTI Massimo提出,中欧关系已进入转型期,欧盟需将中国视为独特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重新审视双方关系。他指出,2019年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仅反映现状,缺乏连贯政策框架。安博思强调,欧盟需超越现实主义视角,全面理解中国,同时克服内部决策复杂性,达成协调对华政策。他还提到,中欧关系需战略澄清:不仅再经济领域存在着1058项市场准入问题需再平衡,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也应当深化合作。AMBROSETTI Massimo最后还强调了文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以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 周年为例,呼吁重建“成果丰硕的对话”。
挪威驻华大使DYSVIK Vebjorn从非欧盟成员国视角指出,挪威与中国在气候行动、维护多边体系等领域拥有显着的共同利益。他提到,挪威虽非欧盟成员,但与中国在多个领域有着重要合作,特别是在气候事务和国际贸易方面。戴维森强调,中国占全球30%的碳排放量,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参与至关重要。挪威正与中国密切合作,推动中国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并在国际论坛上就气候变化展开合作。他还呼吁各方在产业政策上提高透明度,遵守WTO规则,以保障公平竞争环境,并建议加强稀土等战略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对话,以促进双方在重要领域的合作。
中国社科院学者周弘指出,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背景下,中欧关系迎来调整政策的时间窗口。她提到,当前中欧之间缺乏战略互信,民意也处于低点,而疫情阻断了双方的面对面交流,这是导致中欧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她提出了四项建议:一是开展关于人类未来的战略对话;二是通过学生交流与行业对话扩大合作面;三是深化产业政策协调,减少误解;四是将“系统性对手”的定义改为“系统性互学伙伴”。周弘最后强调,中欧应以务实态度看待彼此的优缺点,并努力将交流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创始人BONIFACE Pascal指出,2019年欧盟委员会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这一表述带有敌意。他认为,中欧体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阻碍双方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他提到,中欧在气候行动和非洲发展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并且都主张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针对经贸摩擦,BONIFACE表示,欧洲和中国都需保护自身市场,但分歧应通过WTO机制解决。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助理记者 梁夏欣)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中国与欧洲:相互借鉴与共同合作”小组讨论上,来自中国、塞尔维亚、意大利、挪威的驻华使节及国际关系学者就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经验与未来路径展开对话。本场小组讨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主持,与会者围绕中欧关系定位、经贸合作瓶颈、战略互信构建等核心议题提出多维度见解。
中国前驻德大使史明德指出,中欧建交50周年的最宝贵经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他强调,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已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深度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国对欧政策“始终稳定且可预期”:一贯支持“团结、稳定、开放、繁荣的欧洲”,坚持推动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史明德批评欧盟对华定位持续摇摆,从2003年至2019年七份政策文件,欧盟逐渐将中国的定位从“平等伙伴”调整为“竞争者”。面对当前欧洲内政外交困境,他直言“欧洲最大的困难与挑战在于自身”,呼吁欧方通过改革而非转移责任解决问题。史明德最后呼吁双方抓住中欧峰会契机,坚持50年经验,加强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STEFANOVIC Maja表示,塞尔维亚通过平衡外交政策同时深化对欧关系和对华合作。她强调,塞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于相互支持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为塞尔维亚创造了3.2万个就业岗位,也改变了欠发达地区人口外流趋势。STEFANOVIC Maja指出,塞尔维亚作为欧盟候选国也在持续推动改革,欧盟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的外资来源;同时,塞中通过共建匈塞铁路等项目强化欧洲交通网络互联互通,证明“塞欧关系与塞中关系并不排斥”。她认为在目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加强对话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意大利驻华大使AMBROSETTI Massimo提出,中欧关系已进入转型期,欧盟需将中国视为独特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重新审视双方关系。他指出,2019年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仅反映现状,缺乏连贯政策框架。安博思强调,欧盟需超越现实主义视角,全面理解中国,同时克服内部决策复杂性,达成协调对华政策。他还提到,中欧关系需战略澄清:不仅再经济领域存在着1058项市场准入问题需再平衡,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也应当深化合作。AMBROSETTI Massimo最后还强调了文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以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 周年为例,呼吁重建“成果丰硕的对话”。
挪威驻华大使DYSVIK Vebjorn从非欧盟成员国视角指出,挪威与中国在气候行动、维护多边体系等领域拥有显着的共同利益。他提到,挪威虽非欧盟成员,但与中国在多个领域有着重要合作,特别是在气候事务和国际贸易方面。戴维森强调,中国占全球30%的碳排放量,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参与至关重要。挪威正与中国密切合作,推动中国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并在国际论坛上就气候变化展开合作。他还呼吁各方在产业政策上提高透明度,遵守WTO规则,以保障公平竞争环境,并建议加强稀土等战略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对话,以促进双方在重要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