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胞探访李庄“文化抗战”的精神密码

(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宜宾6月25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6月24日,“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团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两岸媒体记者、台湾文化学者、抗战老兵后代、青年学生走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旧址,重温抗战时期学者们坚守文化火种的传奇故事。

  位于宜宾城东李庄古镇的栗峰山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战时期的栖身之地。1940年至1946年,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成等大批学者在此扎根,在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困境中,完成了《殷历谱》《中国建筑史》等里程碑式著作。讲解员提到,梁思成曾典当衣物维持生计,却仍坚持测绘古建筑,其女儿梁再冰回忆:“父亲领了工资若不立刻买米,转眼便成废纸。”

  抗战烽火中,史语所学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突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董作宾通过15次殷墟发掘,着成《殷历谱》,首次精准推算出商朝定都殷墟的273年历史。他在李庄石印200部著作,将生平事迹图文并茂记录成《平庐影谱》,讲解员戏称其为“最早的朋友圈”。在语言学方面,语言组主任赵元任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能以各种方言流畅交流;李方桂则专注非汉语研究,其著作《比较台语手册》至今仍是语言学界的经典。在人类学方面,吴定良在此奠定中国体质人类学基础,后赴浙江大学创办首个人类学系。在历史学领域,李光涛整理了明清大库档案,傅斯年则提出“动手动脚找材料”的实证史学理念。

  史语所的文物与记忆,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1948史语所迁台时,所长李济说:“只要文物安全,放在中国哪个地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批珍宝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更凝结着两岸学者共同守护的赤子之心。如今,部分史语所旧藏仍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台湾学者董敏(董作宾之子)多次返乡捐赠父亲手稿,李庄与台湾的后人也常互访交流。从战时李庄的“山高水长”碑,到如今两岸合作整理的甲骨文研究,这段跨越时空的守护与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文化不亡,则国不亡。李庄遗迹是学者们以学术抗战救国的缩影,正如傅斯年所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片土地见证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文化守护者的坚韧与浪漫。而今,李庄的故事仍在两岸间传颂,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