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同胞聆听自贡的抗战故事
中评社自贡6月25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6月23日,两岸媒体记者、台湾文化学者、抗战老兵后代、青年学生约30人来到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深入瞭解这座西南大后方战略重镇的救亡故事。
场馆内,中国银行贡井盐场支票、抗战时期救国公债券等文物依序展陈,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七七事变以后,我国主要海盐产区相继沦陷,长江中下游航道被日军控制,湖北、湖南等地区逐渐陷入“盐荒”。湘鄂前线士兵有云:“愿得一碟盐,胜食山海珍。”与此同时,抗战后方人口激增,食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自贡作为大后方最重要的井盐生产基地,毅然扛起了保障全国军民食盐供应的重任。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积极支持抗战。1938年春,四川盐场奉令“增产赶运”,即增加川盐产量,并加快运输到缺盐的湘鄂各地和抗战后方缺盐省份。自贡盐商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惜倾家荡产筹措资金:余述怀变卖家产新建盐井,黄学周抵押祖宅购置设备,罗从修甚至借高利贷维持生产。他们引进电力汲卤、蒸汽煎盐等新技术,昼夜不停增产食盐。
“轰炸的越厉害,我们生产的越多,这就是自贡的抵抗”,《抗战中的自贡》主编、自贡市盐史专家陈星生来到现场为参访团介绍道,日军为实施“盐阻断”战略,1939至1941年间对自贡发动7次大规模轰炸,共投下炸弹1544枚,炸死365人,炸伤773人,炸毁房屋1101间,炸塌房屋354间,烧毁房屋1330间,且炸毁了大量盐业生产设施。虽遭日机多次轰炸,自贡仍以大量食盐、巨额盐税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