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同胞在蓉座谈 共溯抗战记忆
中评社成都6月25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6月23日,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座谈会于成都举行,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代表、台湾自媒体人齐聚一堂,共同回望烽火岁月,缅怀抗战先烈,探讨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时代意义。座谈会由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社长邹辉主持。
在专题分享环节,四位嘉宾分别围绕张自忠将军的事迹、台儿庄大捷、四川和重庆抗战的贡献发表演讲,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生动的“历史课”。抗战名将张自忠之孙、民革四川省委会原驻会副主委张庆成用家族的历史、亲历者的视角深情讲述了张自忠将军从喜峰口大捷到枣宜会战殉国的壮烈抗战历程,再现这位被国共两党共同追认的民族英雄“尽忠报国”的光辉一生。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自忠学堂”创办人丘智贤从战略全局角度深入剖析了台儿庄战役,他以翔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刘湘动员川军抗战、川军将领王铭章壮烈殉国等感人的抗战故事。重庆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钱锋深入解析国民政府1930年代中期确立重庆为战略大后方的决策过程,包括蒋百里“三阳防线”理论、1935年四川大学演讲及交通军工体系建设。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周锐京则以厚重的史料、鲜活的史例梳理了川军抗战的全过程。
针对台湾历史教育和传播领域存在的问题,丘智贤指出,当前台湾高中历史课本对抗战内容进行大幅删减,仅以半页标注错误的地图概括相关史实,甚至以日方立场将中国抗战史纳入“东亚史”框架,将抗战史视为“外国史”。部分媒体与社群平台刻意抹黑抗战叙事,将其污名化为“老掉牙话题”,更有甚者为汉奸汪精卫等历史罪人翻案。赖清德无视《开罗宣言》,对抗战纪念活动采取“零预算、零提及”的冷漠态度,在历史教育层面消极作为,致使台湾民众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呈现碎片化状态,部分解读出现严重扭曲。
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理解抗战?丘智贤表示,中国抗战的口号抗战建国凝聚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对于青年尤然,应当推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以抗战为两岸最大公约数,共同弘扬抗战精神,抵制媒体对历史的扭曲解读,强化民间传承与交流。钱锋教授则提到“共有历史”概念,强调两岸应超越政治叙事差异,共同铭记包括台湾志士在内的全民族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