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两岸媒体汉中“寻栈道”
中评社汉中4月8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4月6日下午,参加“山乡花开·秦巴有约”活动的两岸媒体采访团走进汉中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参观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这些凿刻于秦岭险峻崖壁间的汉魏遗存,以刀斧为笔、山石为纸,记录着中国古代栈道工程与书法艺术的巅峰成就。
据讲解员介绍,石门十三品包含东汉至清代的13组摩崖石刻,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刻于公元66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栈道工程档案。石刻详细记载了汉中太守鄐君率领2690名工匠,耗时三年重修褒斜栈道的史实。492字的铭文精确到“用工766800人/日”,甚至标注了“火焚水激法”开山技术——即以烈火灼烧岩壁后泼水冷却,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加速开凿,这项工艺使栈道修建效率提升5倍。
展厅内陈列的碳化青冈木残件,向媒体参访团揭示了楚汉战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智慧。这种木材密度达0.92g/cm³,抗压强度超过现代松木3倍,成为刘邦重修陈仓道的关键材料。讲解人员向媒体参访团介绍,陈仓道部分路段采用“悬空插木”结构,在崖壁凿出深40厘米的方孔,插入青冈木梁后铺设木板,伪装成山体形态。这种隐蔽设计使30公里栈道在项羽斥候侦察下“消失”,成就了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石门颂》《石门铭》等石刻展现了汉字从篆到隶的关键演变。《石门颂》中“命”字的蚕头燕尾笔法,标志着隶书成熟期的到来;《衮雪》石刻的泼墨式运刀,则开创了行草书法的先河。特别是一组三国时期的《玉盆》《滚雪》题刻,采用“阴刻填朱”工艺,即在凿刻的凹槽内填入朱砂,确保文字在雨雾环境中依然醒目,这种工艺后被应用于明清宫阙匾额制作。
石门十三品中,《山河堰落成记》记载了宋代汉中军民修复山河堰水利工程时,将栈道修建技术转用于水利建设的创新实践。展厅内的全息沙盘显示,古代工程师通过栈道运输的“分段预制”经验,创造出模块化堰体构件,使56公里堰渠的修复工期缩短三分之二。这种技术思维,与当代装配式建筑理念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作为中国古代交通史、军事史、书法史的交汇点,石门十三品不仅承载着“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的原始记忆,更以207处凿痕深度超过15厘米的铭文,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在险峻山河间开凿出的生存智慧。当两岸记者的镜头聚焦于《石门颂》中“垂流亿载”篆刻时,崖壁上的斧凿之声也仿佛仍在秦岭群峰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