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国财政支出实力

  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据大公网报道,今年中国基建不缺财政的钱,要看钱能否花得好,需要动态跟踪项目和配套资金。

  一个词形容2021年财政,是休养生息: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0.7%,超收近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财政支出仅增长0.3%,预算完成度为近年最低。稳增长目标下,今年财政该花多少,该怎么花?我们回答四个问题:

  一、今年财政该花多少,钱从哪来?不再拖累经济,2.5万亿元剩钱是关键。

  首先,2021年财政有多“佛系”?罕见地拖累了经济增长速度。2021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仅-1%,明显低于名义GDP同比12.8%,主因是经济增长诉求较低。

  对应的,2022年财政花多少算正常?要助力稳增长,至少不能再是经济的拖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宜对应约8%的名义GDP增速;考虑到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将挤出部分支出,支出增速至少应达约7%。

  要多花的钱从哪来?2021年约2.5万亿元“剩钱”可提供这部分增量,也是理解今年财政总量力度和发力“适当靠前”的关键。

  “剩钱”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约1.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超收和支出结余。二是约1.5万亿元专项债结转,将和提前下达的1.46万亿元专项债叠加形成“开门红”,2022年首季或成疫情以来财政力度最强一季。

  广义支出至少增长7%

  二、去年低在哪,今年怎么变?4.5万亿元专项债对冲卖地,公共财政需发力。

  2021年财政低在哪?找到低点并预判其变化,可能就找到了2022年财政花钱的增量点。我们将36万亿元广义财政支出分解为四大部分,发现2021年主要低在专项债惜力和基建类支出持续拖累,民生类支出拉动降幅也较大。

  对应的,我们认为,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要完成7%的目标,隐含两个条件:一是专项债从惜力到发力,支出增量要能对冲卖地相关支出下滑,预计政府性基金支出整体增长速度约9%。二是公共财政要发力,支出增速应尝试紧贴收入增速,至少做到同比6%;基建类支出要反弹,民生类支出也要保持强度。

  扩政府投资 增公共消费

  三、今年该花在哪?基建、科技环保反弹空间大,民生兼顾强度可持续。

  从广义财政发力的两个隐含条件出发,我们进一步判断今年财政钱花向哪:首先,专项债对冲卖地相关支出后,预计还有6000亿元基建资金增量,今年财政投入基建并不缺钱。其次,公共财政支出发力,无非是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和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两个方向。对于前者,基建支出占广义财政支出约20%,近年增量主要来自专项债,基建类支出已连续两年负增长、有提振空间;对于后者,科学技术、教育等十项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以及GDP中占比约16%的其他服务业的规模、增速相仿,财政增支用于增加政府消费,再拉动其他服务业GDP。

  具体而言,公共财政发力扩大政府有效投资,主要对应“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背景下的三项基建类支出反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则主要对应“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和节能环保支出反弹,以及教育、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支出保持强度。

  四、对应多少基建增速?今年基建不缺财政的钱,要看钱能否花得好。

  市场关注财政发力对应多少基建增速,我们认为两者不能简单对应:今年基建不缺财政的钱,要看钱能否花得好,需动态跟踪项目和配套资金。目前来看,各地项目规模大、上马快,债务监管暂未更严,两者和充裕的预算资金共同指向基建上行。

  去年12月财政“降速冲线”,留力今年。收入端,超收明显,为今年创造资源和空间;支出端,没有突击花钱,全年增速创40年新低,留力今年;广义财政方面,卖地翘尾,年末财政基调是“攒压岁钱”,而非提前发力。

  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据大公网报道,今年中国基建不缺财政的钱,要看钱能否花得好,需要动态跟踪项目和配套资金。

  一个词形容2021年财政,是休养生息: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0.7%,超收近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财政支出仅增长0.3%,预算完成度为近年最低。稳增长目标下,今年财政该花多少,该怎么花?我们回答四个问题:

  一、今年财政该花多少,钱从哪来?不再拖累经济,2.5万亿元剩钱是关键。

  首先,2021年财政有多“佛系”?罕见地拖累了经济增长速度。2021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仅-1%,明显低于名义GDP同比12.8%,主因是经济增长诉求较低。

  对应的,2022年财政花多少算正常?要助力稳增长,至少不能再是经济的拖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宜对应约8%的名义GDP增速;考虑到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将挤出部分支出,支出增速至少应达约7%。

  要多花的钱从哪来?2021年约2.5万亿元“剩钱”可提供这部分增量,也是理解今年财政总量力度和发力“适当靠前”的关键。

  “剩钱”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约1.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超收和支出结余。二是约1.5万亿元专项债结转,将和提前下达的1.46万亿元专项债叠加形成“开门红”,2022年首季或成疫情以来财政力度最强一季。

  广义支出至少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