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代表讨论两会热词:香港明天一定会更好

3月6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香港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全体会(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3月6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香港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全体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并在会后回答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兼中联办主任郑雁雄、港澳办副主任周霁等出席。此次会议共有16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发言。其中,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本次两会的“热词”被多次提及,大家都表达了对香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期望。

  港区全国人大常委李慧琼第一个发言,她表示,香港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应该有所担当。“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推动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有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应鼓励更多外资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既为国家吸引外资,也为香港提振经济,着力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李慧琼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谈到,以往报告中会将涉及体育的内容放到民生版块,今年的报告将很多体育的内容放在经济方面聚焦,肯定了体育赛事作为新消费增长点的经济层成果。他也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香港作为连接国际的桥梁,更需要主动准确地研判国际形势,除了要关注政治上的安全风险,还要全面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叶玉如发言表示,人才才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资源,是保护技术壁垒的关键。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体制,建设全方位的开放性、战略性的人才体系,培养和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同时将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起来,让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香港可以在源头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这三个方面,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她说。

港澳办副主任周霁出席(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邝美云会上建议,适当对多次使用大桥往来三地的车辆减免过桥费,从而吸引更多车辆使用大桥。并促进大桥、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深度配合,提升交通网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口岸协同,以增加港珠澳大桥使用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杨德斌提出,香港可以借鉴内地“东数西算”的模式,推动“港数内地算”,从而实现算力联动。同时,利用香港高度国际化的特殊地位,吸引国际企业在香港进行跨境数据处理,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数据枢纽。

  其他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会上积极发言,以己所长,建言献策。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霁最后对各位发言代表所讲的内容进行了高度肯定,他说,“咱们齐心协力,相信在总书记掌舵领航,党中央的决策领导下,我们大家克难并进,办好自己的事,香港明天一定会更好。”

  (后援实习记者:孙祎璠)

全国人大代表兼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出席(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港区全国人大常委李慧琼发言(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为会议主持人(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叶玉如发言(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邝美云发言(中评社 郭至君摄)

开放日现场(中评社 郭至君摄)

现场媒体众多(中评社 郭至君摄)

3月6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香港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全体会(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郭至君)3月6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香港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全体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并在会后回答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兼中联办主任郑雁雄、港澳办副主任周霁等出席。此次会议共有16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发言。其中,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本次两会的“热词”被多次提及,大家都表达了对香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期望。

  港区全国人大常委李慧琼第一个发言,她表示,香港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应该有所担当。“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推动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有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应鼓励更多外资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既为国家吸引外资,也为香港提振经济,着力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李慧琼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谈到,以往报告中会将涉及体育的内容放到民生版块,今年的报告将很多体育的内容放在经济方面聚焦,肯定了体育赛事作为新消费增长点的经济层成果。他也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香港作为连接国际的桥梁,更需要主动准确地研判国际形势,除了要关注政治上的安全风险,还要全面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叶玉如发言表示,人才才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资源,是保护技术壁垒的关键。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体制,建设全方位的开放性、战略性的人才体系,培养和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同时将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对接起来,让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香港可以在源头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这三个方面,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