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

  中评社╱题: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 作者:李建荣(台湾),资深媒体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桃园市政府市政顾问、原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发言人

  【摘要】国民党应痛定思痛找出失败原因,并以破釜沉舟、打掉重炼的决心,尽速成立改革委员会,针对党现阶段的论述、组织发展、新媒体文宣及青年工作、“立法院”监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为。唯有面对现实,务实检讨,有节奏有目标地推动改革,国民党才能结束继续在野的命运。

  中国国民党于2024年的“总统”选举中再次吞下败仗,一连三次长达十二年由民进党执政。从公元两千年始,国民党与民进党轮流执政八年的规律被打破了。赖清德不仅首次以“副元首”之姿扶正,甚至还正式提出过自己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这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将是莫大挑战,台湾的安危充满变数,而民进党长期执政下,对于资源缺乏的国民党而言,何时可以东山再起,更是挑战重重。

  国民党三连败 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这样的政治新局,即使国民党在“立法委员”的选举有所斩获,获得五十二席,成为“立法院”最大党,但是席次未过半,仅领先民进党一席,是脆弱的多数,“立法院”成为三党不过半情势,居于极少数的八席民众党成为立法机关的关键力量,她可以蓝白合也可以绿白合。整体而言,国民党虽然拿下“立法院长”及副院长的职务,但输掉“总统”大选就是败选,未能重新走上执政之路,就代表无法主导台湾的政策、实践党的政纲路线,国民党若不能再起,她的生存发展无疑是时代危机,是台湾的危机,更是两岸的危机,更深远看也是民族危机。

  蔡英文执政的近八年时间,由于意识形态作祟,既要享受概括承受马前政府与对岸签订的23项协议,却不肯承认求同存异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急速倒退,包括军事紧张,断交十国;在内政作为上,能源紧张,物资奇缺,官商勾结,民怨四起,种种的民调都显示近六成的民意支持政党要轮替。这个大气候,对再一次在野八年的国民党无疑是最好的机会,重返执政之路虽非探囊取物,但至少机会浓厚。尤其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再一次大获全胜,在地方多数执政的实力下,却未能再接再厉,赢回执政权,重蹈2018年地方选举获胜、“总统”选举失利的覆辙。

  国民党若不能痛定思痛,找出失败的原因,重返执政之路恐将会越来越遥远,并将给民进党一党长期执政之机会,这恐将是台湾民主的灾难。国民党不能唤起民心,凝聚多数在野选民力量,“总统”选票的支持度落到三成四九,不少上次支持韩国瑜的选票未回流,甚至流到柯文哲那里,国民党基本盘的萎缩,显示其政治吸引力已经下降。

  中国国民党的领导阶层必须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能过于沉醉于“立法院”选举成为最大党的现象,而耽误改革的脚步。国民党领导阶层必须破釜沉舟,以打掉重炼的决心,尽速成立改革委员会,针对党现阶段的论述、组织发展、加强新媒体文宣及争取年轻人认同、“国会”主导立法、强化监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为。唯有面对现实,务实检讨,有节奏有目标地推动改革方案,国民党才能结束继续在野的命运。

  国民党自孙中山创党以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打倒军阀,完成国家统一,领导抗日,抵御外侮,废止不平等条约,抗战胜利,收复台澎金马及大片失土,中国以胜利国姿态成为联合国创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历代国民党领导人与同志,对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虽然二战后四年的国共内战,国民党撤守台湾,但是两蒋时期在台湾推动地方自治,延长九年义务教育,推动十大建设,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甚至今天成为台湾经济支柱的台积电,也是奠基于蒋经国时代的新竹科学园区建设。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观察,中国国民党的党史与中国的兴衰、台湾的贫富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国民党过去半世纪在台湾的领导成就有目共睹。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氛围的转变,年轻世代受到“台独”史观教育影响,国民党的基本盘日益萎缩,年轻人多不喜欢也不认同国民党,而今民众党的柯文哲提出结束蓝绿恶斗,竟然一面倒获得多数年轻人及一些中产阶级认同。面对群众基础不再雄厚的这种挑战与危机,中国国民党人必须挺直腰杆,绝不能妄自菲薄,要振衰起敝,从失败中找出对策,拿出改革之钥,重新赢回台湾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这是国民党必须要追求的改革之路。唯有多元包容,走中道路线,坚定民族认同路线的中国国民党蓝天再现,才是台湾之福,两岸之幸。

  国民党提名办法应制度化

  国民党连续三次的“总统”大选,推出的“总统”候选人并非最佳的万中之选,“总统”候选人的产生与办法也是一变再变。大选候选人的条件是选举胜负最重要的关键。以2008年为例,国民党能够重返执政,固然陈水扁政府的贪腐已经病入膏肓,但马英九个人的从政条件优异,历练深厚,因此辅选起来就顺风顺水。

  但反观朱立伦、韩国瑜与侯友宜参选时,党内有其他优异条件者却未能胜出,因此党的“总统”候选人并非第一品牌出战,辅选自然是事倍功半。尤其2020及2024选举,提名过程都因郭台铭的强势加入,导致整合时机拖延太久,影响团结气势,以致“总统”候选人的民调始终无法超越对手,无法营造胜选声势,整个选战过程都在拼命追赶。因此痛定思痛,国民党对于未来“总统”候选人的产生,不能再采取被动因应。作为党的领导人首先要确认自己是想选“总统”,还是仅以造王者为目标。

  以过去三次的“总统”大选为例,2016年大选,国民党历经马王政争、太阳花学运及2014“九合一”地方选举大败,党政资历完整的“副总统”兼代理主席吴敦义怯战,不愿接任党主席,更不愿接马之棒参选“总统”,朱立伦临危受命,以新北市长身分在仓促中挑起党的领导重担,起初他也不肯参选“总统”,导致洪秀柱抛砖引玉动作弄假成真,一个弱势的“总统”候选人,加上提出“一中同表”取代“一中各表”主张,未能形成党内共识,导致“立委”候选人担心选情被拖累,集体施压党中央,破天荒召开党的临时代表大会,完成换柱朱上的政治戏码。朱立伦最后一刻勉强上阵,即使历史性的马习会召开,也无助国民党选情。这样的荒腔走板,可以说是后马执政时期的不佳政治气候,导致国民党接班失利。

  紧接着2020的“总统”大选,当时的党主席吴敦义,顶着绝佳的政治历练,历任台北市议员、南投县长、高雄市长、“立法委员”、国民党秘书长、副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再加上口若悬河,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时的他,虽有角逐大位之心与准备,偏偏他的参选民调始终没有起色,因而对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始终犹豫不决,风向未决,全党上下忧虑,最后刚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仗着韩流热风,市长尚未坐热,就以全民调领先朱立伦、郭台铭获得提名。韩国瑜的选情受到郭台铭不认输的拖累,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蔡英文大炒“芒果乾”(“亡国感”)有成,年轻选票一举投给民进党,导致蔡英文获得817万张的历史新高选票。

  再看2024这次大选,地方大选辅选有功的党主席在农历春节前后仍不愿清楚表态是否参选,党内外猜不透。直到最后一刻表态不选,但却不选择全民调初选的提名方式,改以重要从政同志的意见征询及参考比较全民调,就侯友宜及郭台铭二者中,征召一位。偏偏落败的郭台铭再次扮演不服输的搅局者角色,甚至还拉民众党柯文哲一起做戏。这样的戏码导致最后蓝白合拆伙,侯友宜独立作战时间所剩无几。

  由这三场大选的提名过程,可以清楚发现,“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办法未能制度化,加上党主席本人对于参选与否,迟迟不决,拖延了党正式候选人的参选布局时间。以这次民进党赖清德及国民党侯友宜相较,民进党的提名大势早已定于一尊,全党一致对外。反观国民党则是慢惊风,失去开战先机。侯友宜从一获提名始,民调陷入老三时间太长,整合郭台铭时间太久,与民众党合作也是功败垂成,这就陷入古人曹刿论战的结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鉴于此,下任的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参选人,有必要在参选时即先表态是否有意参选“总统”,有了清楚的表态,党的布局作为就大为不同,党机器也才有目标及早启动辅选。同样的,有企图有作为的个别从政同志也应该及早作为,作战团队有所布署。不能再像侯友宜选前一再宣称的“侯侯做代志”(意即先做好新北市长工作,不做其他打算),丧失各界早早期待之心。所以国民党的改造途径,第一步就该充分讨论,“总统”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应及早博采众议,广为征询各界意见,形成共识,建立制度,这样才不会重蹈参选及辅选失去宝贵时间的覆辙。

  国民党的两岸论述要区隔民进党

  其次,中国国民党的论述必须与时俱进及详备,与民进党做好市场区隔,国民党的主张若与民进党趋同,就很难取代民进党。民进党以“台湾独立”的诉求起家,认为自己才是台湾本土政党,强调中国国民党是外来政权、不认同台湾、不够本土化、是“亲中”政党。蔡英文与赖清德的三次胜选,几乎都把国民党视为中共代理人,尤以赖清德这次参选定调为“民主与专制”的选择,藐视对手,将对手定位为对岸支持的人选,国民党只能重复强调马英九时代“亲美和陆友日”的立场。

  长久以来国民党陷入民进党设定的本土化议题,要与民进党竞争谁才够本土,竞选语言要熟谙闽南语,对于二二八事件一再低姿态道歉补偿还不够。至于党产,已经被民进党政府抄家没收殆尽。在民进党长期政治追杀下,国民党在台统治期间的建设功绩说得越来越少,功大于过的事实,逐渐被扭曲成为过大于功。尤其“中华民国”与台湾之间的关联论述,蔡英文时代已经把“国名”连成“中华民国台湾”,这表示民进党的“台独”论述,已经跨越从追求台湾主权独立,到现在名字叫“中华民国”,甚至不丢弃“中华民国”,跟台湾连结在一块儿,以求政治光谱的扩大。

  对中国国民党而言,这一跨越百年的政党,有悠久的历史,当然她是建党于海外,发展在中国大地,尤其可歌可泣的是创党先进同志牺牲奋斗的血泪,植根、奠基、拥抱于坚定的主义信仰与崇高政治抱负。今天中国国民党的论述,应从先烈先进的革命奋斗史迹中,找回信仰、热诚与传承,讲清楚说明白,坚定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大爱及民族的认同接棒奋斗,并说好“中华民国”与台湾之间的好关系、好故事,“国家”称号与地理名词虽有差别,但两者之爱重迭。

  “中华民国政府”立足在台湾已经七十五年,对台湾人民而言,“中华民国”形同父亲,台湾就是母亲,大家都是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感情,对台湾人才的培育与重视,是无庸置疑的,因此不仅不应再纠结于对手所设定的本土化以及爱台卖台的议题,甚至要跳脱这些议题,改以前瞻宽广视野,就振兴经济、稳定能源及和平两岸等政策目标,给予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国民党与其他政党最大的区隔是,对于解决两岸关系,促进和平发展,走向共融,是有优势的。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及菁英,千万要清楚认知自己的竞争优势条件,不要放着好牌而不觉,若反要走向偏近民进党的论述,这将是自掘坟墓的作为。求同存异的“九二共识”,搁置一时难解的政治符号争议,优先推动可以合作发展的议题,这在连战、吴伯雄、马英九三任主席时代就有可观的成绩。降低两岸敌意,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为两岸人民子孙找出避战途径,擘划未来乃至下一个世代的和平愿景,这是中国国民党重新再起很重要的论述。什么可变,什么不可变,什么优先做,优先争取,中国国民党绝对有必要系统地、彻底地、稳健地提出一个现阶段的发展论述,找出有格局的战略,跳脱对手设定的话语权,才能优先争取社会上有才能、有识之士的认同。

  国民党要重整组织架构 走内造化之路

  其三,国民党的组织也到了要重整架构、重新换血的阶段了。国民党目前党代表超过两千名,中常委超过三十名以上,这就是“虚胖”,必须“减量减重”。而在马英九与王金平竞争党主席时,为了讨好党代表,将中常委四年任期改为一年一选,中常委由中央委员选举产生改由党代表投票。这也导致中常委选举变质,有心者及早绑桩党代表,选风出现异质化,导致政府官员与有政治实力者逐渐不愿投入中常委选举。

  由于中常委一年一选,选举压力大,加上年缴五十万责任金,后来再把任期改为两年选一次,责任金一次缴交一百万元,但是党内许多有代表性的同志还是不愿投入中常委选举,中常委结构的质与代表性就严重弱化了。就以今年三月九日要举行的中常委选举为例,要选举产生29名中常委只有27人登记,这是从未发生过的情况。不仅未足额登记,一票就可保证当选。尤其参选者无任何一位县市首长,“立法委员”只有一位参选,多位参选人社会知名度低,这样的窘况,足以说明中国国民党的上层组织结构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这也难怪学界中与国民党有感情有渊源者,建议国民党要走内造化之路。非执政时期的国民党,从政同志主要集中在中央的立法部门及地方的行政、议会部门,党的决策中心就应以他们为主。其实国民党中央原就已通过要将中常委缩减至十五席,同时还有分区投票的提案,将送请下次的党代表大会讨论。这个改革,主要就是要纠正中常委选风的问题,并以中常委的稀少性,增加有志之士参选意愿。

  中常委任期要否恢复与主席任期一致为四年,是否恢复党员选举党代表,党代表选举中央委员,中央委员选举中常委,对不分区“立委”名单行使同意权,这样优先恢复中央委员职权,才有可能强化中常委的代表性。但是这样的改革势必缩减目前党代表的职权与“利益”。组织改革能否大破大立,就看国民党中央有无决心因势利导,说服党代表以党的长远发展为考量。

  国民党中央也应劝说有实力及代表性的同志投入中常委选举。如果大家都不想选,只期待主席指定担任副主席或指定中常委,这样的中常会将只会成为主席的橡皮图章,而非集体决策的会议。或许干脆党章一并取消副主席及指定中常委的设置,包括党秘书长、资深“立委”及县市首长与代表性社会团体代表皆一起投入十五席中常委的选举,这样或许才能够把弱势的中常会“起死回生”,中常委的地位、尊严、责任才能被唤醒。

  再者,国民党的地方基层组织,由于党中央的党产遭没收,财源吃紧,因此地方党部的开销必须由党部主委负责,目前多由地方议长、卸任“立委”等或想规划由不分区“立委”兼任。

  从务实面看,以民进党的地方党务发展为例,有心从政者自然想要进入党务系统,发展组织,争取提名。谁担任主委,就有党务的主导权。过去国民党长期执政与拥有丰沛党产时,地方党务主管皆由中央派任,中央与地方党务事权统一,没有考虑过地方党部主委票选产生,这是为避免党务被地方派系把持影响。而今党中央已无力多负担地方党部的支出,因此目前地方公职人员担任党部主委,多是被央求出山,需要出钱出力,出面募款,干部多吸收公职助理参与,活动多以号召志工义工为主,这与一些地方庙宇活动经营有雷同处可供参考。

  至于目前国民党中央想要以不分区“立委”兼任中南部县市党部主委工作,以“立法委员”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量,要分身做好党部主委的工作,应该是比登天还难。除非这些不分区“立委”肩负两年后要被征召参选艰困区域的县市长,日常党务工作只能多委以义务职副主委或专职执行长为主。不过这样的考量,也只能是过渡,而非常态。否则这样的人事布局,主事者被绑在“立法院”,地方组织发展成果,将有其极限,甚至脆弱下去。

  党的组织发展格外需与各地方社团、民间团体紧密结合,有需要时就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们发声。就以当前民进党对两岸观光旅行业者的态度为例,国民党就应旗帜鲜明站在业者生存利益这边,不管是议会斗争或是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的从政同志与组织动员都应大力支援,唯有平日多关心、多经营,选举才有奥援。开春后,国民党的社会工作能否有战力,此役有指标性。

  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及青年工作

  同时,要加强新媒体的运用。由于社群媒体的兴起发达,现在自媒体也很兴盛,新媒体也成为政党竞争的重要场域。新媒体特色就是新速实简,透过手机、电脑,无时无刻可以即时传出文字、声音、影片。因此透过精致短超薄快影片的制作、互动式的网络活动等方式,是吸引传播讯息的最有效行动。目前国民党中央文传会已有此编制,但是上自主席及一般公职从政同志,都要有新媒体传播的认识,文宣是另一支部队,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样的传播途径当可扩大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对抗对手的假讯息,即时有力的反击,缩短决策时间,平时就如战时,这是政党文宣要有的思想准备。

  最后,国民党当前最大的危机,就是失去年轻人的认同与支持。国民党自始就是年轻人组成的骨干,但是经过时代变迁,中老年人盘据政治舞台与政治资源的时间过长,导致年轻人从政机会较少。但是历经国民党多次在野,从政舞台的洗牌也逐渐加剧,即使现任党主席朱立伦最近常自豪国民党提名十五位优秀青年参选“立委”,当选十席“立委”,地方上也提名百名青年投入地方公职参选,他也保证未来给予年轻人的机会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固然给了年轻人从政的机会,但是国民党在“总统”大选整体争取到年轻人的选票,还是三个政党中最少的。这就表示年轻人对国民党的认同度还是偏低。国民党的青年工作成效远不如新兴的民众党,也不如民进党,这个政治现实必须要正视。因此持续给予年轻人竞选公职的比例保障,方向是正确的。

  但持续性的青年工作仍需在校园中、社会中,发展组织,透过有组织的训练,才能发掘培育有悟性、有潜力的政治工作者。而各级公职同志,就必须有共识,共同释出人力资源,让青年参与投入各种组织与文宣的工作。因此国民党可以建立专属年轻人的网站或是社群媒体帐号,成为年轻人意见沟通的平台。同时多举办年轻人的活动,听取年轻人的声音,并鼓励年轻人投入社区服务,以点线成面来帮助党拓展组织,改变社会对国民党的老旧保守印象。

  青年的工作是党务发展最有希望的投资,只有持续不断地给予机会,让党的各种活动都有年轻人参与,透过活动增强对年轻人的理解与支持,点燃国民党年轻同志的战斗意志,这样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得到历练,必然也将成为党未来的中坚干部。毕竟青年的栽培历练是很重要,但也不能揠苗助长。现阶段国民党要多争取年轻选票,因此一些刚初次选上市议员的青年从政者,马上转换跑道选“立委”,并非常态的人才培育做法,只能当做是“矫枉过正”的非常态。

  中国国民党的改革不应该是老生常谈的题目,改革成败与否,攸关台湾民主政治的品质与清明。唯有国民党摆脱羸弱,在野先发挥扮演好强力监督的制衡者角色,才能让社会耳目一新。因此“新国会”加上无党籍两席共五十四席的“立委”必须发挥战斗力,运用政党合作,让不称职的官员不寒而栗,错误的政策,劳民伤财引起民怨的措施,必须立即停止或转向,不尽责的官员该下台就赶下台。甚至国民党也要结合智库力量,韩国瑜的“立法院长”更应责成“立法院”的法制局幕僚,站在“国会”高度,专业协助“立委”一起主动提出福国利民的立法,以提高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影响力。

  “立法院”是当前台湾政局政治的重心,“立法委员”的表现没有一天可以放松。紧接着两年后,县市长、县议员等九合一选举又要开战了。第三党的民众党已经表明要在基层选举发展组织,因此国民党与民众党在县市长提名若不能有协调共识,民进党显然又会尝到“总统”大选少数胜利的甜蜜滋味。因此今天的国民党领导阶层,必须头脑清醒认识到党的改革没有迟疑的多余时间。唯有马上拿出魄力、勇气、决心及执行力,与时间竞赛,多与党内各界、媒体及社会团体沟通,争取支持,迈出有改革诚意的步伐,露出生机,这样中国国民党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有机会终结在野命运,得到人民支持,重返执政。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总第315期,P17-22)   中评社╱题:中国国民党面临的时代危机与再造途径 作者:李建荣(台湾),资深媒体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桃园市政府市政顾问、原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发言人

  【摘要】国民党应痛定思痛找出失败原因,并以破釜沉舟、打掉重炼的决心,尽速成立改革委员会,针对党现阶段的论述、组织发展、新媒体文宣及青年工作、“立法院”监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为。唯有面对现实,务实检讨,有节奏有目标地推动改革,国民党才能结束继续在野的命运。

  中国国民党于2024年的“总统”选举中再次吞下败仗,一连三次长达十二年由民进党执政。从公元两千年始,国民党与民进党轮流执政八年的规律被打破了。赖清德不仅首次以“副元首”之姿扶正,甚至还正式提出过自己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这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将是莫大挑战,台湾的安危充满变数,而民进党长期执政下,对于资源缺乏的国民党而言,何时可以东山再起,更是挑战重重。

  国民党三连败 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这样的政治新局,即使国民党在“立法委员”的选举有所斩获,获得五十二席,成为“立法院”最大党,但是席次未过半,仅领先民进党一席,是脆弱的多数,“立法院”成为三党不过半情势,居于极少数的八席民众党成为立法机关的关键力量,她可以蓝白合也可以绿白合。整体而言,国民党虽然拿下“立法院长”及副院长的职务,但输掉“总统”大选就是败选,未能重新走上执政之路,就代表无法主导台湾的政策、实践党的政纲路线,国民党若不能再起,她的生存发展无疑是时代危机,是台湾的危机,更是两岸的危机,更深远看也是民族危机。

  蔡英文执政的近八年时间,由于意识形态作祟,既要享受概括承受马前政府与对岸签订的23项协议,却不肯承认求同存异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急速倒退,包括军事紧张,断交十国;在内政作为上,能源紧张,物资奇缺,官商勾结,民怨四起,种种的民调都显示近六成的民意支持政党要轮替。这个大气候,对再一次在野八年的国民党无疑是最好的机会,重返执政之路虽非探囊取物,但至少机会浓厚。尤其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再一次大获全胜,在地方多数执政的实力下,却未能再接再厉,赢回执政权,重蹈2018年地方选举获胜、“总统”选举失利的覆辙。

  国民党若不能痛定思痛,找出失败的原因,重返执政之路恐将会越来越遥远,并将给民进党一党长期执政之机会,这恐将是台湾民主的灾难。国民党不能唤起民心,凝聚多数在野选民力量,“总统”选票的支持度落到三成四九,不少上次支持韩国瑜的选票未回流,甚至流到柯文哲那里,国民党基本盘的萎缩,显示其政治吸引力已经下降。

  中国国民党的领导阶层必须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能过于沉醉于“立法院”选举成为最大党的现象,而耽误改革的脚步。国民党领导阶层必须破釜沉舟,以打掉重炼的决心,尽速成立改革委员会,针对党现阶段的论述、组织发展、加强新媒体文宣及争取年轻人认同、“国会”主导立法、强化监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为。唯有面对现实,务实检讨,有节奏有目标地推动改革方案,国民党才能结束继续在野的命运。

  国民党自孙中山创党以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打倒军阀,完成国家统一,领导抗日,抵御外侮,废止不平等条约,抗战胜利,收复台澎金马及大片失土,中国以胜利国姿态成为联合国创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历代国民党领导人与同志,对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虽然二战后四年的国共内战,国民党撤守台湾,但是两蒋时期在台湾推动地方自治,延长九年义务教育,推动十大建设,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甚至今天成为台湾经济支柱的台积电,也是奠基于蒋经国时代的新竹科学园区建设。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观察,中国国民党的党史与中国的兴衰、台湾的贫富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国民党过去半世纪在台湾的领导成就有目共睹。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氛围的转变,年轻世代受到“台独”史观教育影响,国民党的基本盘日益萎缩,年轻人多不喜欢也不认同国民党,而今民众党的柯文哲提出结束蓝绿恶斗,竟然一面倒获得多数年轻人及一些中产阶级认同。面对群众基础不再雄厚的这种挑战与危机,中国国民党人必须挺直腰杆,绝不能妄自菲薄,要振衰起敝,从失败中找出对策,拿出改革之钥,重新赢回台湾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这是国民党必须要追求的改革之路。唯有多元包容,走中道路线,坚定民族认同路线的中国国民党蓝天再现,才是台湾之福,两岸之幸。

  国民党提名办法应制度化

  国民党连续三次的“总统”大选,推出的“总统”候选人并非最佳的万中之选,“总统”候选人的产生与办法也是一变再变。大选候选人的条件是选举胜负最重要的关键。以2008年为例,国民党能够重返执政,固然陈水扁政府的贪腐已经病入膏肓,但马英九个人的从政条件优异,历练深厚,因此辅选起来就顺风顺水。

  但反观朱立伦、韩国瑜与侯友宜参选时,党内有其他优异条件者却未能胜出,因此党的“总统”候选人并非第一品牌出战,辅选自然是事倍功半。尤其2020及2024选举,提名过程都因郭台铭的强势加入,导致整合时机拖延太久,影响团结气势,以致“总统”候选人的民调始终无法超越对手,无法营造胜选声势,整个选战过程都在拼命追赶。因此痛定思痛,国民党对于未来“总统”候选人的产生,不能再采取被动因应。作为党的领导人首先要确认自己是想选“总统”,还是仅以造王者为目标。

  以过去三次的“总统”大选为例,2016年大选,国民党历经马王政争、太阳花学运及2014“九合一”地方选举大败,党政资历完整的“副总统”兼代理主席吴敦义怯战,不愿接任党主席,更不愿接马之棒参选“总统”,朱立伦临危受命,以新北市长身分在仓促中挑起党的领导重担,起初他也不肯参选“总统”,导致洪秀柱抛砖引玉动作弄假成真,一个弱势的“总统”候选人,加上提出“一中同表”取代“一中各表”主张,未能形成党内共识,导致“立委”候选人担心选情被拖累,集体施压党中央,破天荒召开党的临时代表大会,完成换柱朱上的政治戏码。朱立伦最后一刻勉强上阵,即使历史性的马习会召开,也无助国民党选情。这样的荒腔走板,可以说是后马执政时期的不佳政治气候,导致国民党接班失利。

  紧接着2020的“总统”大选,当时的党主席吴敦义,顶着绝佳的政治历练,历任台北市议员、南投县长、高雄市长、“立法委员”、国民党秘书长、副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再加上口若悬河,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时的他,虽有角逐大位之心与准备,偏偏他的参选民调始终没有起色,因而对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始终犹豫不决,风向未决,全党上下忧虑,最后刚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仗着韩流热风,市长尚未坐热,就以全民调领先朱立伦、郭台铭获得提名。韩国瑜的选情受到郭台铭不认输的拖累,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蔡英文大炒“芒果乾”(“亡国感”)有成,年轻选票一举投给民进党,导致蔡英文获得817万张的历史新高选票。

  再看2024这次大选,地方大选辅选有功的党主席在农历春节前后仍不愿清楚表态是否参选,党内外猜不透。直到最后一刻表态不选,但却不选择全民调初选的提名方式,改以重要从政同志的意见征询及参考比较全民调,就侯友宜及郭台铭二者中,征召一位。偏偏落败的郭台铭再次扮演不服输的搅局者角色,甚至还拉民众党柯文哲一起做戏。这样的戏码导致最后蓝白合拆伙,侯友宜独立作战时间所剩无几。

  由这三场大选的提名过程,可以清楚发现,“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办法未能制度化,加上党主席本人对于参选与否,迟迟不决,拖延了党正式候选人的参选布局时间。以这次民进党赖清德及国民党侯友宜相较,民进党的提名大势早已定于一尊,全党一致对外。反观国民党则是慢惊风,失去开战先机。侯友宜从一获提名始,民调陷入老三时间太长,整合郭台铭时间太久,与民众党合作也是功败垂成,这就陷入古人曹刿论战的结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鉴于此,下任的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参选人,有必要在参选时即先表态是否有意参选“总统”,有了清楚的表态,党的布局作为就大为不同,党机器也才有目标及早启动辅选。同样的,有企图有作为的个别从政同志也应该及早作为,作战团队有所布署。不能再像侯友宜选前一再宣称的“侯侯做代志”(意即先做好新北市长工作,不做其他打算),丧失各界早早期待之心。所以国民党的改造途径,第一步就该充分讨论,“总统”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应及早博采众议,广为征询各界意见,形成共识,建立制度,这样才不会重蹈参选及辅选失去宝贵时间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