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习近平重要涉台论述解读
中评社香港5月13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中国评论香港总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兼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兼中国评论通讯社常务副总编辑陈耀桂、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兼中国评论通讯社助理总编辑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兼中国评论通讯社助理总编辑林艳、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兼中国评论通讯社编辑委员束沐与会。与会者围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的涉及两岸关系重要的讲话,特别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论,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以《习近平“习马会”重要涉台论述解读》为题,刊登了与会者的详细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郭伟峰:开场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了涉及两岸关系重要的讲话。这次的讲话背景正处在两个特殊时期,一是两岸关系处在最麻烦的时期,二是国际社会处在最危险的时期,共同的特点就是面临或者陷入了战争的危机,难于自拔,两岸和平或世界和平或将毁于一旦。两岸怎么办?世界怎么办?就成了时代之问。对于这样的时代之问,有能力、有实力进行回答的国际政治领袖堪为凤毛麟角。两岸以及全球的目光都落在了习近平身上。
习近平的讲话,清晰地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最终选择,归根结底,就是坚定不动摇地走和平与发展的大道,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决心有能力实现两岸统一与伟大复兴。这是对时代之问的习近平之答!
中评智库基金会与中国评论通讯社长期坚持传播、学习、研究习近平的涉及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的论述,对于习近平今次的讲话,我们已经采访了两岸乃至美国近百位专家学者、政党及各界人士,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在舆论场上,蔚为壮观,独此一家。作为站在思想者肩膀上的中评的专家学者,我相信大家的观点也一定会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开始发言。
郭伟峰:习近平关于“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论的解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全面深入、高瞻远瞩地阐述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完全统一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谓是超越现状,面向未来,在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两岸中国人发出的一次时代召唤!在“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论中,习近平阐述的四个坚定,夯实了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思想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一点是: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在这一段讲话中,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内涵,其中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守护方式包括推进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国人认同等等。第二,两岸关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人!统一之前需要有这样的认同,统一过程中需要有这样的方向,统一之后需要有这样的成果。“把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两岸中国人发出的时代召唤!尤其重要的是,习近平在此提出了四个“不”: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也必须是两岸同胞的信念!通过历史的脉络,应该感受得到,从民族意识的觉醒,到民族意识的形成,又到民族意识的转变,再到民族意识的提升,中国一路走来,坎坷不易。现在到了民族意识创新,并进入了新时代民族意识需着力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习近平及时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与历史节点。习近平曾经谈论过历史节点问题,他说: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在习近平思想中,特别重视这几个历史节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党领导人民进行90多年的奋斗历史、新中国建设70多年历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现在,习近平在今次讲话中关注的历史节点,不是过去的,而是未来的,也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三点是: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重点强调了共同体意识。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阐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创新论断,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须知,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阐述,也是习近平的创新论断,是习近平首次提出的一种治国理政思维理念。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自2013年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以来,习近平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日趋丰富,包括:(一)共同拥有政治基础。(二)共同促进利益融合。(三)共同实现心灵沟通。(四)共同做到聚同化异。(五)共同促进文化认同。(六)共同参与民族复兴进程。这样的内涵,应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曾经提出了中华文化的“共同精神财富论”、“共同精神纽带论”这重要的两个精神论断,这也是习近平理论的首创。精神财富及精神纽带包含了信仰和信念、民族意志、道德信条以及文化底蕴等凝聚力,精神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两岸之间只要遵循这个精神两论,就能够解决好两岸实践文化认同的基础问题,就找到了两岸文化认同最大的公约数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四点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完全是在新的时代、新的高度、新的内涵中创新构建的思想体系,把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如此丰富、缜密、完整、与时俱进的民族复兴思想体系,过去是没有出现在中共领导人系统论述中的。全面把握历史时间节点,并预判历史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创建历史伟业,这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生动展示。习近平对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也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以及大量的观点表述,极大地丰富了统一思想内涵。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内核中,赋有强烈浓厚的国家统一理念,对民族复兴与两岸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至为深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共领导人与中国人民的理想、目标与追求,习近平承担历史重任之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论述,提出了大量的新观点,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因而,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祥喜:习近平重要涉台论述的特点与意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时发表的讲话,是一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寄语青年的重要涉台论述,也是习近平近几年来最大篇幅的涉台理念和政策主张论述,内涵非常丰富,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个论述,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五个重要特点:
第一,习近平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用四个“坚定”完整论述了中华民族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习近平讲话中的四个“坚定”分别为: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造中华民族同共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的意涵,一是要求两岸中国人要把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强调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希望两岸同胞要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并表示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四是民族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同心共创、接续奋斗,相信民族复兴终将在两岸同胞接力奋斗中实现。其中既有要求和寄语,也有路径和方法,更有信心和方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重要论述。
第二,习近平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论述了两岸同胞的共性和两岸关系的性质。这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强调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这些共同点,彰显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其次,习近平表示,两岸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够把我们分开;相信海峡的距离阻隔不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定力和信心。其三,习近平强调,只要不分裂国家,只要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两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来,就家里人的事先接触交流起来,增进瞭解,累积互信,化解矛盾,寻求共识,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包容和信任。其实也是再度强调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要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一贯以来涉台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始终以台湾同胞福祉为念,向台湾同胞表达深情厚意与庄重承诺。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我们有能力带领14亿多大陆同胞过上好日子,也完全有能力同台湾同胞一起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还说,“我们始终以台湾同胞福祉为念,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享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成果,积极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台湾同胞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表示要采取更有力措施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进心灵契合。习近平在讲话中,除了表示热诚邀请广大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一走,也乐见大陆民众多去祖国宝岛看一看。在会见中,习近平还对4月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遇难同胞表示哀悼,对灾区民众表示慰问。这些言语,足以反映习近平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不仅在场的台湾同胞能够亲切感受到,相信台湾社会也一定有感。
第五,需要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保持警惕。习近平在讲话中,除了正面论述两岸同胞要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强调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关键,是中华民族有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但就现阶段而言,需要对“台独”分裂等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坚决加以反对。
在国际局势纷乱动荡、台海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如此冷静平和、如此有温度的涉台论述,既反映了习近平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向台湾同胞表达了深深的情意,表明中国大陆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政策不变,也对国际社会再次表达中国的原则立场,即台湾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内政,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习近平重要讲话,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耀桂:“习马二会”的现实意义和台湾的可能选择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的讲话,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对台政策讲话。讲话着重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论述两岸关系,这是新形势下大陆对台工作论述的一个新变化,蕴含新的政治讯息。讲话强调中华民族,将进一步促进两岸各方面的交流对话。
习近平谈到的四个“坚定”,是这篇讲话的核心论述,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定调,为大陆对台工作指出方向。四个“坚定”包括:第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二,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第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讲话充分展现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高度自信与耐心,充分说明大陆希望以最符合中国整个国家利益的方式,包括两岸中国人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统一,不想看到中国人骨肉相残。
“习马二会”及习近平讲话释出很多重要政治讯息。其中,传递给台湾方面的是,大陆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要不分裂国家,只要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两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反之,若仍然坚持不接受“九二共识”,双方将无法对话,僵局难以打破。传递给美国及其他外部势力的讯息是,“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两岸自己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绝不让步。
数十年来,美国等外部势力不断设下陷阱,提供军援给台湾,为代理人战争提供武器,想让“中国人打中国人”。中国人不会、也绝不能掉进那种陷阱。习近平讲话阐明,中国终将要实现国家统一,但是会以最符合全中国利益的方式。
“习马二会”印证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文同种、共有历史记忆。马英九一行的行程安排突显两岸历史、文化与认同连结,有利两岸民众情感凝聚,增进新一代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及历史的认识,也有利于新一代台湾青年更理性务实看待大陆崛起。
马英九第二次来大陆,祭黄帝、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古迹,这些都反映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习马二会”巩固了“九二共识”的基础。自1992年以来,两岸持续交流的凖绳是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九二共识”如同一个套在“台独”身上的紧箍咒,让台湾当局不能肆意妄为,必须面对。
两岸关系发展又处在一个重要节点,面对的现实是,民进党将继续执政,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另一是台美加紧勾连,美国继续插手台海,玩弄“台湾牌”。一方面,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浩浩荡荡,谁也阻挡不了;另一方面,“台独”与外力继续构成威胁,两岸关系前景仍然存在变数。
台海稳定是台湾绝大多数人的关心、利益所在。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希望两岸以对话替代对抗,多数民意肯定马英九访陆及“习马二会”举行,认为有缓和敌意及追求和平的政治作用。
“习马二会”在台湾新当局上台前举行,开启两岸和平的一扇门。从“习马二会”及习近平讲话,外界可观察到,大陆不希望发生战争,希望两岸的问题和平解决,已尽力留下弹性空间、回旋空间。
台湾如何接招、下一步选择是什么?又一个“520”即将到来,大陆正密切关注台湾新当局有何新的表态。马英九4月15日在脸书发文表示,习近平已递出橄榄枝,期待赖清德能以民为念,务实回应。
如果台湾新当局坚持走“蔡英文路线”,有所谓“蔡规赖随”,继续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将错失共创两岸和平的机会之窗,两岸将继续处于“冷对抗”、甚至“热对抗”的状态。过去8年台海情势紧张,起伏不定,此一状态未来可能再延续4年。各方对此应有充分估计和准备。
美国因素方面,台湾问题是美国为战略性打压中国而制造的一个筹码,中国一直坚持理性、冷静处理。多年来美国虽然公开宣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美国“以台制华”的长期战略本质未变,打“台湾牌”时有挑衅动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不确定、不稳定”,是中美关系中最大、最危险的问题。
近年,中美都在尝试找寻新的正确的相处之道,努力的方向是不冲突、不对抗,不打起来;相互尊重,和平共存,尽量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中方希望双方做好底线思维,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让中美关系整体上稳定下来。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问题,只要中美关系稳住了,台湾问题就会是可控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从实力、决心、民心向背、历史大势上看,无论局势如何演变,两岸统一的主动权、主导权在大陆这边,大陆有战略定力和信心。
郭至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球稳定与和平的最重要力量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及了“四个坚定”,其中的第三点是“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说,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我注意到,这是习总书记首次在涉台讲话中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而提及“共同体”一词,则不难想到习总书记早在11年前就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联想来看,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包含在他所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当中,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他在讲话中如此提及,这不仅是在向台湾民众,也是在向世界各国传递中华民族坚守和平发展方向与道路的明确信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当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经溯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而从概念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
对比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中有相通的部分,都强调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核心内涵,而如若按照家、国、民族、人类这样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来排列的话,则可以解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里发挥先锋作用和追求和平的示范作用
近些年来,无论是岛内分裂势力、外部干涉势力还是各方一些悲观声音都认为,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渐行渐远,甚至还划出了所谓“武力解决”的时间点。这是因为,由于民进党在岛内执政多年,两岸和平发展确实受到一些干扰,但大陆方面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念,坚信两岸关系的时、势、义在我们一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在我们手上。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条件,无论哪一党在岛内执政,我们都会大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所以,只要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历次涉台讲话,就不难发现,和平统一的答案始终贯穿其中,从未改变。这次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及“和平”元素,包括:两岸同胞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两岸同胞都盼望家园和平安宁、家人和谐相处,为此就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台湾同胞一起共创美好未来等,这些字里行间都证明,大陆一方始终都在尽最大诚意为两岸的和平统一作出不断努力。
以美国为主导的二战后的国际安全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需重新考虑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当前世界“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频发,很多地方深陷热战。202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在演讲中说,“西方独霸世界事务的历史时代即将结束。”“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前沿:未来十年可能是‘二战’结束后最危险、最不可预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十年。”诚然,虽然二战已结束七十余年,但看看当今的国际地缘政治则会发现,美国的理论与措施已力不从心,二战后的国际安全理论完全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在安全上互不信任、互为威胁,处在一种复杂的安全困境里无法挣脱,台海局势、东北亚地区安全对抗、俄乌战争、中东局势等等,无一不提醒我们思考在当今世界兵凶战危的境况下,我们有没有“解套”的方案?
答案其实已经存在,就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用热战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更不能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的框架。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中说的那样,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只有将国际安全的高度上升到全人类,才能真正破解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安全困境。
在2023年末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这更加表明,中国人、中华民族会在追求国家和平、世界和平的道路上将此概念贯穿其中,深入基因。这也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应对当前纷乱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重构世界和平的最重要、最具智慧、格局最高的方案,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定是全球稳定与和平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力量。
林艳: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意义深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马英九一行,这是时隔九年二人再度会面,也是时隔六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会见台湾客人。我认为,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形势背景下,习马会的举行无疑是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新加坡习马会到今次在京举行的习马会,我都有幸在现场见证并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中习总书记在今次习马会上面带笑容语重心长的讲话场景令我记忆深刻,现场感觉就像是一次面向台湾同胞的倾心谈话,一次站在中华民族高度下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这几天反复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也令我收获非常大,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的完整论述,向台湾同胞释放了十分清晰明确的信号,也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下面,我想结合我在现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重点谈谈此次习马会的三大重要意义:
第一,习马二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是习近平总书记今次讲话的主题词和关键词,“四个坚定”的实质,是要从民族高度处理政治问题,从民族高度增强发展合力,从民族高度强化文化认同,从民族高度共创青年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如此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清晰指出了两岸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目标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视角下的两岸观,超越了过去两岸关系“国”“府”之论的范式,以新的高度带来了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我理解看来,大陆对台论述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段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实际是基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实践,所构建的以“府”为核心的论述;其后,1992年两岸达成关于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这实际是基于当时推动两岸关系复常、发展的实践,所构建的以“国”为核心的论述。而今天,大陆已经踏上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两岸的实力对比和民众思潮也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呼唤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华民族的高度进一步推动大陆对台论述守正创新、迭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