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17期内容介绍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第二次“习马会”,刊发了《习近平“习马会”讲话是对台政策重要宣示》《习近平“习马会”讲话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三篇文章。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在《习近平“习马会”讲话是对台政策重要宣示》一文中表示,习近平重要讲话承续201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重要讲话、二十大报告涉台部分的基本精神、基本脉络,是十八大以来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带有标志性的对台政策讲话,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又一次系统而生动的论述。讲话通篇以“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主旋律,以“四个坚定”为核心论述,格局宏大、胸怀宽广、气势恢宏,同时立意深刻、言近旨远、语重心长。讲话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实际上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和中华民族复兴高度论述大陆对台政策,提供了在中华民族这个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框架看待两岸关系发展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着墨很多、很重,是这个讲话的重要基调和底色之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在《习近平“习马会”讲话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会晤马英九一行的重要讲话,全面论述了中华民族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之间的关系。这是习总书记历来涉台讲话中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地论述两岸关系与中华民族之间关系、台湾问题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的篇章。四个“坚定”及其中关键词与高频词,如“中华民族”、“两岸一家”与“共同”、“两岸青年”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与两岸同胞福祉和推进国家统一的科学指引,对于当今与未来两岸之间交流的开展与两岸关系克难前行将产生巨大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一文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柯娟娟表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的“四个坚定”,再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是5000年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情怀可以为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提供有力支撑。海峡两岸要以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维,求同存异,共同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本期“台湾”专题刊发了《从2024选举看台湾青年世代群体画像》《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及对岛内政治生态影响》三篇文章。
在《从2024选举看台湾青年世代群体画像》一文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裕峯表示,2024年台湾选举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台湾民众党成为讨论焦点。本文梳理出柯文哲与民众党的主要支持者群体是青年世代,并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媒介接触、兵役经历、教育改革、人口结构、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到文化记忆共八个维度进行梳理。研究揭示,台湾青年世代成长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受多重因素塑造,形成复杂多变的群体特性。政治上,他们立场的不稳定可能加剧分裂,对社会凝聚力构成挑战;在两岸关系层面,受媒体舆论影响,他们展现出矛盾的心理状态;心理上,虽享有医疗等福利, 但面临人口老龄化、医保赤字等问题,感到迷茫和焦虑。他们的行为逻辑反映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探寻出路的想法。描绘台湾青年世代的群体画像,可为理解台湾社会的当下与未来提供参考。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晓笛在《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一文中表示,2024年的台湾选举反映了民意基础的世代交替、两大党的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以及票仓空间移动三个政治变迁现象。具体而言,世代交替将民主世代推向政治前台,而这将推动台湾政治文化转变以及政党体系的局部变化。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促使民进党“中央化”和国民党“地方化”,进而导致科层体系内部的纵向对立。票仓空间移动意味着两大党的票仓地理分布,由传统的“南北”划分转变为“东西”布局。三种政治变迁不仅深刻影响岛内政治生态,还会增加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为应对上述变化,大陆应该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深化台青工作,创新政党交流机制以及加强两岸基层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温天鹏在《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及对岛内政治生态影响》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台湾政党政治生态呈现政党支持度游移、传统政治势力分化重组、蓝绿之外第三势力崛起的新趋势,台湾政治板块中出现了“碎片化”现象。2024年台湾选举结果显示,当前台湾社会民意相比以往已出现显着变化,由此引发台湾政治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的迹象,深刻冲击到传统蓝绿二元政治结构。该文从政党主体、政治动员、价值诉求等三个维度剖析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现象,从而探寻由此引发对台湾政治结构及政党政治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台湾政治生态发展的趋势。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民进党无法回避两岸统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伪命题带来的真问题:论“法理台独”现实危害》《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路径方式变化与前景》三篇文章。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夏佳慧、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蔡礼辉联合发表了《民进党无法回避两岸统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文。该文表示,2024年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其未来政策引人关注。民进党在制定两岸政策或提出政策诉求时需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真实情况,包括:地理上台湾与大陆最近、历史上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政治上国际社会不承认台湾是国家、法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的主权、经济上两岸统一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上大陆民意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文化上中华民族向来有反对分裂国家的传统、逻辑上和平与分裂相矛盾、政策上“一国两制” 最具弹性、趋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国家完全统一。该文运用人文地理的视角,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也是民进党当局制定政策时无法忽略的真实情况。认清现实、回到国家统一方向才是唯一正确选择。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段磊、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熊鸿亮联合发表了《伪命题带来的真问题:论“法理台独”现实危害》一文。该文指出,“台独”分裂势力认为,在台湾地区“法律”,尤其是“宪法”层面正式宣告“独立”, 对于“台湾”成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具有尤为关键的构成性意义。大陆学界也多从这一角度认识“法理台独”的现实危害。然而,从学理推导之,台湾当局始终是仰赖更高权威存在的叛乱政权或地方当局,台湾并不具备“国家资格”,台湾也不可能通过非法、无效的“单方独立宣言”取得“国家资格”,因而“法理台独”在目标意义上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伪命题”。鉴于狭义的“法理台独”仍会提供国家分裂的前提性要件、使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广义的“法理台独”还会持续误导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对国际社会输出错误“台湾现状”认知,“台独”分裂势力为实现“法理台独”目标而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构成我们在反“台独”斗争中需密切关注的“真问题”。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梦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非联合发表了《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路径方式变化与前景》一文。该文表示,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因合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两岸企业合作创新是企业合作发展的根本出路,转型、升级、转移等方式已成为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主要选择。由于两岸企业合作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应对措施,基于合作动力机制,两岸企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并产生影响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
本期“港澳”栏目刊发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构建与协调——以欧盟和美国经验为镜鉴》一文。该文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谈萧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探索我国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独特优势,但目前尚存在遵循制度不同、标准差异较大、制度衔接较差等法律难题。探寻外国经验发现,欧盟涉及多关境、多司法区, 美国则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共享规则,对于大湾区具有镜鉴价值。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共享的立法理念上,欧盟强调个人数据严格保护基础上的跨境流动或共享,美国则强调共享基础上的个人数据权利保护;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共享的监管模式上,欧盟是主动型监管,美国是限制型监管。二者的共性规则有:金融数据流动共享“知情-同意”规则;明确的金融数据流动共享者法律义务与责任;高效协调的金融数据流动共享监管机制。欧盟和美国的经验能给大湾区带来防范个人金融数据流动共享法律风险、构建金融数据流动共享法律规则、协调金融数据流动共享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启示。大湾区需要强化金融数据管理制度的对接、提升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保护水平、构建金融数据流动联合监管机制。
本期“南海”栏目刊发了《中国与东南亚南海声索国双边渔业合作路径与挑战》《赖清德执政后台湾可能的南海政策走向与风险》两篇文章。
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泽民发表了《中国与东南亚南海声索国双边渔业合作路径与挑战》一文。该文通过梳理我国与东南亚声索国的双边渔业合作实践,总结不同渔业合作路径安排,探讨不同合作安排对继续深化渔业合作的影响,同时分析东南亚声索国有关渔业合作的立场,认为东南亚声索国主张的“渔业合作”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影响了渔业合作的深化,最后提出进一步推进双边渔业合作的思考。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联合国系统内各机构适用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实践研究》《俄乌冲突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1988年以来缅甸外交政策:调整与本质》三篇文章。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研究生郑和英联合发表了《联合国系统内各机构适用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实践研究》一文。该文表示,自联大第2758号决议通过之日起,联合国系统内各机关及其附属机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就一直在实践中遵循和践行该决议,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没有单独法律地位。联合国系统内的相关实践同时还产生了“溢出”效应,影响到其他国际组织有关台湾问题的相关实践。我国有必要重视利用联合国的既有实践,重视对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适用和宣传,这样不仅能正视听,还有利于在联合国系统内有效应对和化解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专业技术一级警司、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司法行政学院)司法行政系讲师袁博在《俄乌冲突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一文中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升级。然而,俄乌冲突对全球治理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使理想的全球治理与现实中落后的治理体制机制的反差愈加强烈。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中国构建包容性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合作机制受限,维护全球安全治理法治体系的立法供给不足,支持联合国多边系统改革的敏感领域扩大。在未来,中国应将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作为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关键点,以法治化的方式在全球经济、安全治理以及联合国多边系统改革中发挥制度性引领作用,以化解俄乌冲突的不利影响,使全球治理朝着理想的治理模式迈进。
在《1988年以来缅甸外交政策:调整与本质》一文中,作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杨芳芳表示,自1988年以来,缅甸的对外政策从“亲密友华”转变为“大国平衡”外交。本文旨在揭示缅甸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动因、内在逻辑和演变机理。首先,无论是新军人政府还是议会政府,融入国际社会并获取投资援助一直是缅甸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因和出发点。其次,保持外交上的灵活性并尽量与各大国保持友好关系是缅甸对外交往的内在逻辑和传统政策。第三,缅甸外交政策的演变机理是国内政治变迁引发国际环境变化,二者相互作用从而引发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虽然缅甸的国内政权性质对其外交政策有一定影响,但二者并非直接相关。缅甸在面对西方压力时倾向于亲近中国,压力减小时回归中立,这种摇摆体现了缅甸对外关系自主性和根据形势自主调整外交政策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在《中国宏观经济短期走势与中长期前景》一文中表示,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走势在新冠疫情后复苏,但自发复苏的速度较为缓慢,以至于面临总需求不足与负向产出缺口。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继续保持宽松态势并适当扩大宽松力度,且各部门各地区之间能够有效加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中国经济增速就有望实现5.0%的目标。中长期前景方面,中国经济面临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压力,必须实施更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还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且通过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提振新质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台湾法研究所副所长黄继朝和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符海诗联合发表了《美国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脱中融美”分析》一文。该文表示,中美经济竞争新形势下,鉴于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力图通过操弄“台湾芯片牌”加强对台湾半导体经济的影响控制,加速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脱中融美”,以提升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竞争优势。综合来看,美国操弄“台湾芯片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迫压台积电为代表的先进芯片制造产能向美国转移,增强自身供应链韧性与供应链安全;其次,以“共享”“合作”为名,将台湾半导体产业纳入美国构建的“半导体供应链联盟”,打造美台半导体“战略伙伴关系”;最后,施压台湾芯片企业对中国大陆进行技术封锁,以服务于美国在技术领域对中国的“联盟围堵”策略。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曾昱的《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一文。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等途径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中评社记者林艶撰写的《马英九题赠中评:沟通两岸 促进和平》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20篇文章,涵盖台湾、两岸、港澳、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第二次“习马会”,刊发了《习近平“习马会”讲话是对台政策重要宣示》《习近平“习马会”讲话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三篇文章。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在《习近平“习马会”讲话是对台政策重要宣示》一文中表示,习近平重要讲话承续201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重要讲话、二十大报告涉台部分的基本精神、基本脉络,是十八大以来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带有标志性的对台政策讲话,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又一次系统而生动的论述。讲话通篇以“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主旋律,以“四个坚定”为核心论述,格局宏大、胸怀宽广、气势恢宏,同时立意深刻、言近旨远、语重心长。讲话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实际上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和中华民族复兴高度论述大陆对台政策,提供了在中华民族这个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框架看待两岸关系发展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着墨很多、很重,是这个讲话的重要基调和底色之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严安林在《习近平“习马会”讲话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会晤马英九一行的重要讲话,全面论述了中华民族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之间的关系。这是习总书记历来涉台讲话中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地论述两岸关系与中华民族之间关系、台湾问题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的篇章。四个“坚定”及其中关键词与高频词,如“中华民族”、“两岸一家”与“共同”、“两岸青年”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与两岸同胞福祉和推进国家统一的科学指引,对于当今与未来两岸之间交流的开展与两岸关系克难前行将产生巨大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一文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柯娟娟表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的“四个坚定”,再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是5000年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情怀可以为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提供有力支撑。海峡两岸要以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维,求同存异,共同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本期“台湾”专题刊发了《从2024选举看台湾青年世代群体画像》《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及对岛内政治生态影响》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