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黄冰芬谈区域协调与融入国家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记者 卢哲)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对香港与区域协调发展及融入国家大局等议题的理解与思考。

  在总结过去一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工作收获时,黄冰芬表示,通过学习、考察及调研,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国家的自信——“这种自信对香港也是有启发的”。而自己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加的同时,也对香港社会尤其是香港青年融入国家有了新的思考;通过角色的转换,对“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也有了新的理解。

  黄冰芬以香港环保及转废为能议题为例,剖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并提出长远发展的探讨及思考。

  同时,作为拥有丰富地区工作经验的亲历者,黄冰芬还忆述了香港国安法设立前后的社会变化,指出坊间对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支持和期盼。并强调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安全安定的环境对香港来说是很重要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请问您今年两会的关注议题主要有哪些?计划提交哪些建议?

  黄冰芬:作为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和民建联的成员,我们今年收到了不少的意见、建议。我们也分别去了不少的地方调研,瞭解内地现在的发展状况、寻找能够和香港合作的机会。整体上我们会提出了大约30条建议。我自己个人的关注议题一方面集中在文化旅游、通关便利,包括优化外国人来香港、来华生活旅游等等。另一方面是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过去一年,香港恢复全面通关之后,北上和南下的人次增多,两地群众来往更加密切,因应需求量急增,建议延长受欢迎口岸的通关服务时间,且在24小时通关布局上建议在香港对接深圳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同时研究电子回乡证,提升通关便利性。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借势加大文化旅游上,比如内地文物运港上可以给予一些特殊安排,让内地珍贵文物能在港增加展出时间,减少展出限制。同时,配合夏宝龙主任来港带来中央放宽来港的自由行城巿,香港也需整合和及提升旅游配套,希望中央能善用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争取更多国际赛事,体育盛事或文化表演,吸引海内外游客。

  此外,我们也希望香港也透过旅游业,加强和大湾区合作,包括游客能尝试来香港一程多站; 香港和深圳可以共同开发沙头角,打造一个港深国际旅游消费的新地标。未来的发展,都会多以湾区思维,这也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要的转变。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记者:作为港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里最年轻的一员,我们也瞭解到您在去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考察、调研了多个地方。想请您谈谈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对今后的履职及建设香港带来什么启发?

  黄冰芬:过去一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在不断学习。无论我们去哪一个地方考察调研,或者参加培训、参加香港的一些各类的活动分享讲座等等,我在每个过程中都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个过程让我真的收获很多。我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成就,也感受到国家发展的不容易,更为了一些我们觉得很好的成就而感动、骄傲。

  具体来说,去年我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去了两个地方考察调研。一个是粤西,一个是甘肃。

  二十大报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粤西产业特色和优势鲜明,有丰富的渔农产品,也有许多大型高新项目正在发展,比如双碳实验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碳制钢厂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机遇,瞭解各自城巿的优势,有助湾区的布局中优化产业的分工。此外,香港的平台也可助粤西丰富的渔农产品的产销,推广和打出品牌,促进粤西发展。

  在甘肃,我们广袤的平原放置了很多光伏板,发电规模全国排前五名。那里旳风、光资源丰富,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发达,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输送走廊。这些技术和规模,让我们大开眼界。

  过去三年的疫情,香港人大多数时候足不出户,关口也过不去,减少了和内地来往,社会基建也延缓了。但内地这三年是完全没有停下脚步,很积极很努力在做减排低碳,绿色发展转型,包括现在一些企业怎么去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的转化,新能源方面例如光伏电,氢能的发展,过去三年都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也获得很大的成果,甚至可以说三年内完成了五到八年的成果,内地比预期更早达到碳达峰。这些努力和成就很让我们惊讶。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在甘肃的考察,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年艰巨的扶贫工作,他们不仅制造了沙漠变绿州的奇迹,更是把在戈壁山中的十多条村的村民全迁到那绿州上,植树、建校、养殖、修水库、开耕地,翻天覆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写了他们的命运。我们在香港生活很幸福,觉得这些事情理所当然,但是在一个地方从无到有,要把这些人从一个地方搬迁到新的地方生活,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说真的震撼到我。

  后来,趁圣诞节日几天假期,我自己又去了一趟,去瞭解在独特的沙漠异域风土和新能源以外的甘肃,特意去了甘南藏族自治区,体验这个藏区的文旅、乡村振兴和宗教文化等,让我更觉得中国的文化包容性的强大,也瞭解到地区治理和文旅业对这个地区的帮助有多大,去了许多寺庙瞭解藏教文化,收获很多。

  所有这些新的经历和知识,让我觉得跟国家是越加的靠近,真的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有多一些的瞭解。在这些认识以后,这份感动让我对国家更增添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所以我相信,带着这种心情、这种经验,对于我们向年轻人的分享是有帮助的。我也越发相信,两地的交流团一定要多搞,而且必须要深入地带香港朋友体验,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这些视察和调研,也启发了我们结合自身的领域,思考如何建设香港,以及助香港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发展蓝图中,有哪些机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我们在国家的议事平台上有着双重的作用,有责任多瞭解两地,才能更好地发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就今年,受到粤西和甘肃之旅的启发,我们更多关注在香港的新能源发展,我也在做桥梁希望促成氢能方面的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等项目。另外,今年也计划筹划一辑节目,仿无穷之路的拍摄,我们想拍有关中国和香港的双碳之旅,中英两个版本,分别向香港及海外观众播放,将来也可用来和学生分享。还有一方面,我也希望做一个桥梁,向朋友推荐,也计划组织交流团到甘肃去,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国家发展的成就,也促进当地的文旅业。

  在内地调研考察过很多地方以后,我另一个感触是感受到中国的自信。

  考察过程中,看到国家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说到“强国”——我觉得真正的“强”是应属内在的文化,精神上的力量。“强”是外在可以做很多的工业,赚很多钱,但最宝贵的是对自己的认可,认识和自信。保护环境和文物,是一种文明的觉醒和延续,让我们更好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培养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一个人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的瞭解和爱惜,会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自信就会让你有一种宽广的心,海纳百川。正如国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源于自信。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体验在对自然环境、对传统文物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这份尊重和传承递给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觉醒自己民族的根源,这是民族复兴的根本。

  文化自信对香港也是有启发的。我看到内地很多文旅方面的创意,大家都在发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趣事,这就是发掘自己的文化自信。而香港在文化自信方面我认为是有点不足,文化不只是硬件,而更多的应该是软件、在于人。香港曾经拥有有许多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出色作品,在影视、国学、演艺等有杰出的成就,但现在好像不够自信了。我觉得应要借鉴内地的经验,不要躺平,气馁,深挖自身的文化底蕴、开发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好好地讲好我们香港的故事,共同来支持和推广本地文创、保育和非遗的传承,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这将更有助香港成为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国际大都会。

  中评社记者:您提到关注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和大湾区内合作。我们也瞭解到早前您还就环保议题赴珠海考察调研。想请您谈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您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有利于香港长远发展?

  黄冰芬:是的,去年夏天我们去了珠海考察。为什么去珠海?因为我们在香港开会的时候,香港的堆填区快要饱和,明年启用的石鼓州焚化炉也只能处理三月之一的都巿固体废物,对于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焚化炉规划仍未有太大的进展,讨论到处理香港的固体废物有没有其他新出路?需要帮香港找一个出路。于是我们就希望能探讨一下,看看在大湾区内能否有合作共赢的方案。经过一些调查研究、搜寻资料后,发现在靠近香港的珠海,就有这样一个便利性。而且正好香港新建的焚化炉也是源自珠海工厂,于是我们就邀请相关部门帮助对接跟这个议题有关的部门和企业,促成了我们去珠海做这方面的考察调研。

  那次,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立法会议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到珠海考察了当地都巿固体废物的处理系统、焚化炉预制组件工厂及生态环保产业园内的焚化炉设施。考察团目的主要为瞭解石鼓州焚化炉的技术程度及探讨焚化炉兴建期间的处理废物的方案。 

  事实上,香港的环保做了很多年,最初“三色回收箱”回收其实不算是很成功,后来展开“绿在区区”工作,经过10年的努力,才慢慢有一点成效。我们从中总结的经验是什么?就是说如果要求巿民自觉参与和配合将垃圾分类,这个自愿性质成效不明显。为何“绿在区区”的成效好一些?我认为是政府主动承担了一部分责任,不是单纯邀请巿民自愿作垃圾分类,而是主动到每一个区,既做宣传,也派人定期回收。这个过程中是比较有效果的。但是,大家都明白,回收不是百分百处理,剩下的仍是堆田区的负担。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我们视察香园围口岸,在罗湖区的一河之隔,我们想嗅到来自香港打鼓岭山堆田区传来的臭味,对深圳口岸的居民确实造成困扰。因此,停止扩建堆田区,甚至考虑把堆田区的填埋物挖出来焚烧处理,都是应该要做的,那么目前,我们岂能靠一个政策就能停止得了扩建堆田区呢?

  总体来说,我理解区域性协调发展应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香港的发展应该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以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例如我们建议在大湾区共同建立循环回收,绿色生态产业,探讨如何把环保、回收、固体废料等行业结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链,新的产业链既解决香港问题,也能创出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牵涉内地法规,需要中央持。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建设大湾区中,我们需要以一个湾区的思维去考虑,不局限在香港本身。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思考在大湾区城市建设中应减少重覆的基建,减少恶性的竞争,需要实现各尽所长,各获其益。大湾区城市间的各方各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香港长远的发展也在其中,前题是香港人需要增加对大湾区各城市有更多的瞭解,为此,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在去年制作了《出发大湾区》系列,并在各媒体平台上播放,希望更多人认识大湾区内各个城巿,愿意走入大湾区。

  中评社记者:特区政府于今年2月28日完成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公众谘询,作为拥有丰富地区工作经验的代表,您是怎么看待此次立法的重要性?您认为应该如何与青年沟通、解说?

  黄冰芬:我从2006年开始地区工作,可以说有比较丰富的地区工作和选举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二十三条立法可以说是必须要做,而且要尽快做的事。

  我从2006年参与地区工作,一直到2019年,见证了十多年来香港许多场社会事件:当时的“反高铁”、“反国教”、“反港珠澳大桥”,以至于后来的旺角暴乱、非法“占中”,眼见着“港独”的声音越来越嚣张,直到2019年,这些恶毒的负能量实体化,在修例风波中发生“黑暴”、侵害生命安全的事件。我亲历了整个过程,深深感受到香港的动乱造成的人身,财产,社会的伤害有多严重。因此,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不但给了我们“定心丸”,更是稳定社会的定海神针。那时候我们上街收集支持国安法落地的签名,很多街坊都主动踊跃上前签署。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心求稳,大家都醒觉不能再让香港乱下去。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目前的23条立法不仅吸收了普通法国家的国安条例的经验,又能与香港国安法有效衔接,与香港其他法律融会贯通,与国家安全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维护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确保香港长治久安、“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这是一件很好、很重要的事情。香港社会稳定,特区政府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发展香港经济民生建设,与此同时,香港人、香港投资者才能得到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障。我们常讲香港有独特地位和优势,只有在完成23条立法后,增强了香港社会的稳定性和法治的确定性,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相信香港青年人是理性的,同时希望看到国家、香港的繁荣发展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也常说,要在地区或者与青年朋友去聊这个议题,我们大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他们,为什么我认为这件事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我们谈何安居乐业;没有安全的保障,我们又谈何城市的发展、香港的繁荣稳定?同时,我们要让他们瞭解现时国家经济和民生发展欣欣向荣,是因为中国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社会稳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人民安居乐业,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份也会获益。

  另一方面,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国家安全对香港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让内地与我们有一个安心的合作关系。因此,在过程中,香港必须要完善自己,做好安全保障。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记者 卢哲)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民建联执委黄冰芬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对香港与区域协调发展及融入国家大局等议题的理解与思考。

  在总结过去一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工作收获时,黄冰芬表示,通过学习、考察及调研,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国家的自信——“这种自信对香港也是有启发的”。而自己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加的同时,也对香港社会尤其是香港青年融入国家有了新的思考;通过角色的转换,对“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也有了新的理解。

  黄冰芬以香港环保及转废为能议题为例,剖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并提出长远发展的探讨及思考。

  同时,作为拥有丰富地区工作经验的亲历者,黄冰芬还忆述了香港国安法设立前后的社会变化,指出坊间对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支持和期盼。并强调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安全安定的环境对香港来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