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从中欧关系升温看立陶宛对华态度转变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作者王鹏)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日前,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是自2019年以来中欧领导人首次举行面对面会晤,体现了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相似的战略诉求,双方的共识远大于分歧。
随着中国与欧盟关系的逐渐升温,作为欧洲小国的立陶宛彻底坐不住了。近日,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吉斯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中国已经取消限制立陶宛对华出口的贸易措施,两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尽管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仅重申强调“中方一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行事,也将根据相关的规则处理问题”,但也传递出明确信号,“中方再次敦促立方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即在没有承认错误之前,想要和中方开展互利合作,无疑是不现实的。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国家,立陶宛究竟有多大“能耐”?竟不顾中方多次警告,公然在两岸问题上“玩火”,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立陶宛在欧洲版图上的政治地位究竟如何,其外交“急先锋”的行为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程度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一下近年来立陶宛频频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敌对行动。例如,与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处”,并使用“台湾”而不是“中国台北”的名称;支持美国的所谓的“清洁网络”计划,拒绝使用中国的5G设备;退出中国的“17+1合作”机制,指责中国没有兑现承诺;与美国签署了一份“防务合作路线图”,加强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等。很明显,这些“激进”行为无疑是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的严重挑衅,也是对中立关系的严重破坏。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政府于2021年11月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要求立陶宛驻华大使离境,暂停双边往来和实施经济制裁。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严重依赖,立陶宛经济很快陷入了困境。贸易额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盈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在国际舞台上,立陶宛的行为也导致了其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中国有重要经济关系的其他欧洲国家中,立陶宛的形象受损,影响了其在欧洲的地位和外交影响力。
近期立陶宛对华态度和外交政策的改变,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立陶宛正面临严重地经济滞胀问题,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下去的话,立陶宛可能会面临经济停滞。二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立陶宛认为选择与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脱钩",无疑是费力不讨好的。三是受到近期中美和中欧关系回暖的影响,如果不顺势而为,可能面临被盟友边缘化的风险。此外,涉台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一个国家以及势力都不能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解铃还须系铃人,中立贸易关系恢复正常化的唯一道路,是尽快回到“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
“听其言,观其行”,未来一段时期,希望立陶宛以实际行动与中国重建友好和信任,实现两国互利和共赢:一是退出美国的所谓的“清洁网络”计划,恢复对中国的5G设备的使用和采购,停止一切排斥和歧视中国的行为,停止一切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竞争力的行为。二是取消与美国签署的“防务合作路线图”的协议,恢复对中国的安全互信和对话,停止一切威胁和挑衅中国的行为,停止一切破坏中国的安全和稳定的行为。三是立即重返中国的“17+1合作”机制,恢复对中国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停止一切指责和抹黑中国的行为,停止一切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行为。通过上述行为,立陶宛才有望与中国携手合作,在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共同维护和平和稳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立陶宛对华态度的改变再次证明,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小国尤其需要慎重其行。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双方要树立正确认知,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关系,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国际环境,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小国在与大国互动时应更加注重平衡和谨慎,避免因一时的政治冲动或外部压力导致的错误决策。
(作者王鹏系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本文系暨南大学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项项目和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作者王鹏)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日前,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是自2019年以来中欧领导人首次举行面对面会晤,体现了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相似的战略诉求,双方的共识远大于分歧。
随着中国与欧盟关系的逐渐升温,作为欧洲小国的立陶宛彻底坐不住了。近日,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吉斯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中国已经取消限制立陶宛对华出口的贸易措施,两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尽管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仅重申强调“中方一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行事,也将根据相关的规则处理问题”,但也传递出明确信号,“中方再次敦促立方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即在没有承认错误之前,想要和中方开展互利合作,无疑是不现实的。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国家,立陶宛究竟有多大“能耐”?竟不顾中方多次警告,公然在两岸问题上“玩火”,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立陶宛在欧洲版图上的政治地位究竟如何,其外交“急先锋”的行为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程度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一下近年来立陶宛频频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敌对行动。例如,与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处”,并使用“台湾”而不是“中国台北”的名称;支持美国的所谓的“清洁网络”计划,拒绝使用中国的5G设备;退出中国的“17+1合作”机制,指责中国没有兑现承诺;与美国签署了一份“防务合作路线图”,加强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等。很明显,这些“激进”行为无疑是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的严重挑衅,也是对中立关系的严重破坏。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政府于2021年11月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要求立陶宛驻华大使离境,暂停双边往来和实施经济制裁。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严重依赖,立陶宛经济很快陷入了困境。贸易额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盈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在国际舞台上,立陶宛的行为也导致了其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中国有重要经济关系的其他欧洲国家中,立陶宛的形象受损,影响了其在欧洲的地位和外交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