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智库论坛:束沐论四组辩证关系与两岸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记者郁光南)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研究部主任束沐日前在主题为“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趋势评估”的论坛上表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归根到底要发挥大陆的主导权,调动起两岸人民的主动性,因而有必要把握好四组辩证关系出发,看清形势、厘清对策,科学精准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

  就台湾政治格局而言需把握“一元”、“二元”和“三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蓝绿、统独的二元格局是过去30年来台湾选举政治的重要结构性特征,但从2024选举结果中,可以看到政党结构“从二元到三元”、意识形态“从二元到一元”的深层次变化。在政党结构上,民众党未来会继续巩固和扩展岛内“反蓝厌绿”中间民意板块,固化三元格局。但从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角度看,蓝绿白均建立起了“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的深层次、潜意识认知,反“独”只是反对“法理台独”,和平也只是寻求两岸“和平分治”。蓝绿白三元结构之上,不仅形成了“拒统保台”的一元化共识,争执只是在于具体方式或手段,还形成了“亲美优先”的一元化共识,深受美国的影响和控制。

  就两岸博弈形势而言,需把握“冷民粹”与“热对抗”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经过近年来社会意识与舆论环境的演变,台湾选举政治已经从“热民粹”转向“冷民粹”,主要特点为:一是政治观点冲突不易演变为现实社会群体性冲突,民粹政治只在舆论意识层面活跃;二是民粹政治在非选举周期内只对约30%民众保持影响,以维持温度,选前民粹短暂升温、选后骤降;三是民粹政治主张的影响程度已经与社会阶层或学历无关,反而出现了以“理性”为包装的民粹力量。不过,“冷民粹”仍可以催生和加剧“热对抗”,以此次金门撞船事故为例,即便是在选后岛内民粹退潮、降温期,大陆汹涌的网络民意仍可以令岛内民粹升温、重燃,进而造成“热对抗”的结果。

与会者合影,从左至右: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中美交流基金会政策顾问李剑诸,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杨明勋。(中评社图片)

  就大陆对台策略而言,需把握“硬”和“软”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所谓“硬”和“软”的关系,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也是“斗争意志”和“斗争艺术”之间的关系。所谓“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被长期视为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台湾社会能否切实感受到“硬”和“软”的区别,是否做出有利于大陆对台政策的反馈,恐怕还需要更加客观的评估。尤其在民进党已经连续执政8年、迈入12年,但支持民进党民意比例降至四成的背景下,大陆应该深入总结近年来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团结争取台湾人民的整体成效,进一步提升对台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他表示,面对“朝小野大”新政局,大陆对台“两手”精准度应进一步提升,达到“赏罚分明、收放自如”的效果。

  就两岸民间交流而言,需把握“情感”和“情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近年来,随着大陆科技实力与流行文化吸引力的增长,“抖音世代”、“小红书世代”逐渐取代所谓“天然独”成为新一代台湾青年的新特点、新标签,再次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根本上看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的重大论断,也为接下来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主动作为的大好时机。但他指出,两岸民间交流切忌急于求成、为求“政绩”违背现实和客观规律。坚持民族大义固然是广大台湾同胞的本质要求,但在岛内“去中国化”荼毒20余年、政治分歧持续干扰两岸交流合作、疫后两岸交流仍面临各类阻力的特殊环境之下,要辩证理解和理顺“引导台湾青年对大陆产生正面情感”与“培育台湾青年的中华民族情怀”之间的关系。

  他表示,在这个问题上,近期受到岛内舆论极大关注的网红锺明轩赴大陆旅游的议题,就给我们辩证把握“情感”与“情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案例与启发。首先,锺明轩的亲绿政治立场毋庸置疑,但通过其视频分享可知,此行令其对大陆经济发展与基层民众的印象大为改观,对大陆社会产生正面情感,说明“情感”是“情怀”的前提,有“情感”才会有“情怀”;其次,锺明轩此行成为一次“送上门的大陆惠台同等待遇政策成效检验”,其中正面成效包括台胞来大陆便利搭乘高铁、使用电子支付工具,问题包括电子支付覆盖率和审核效率有待提高、台胞证通用场景还不够全面等问题;再次,锺明轩此行在岛内产生的社会效应、舆论反应需深入研究,有助于大陆如何克服两岸网络民粹主义干扰,“顺其自然”、“自下而上”、“潜移默化”地加强和改进两岸青年交流工作。   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与中评智库基金会于3月8日在香港举办论坛,主题是“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趋势评估”,论坛由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主持,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美交流基金会政策顾问李剑诸,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杨明勋参加论坛并发言。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记者郁光南)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研究部主任束沐日前在主题为“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趋势评估”的论坛上表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归根到底要发挥大陆的主导权,调动起两岸人民的主动性,因而有必要把握好四组辩证关系出发,看清形势、厘清对策,科学精准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

  就台湾政治格局而言需把握“一元”、“二元”和“三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蓝绿、统独的二元格局是过去30年来台湾选举政治的重要结构性特征,但从2024选举结果中,可以看到政党结构“从二元到三元”、意识形态“从二元到一元”的深层次变化。在政党结构上,民众党未来会继续巩固和扩展岛内“反蓝厌绿”中间民意板块,固化三元格局。但从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角度看,蓝绿白均建立起了“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的深层次、潜意识认知,反“独”只是反对“法理台独”,和平也只是寻求两岸“和平分治”。蓝绿白三元结构之上,不仅形成了“拒统保台”的一元化共识,争执只是在于具体方式或手段,还形成了“亲美优先”的一元化共识,深受美国的影响和控制。

  就两岸博弈形势而言,需把握“冷民粹”与“热对抗”之间的辩证关系。

  束沐认为,经过近年来社会意识与舆论环境的演变,台湾选举政治已经从“热民粹”转向“冷民粹”,主要特点为:一是政治观点冲突不易演变为现实社会群体性冲突,民粹政治只在舆论意识层面活跃;二是民粹政治在非选举周期内只对约30%民众保持影响,以维持温度,选前民粹短暂升温、选后骤降;三是民粹政治主张的影响程度已经与社会阶层或学历无关,反而出现了以“理性”为包装的民粹力量。不过,“冷民粹”仍可以催生和加剧“热对抗”,以此次金门撞船事故为例,即便是在选后岛内民粹退潮、降温期,大陆汹涌的网络民意仍可以令岛内民粹升温、重燃,进而造成“热对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