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探访:一根双汇火腿肠是怎样“炼”成的
中评社漯河10月22日电(记者卢哲)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2023“最美河南”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正在举行。20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位于漯河市的双汇集团,参观了双汇第一工业园。一箱箱火腿肠是如何快速“炼”成的?在这座集屠宰、肉制品、辅助产业生产加工以及技术研发、物流运输、冷储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可以一睹答案。
据介绍,双汇第一工业园位于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屠宰、肉制品、辅助产业生产加工以及技术研发、物流运输、冷储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总投资29.05亿元,占地1500亩。始建于1996年,共分四期建设,2010年全部建成投产。目前,年可屠宰生猪300万头,生产高、低温肉制品30万吨,PVDC肠衣膜5万吨,纸箱3亿套,调味料2.5万吨,骨素1.5万吨,大豆蛋白7.5万吨,同时配套有现代化的技术研发中心、1条铁路专用线、1500多辆物流运输车和7万吨的冷库,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利税19亿元。
采访团先从屠宰厂开始参观,看到活猪通过机械化屠宰、瘦肉精检测、清理各部位、复检、去猪蹄、修整等过程,猪肉处理完成。据介绍,车间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具体分为——
屠宰生产线:从荷兰MAREL引进,配备二氧化碳致昏机、预清洗机、运河式烫毛池、预乾燥机、脉冲式燎毛炉、抛光清洗机等自动化设备。
分割生产线:从丹麦FRONTMATEC引进,采用“移动式”分割工艺,配备自动称重贴标、自动封箱打包、自动扫描入库等自动化设备和系统。
智能化机器人:利用3D摄像扫描和光电感应技术,精确探测生猪胴体进入加工区域的位置和形态,通过机器人行动机构对胴体进行剖腹、雕肛、剪颈、劈半等智能化精准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而在第二个车间,猪肉在全机械自动化的车间里被做成火腿肠。可以看到火腿肠成形、打包、装箱都基本处于机械自动化状态。就这样,在传送带快节奏的运动中,双汇火腿肠“炼”成,并被快速运送往各地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