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两岸媒体人参访老子诞生地太清宫
中评社鹿邑10月22日电(记者卢哲)天上有颗鹿邑星,地上有个鹿邑城。鹿邑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故里而蜚声海内外。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2023“最美河南”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21日来到老子诞生地——鹿邑太清宫,寻访道教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血脉渊源。
位于鹿邑县城东的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鹿邑历史悠久,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之城。古为华夏腹地,境内的隐山、栾台遗址分属仰韶和龙山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揭开了鹿邑人文历史的初页。公元前571年,在这里诞生了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作《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历经千年,传承不衰,已成为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名著。公元前516年孔子问礼于老子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圣哲对话;公元前201年刘邦率部围攻项羽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垓下之战。唐代以来,鹿邑成为李姓寻根问祖地,宋代时,老子诞生地太清宫建筑规模犹如宫殿,因此有旅游者说,“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
据介绍,1986年太清宫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景区。太清宫前身是东汉时创建的老子庙,后在唐高祖时期定为太庙,唐玄宗时期正式改为“太清宫”。据史书记载,太清宫曾为唐皇家庙,历史上曾有八位帝王亲临鹿邑拜谒老子。
太清宫保存了众多的老子文化遗迹,分为前宫区和后宫区。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主要祭祀老子;后宫又叫洞霄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具体来说,现存太极殿、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赶山鞭、唐《道德经》注碑、唐玉真公主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宋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石棺等。
太清宫的碑刻,上至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皆有精品。历史记载的太清宫碑刻有很多,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留下来的仅十余通,而且以唐、宋时期的碑刻最为珍贵,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
唐《道德经》注碑立于唐朝天宝元年,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碑体高3.7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但因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了,但是碑首雕刻工艺精细,艺术水平很高。此碑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是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的基础上,所以它下面的地基就是宋朝鹿邑的地基。因为鹿邑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
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这块石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
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中华文化中作为道教的传承,鹿邑太清宫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也深受台湾地区宗教界人士的喜爱,同时也是他们朝圣的圣地,不定期都会组织来访。”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管委会总经理马登领对中评社记者介绍,1990年代开始,太清宫的道长也多次到台湾地区去,与包括宜兰、高雄、台中、台南、桃园等地在内的道教协会都有联动。老子文化、道教文化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在两岸血脉相承,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