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族源神话传说探析
【摘要】神话是口传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古老的象征形式,代表族群生命意义和信仰思维;是对人类共同语言的纪录,有的内容虽奇异,却为民众所确信。神话和传说靠口传,世世相传。虽无文字可供记录,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表述与传示后代,关于族源或从高山或从海,针对这类族源传说的研究,可更深入瞭解少数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在大量闽粤汉人移垦台湾地区前,少数民族〔1〕广泛居住于全岛,多数时候其称呼依居住地是否在山区或丘陵,而被称以“平埔族”或“高山族”;现今在岛内统称“原住民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北中南平原与丘陵交界处,以及山区与东部地区。
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在全岛,由十数个语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构成,截至目前,经台湾当局认定的少数民族群有16族,各族群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与部落结构,包括: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达悟族、邵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噶玛兰族、拉阿鲁哇族与卡那卡那富族等。
平埔族分布在兰阳平原、东北角、北海岸、台北盆地、西部海岸平原到台南、高雄、屏东一带。〔2〕由于地缘上滨海因素,平埔族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以舟船互有往来,不过也因为地缘关系,当汉人移垦台湾后,与汉人互动、交流,汉化程度深,其原有之风俗习惯与语言多数消失,亟需强化语言文化振兴,目前平埔族中仅邵族与噶玛兰族被认定为台湾少数民族之一亚族。〔3〕而另外被认定的14个“原住民族”,多数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也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梳理目前有关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如下:
一、“西来说”或“南来说”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泛指在17世纪祖国大陆沿海地区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湾前,早已居住在本岛及其周边岛屿的住民。清朝时,台湾少数民族被称为“番族”,日据时期泛称“高砂族”,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又将其分为“山地同胞”与“平地山胞”。为了消解族群间的歧视,台湾当局于1994年将“山胞”改为“原住民”,后再进一步称为“原住民族”。除了所援用之原文表述将以双引号表述之外,本文则以“少数民族”定义与称呼。
目前学界关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说法有两类,一是主张其发源地在大陆东南沿海,为“西来说”;一是主张从东南亚南岛语族北迁台湾,为“南来说”。考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不论是高山发源、平地发源、海岸发源还是海外发源诸说,自史前时代开始的台湾岛上“土著”文化系统与大陆确实有着极密切关连。〔4〕
“西来说”的说法甚为普遍:学者主张,从语言、考古、文献资料、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研究推断,台湾岛上少数民族的起源地是大陆东南沿海。学者甚至推测少数民族移入台湾岛内的年代,例如:赛夏族与泰雅族应是在西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时代即迁入本岛。〔5〕再者,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亦表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堂兄弟”“左镇人”就从大陆来到了台湾。〔6〕到了新石器时代,居住在祖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一支古越人又来到了台湾岛上,成为今日岛内少数民族的主要来源。〔7〕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外表普遍具有肤色淡褐、眼睛大而亮、双眼皮、身材不高等特征;上世纪90年代,时任台湾当局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陈奇禄曾就考古证据结果表示,多数人类学家都同意,他们是从大陆华南直接或迂回通过东南亚岛屿,在不同时期一波波进入台湾,惟有兰屿的雅美文化已确定和菲律宾有极密切关系,是唯一的例外。〔8〕
再根据一些史前文化研究显示,一部分早期台湾岛上住民由大陆东南沿海直接渡过海峡进入台湾岛内,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族群主要是由大陆东南沿海闽越族与早先已居住岛内的矮黑人相融合。而从其某些文化特征可证明,如缺齿、去毛、文身、黥面、猎首、吹口琴、着贯头衣、住干栏屋、崖葬等。〔9〕
“南来说”指:另有一部分“南岛语族”的住民是从菲律宾及印尼各岛屿及中南半岛迁入,包括:鲁凯、排湾、雅美、阿美、卑南等族,其与东南亚“南岛语族”古文化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排湾族与卑南族则应是在东南亚巨石文化兴盛时期移入。这部分住民的祖先亦由闽越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先经过中南半岛到达南洋群岛,然后再经由菲律宾群岛进入台湾岛内;这些住民的体质、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1980年代起,包括凌纯声、金关丈夫、鹿野忠雄等中外学者即提出类似看法指,台湾史前文化中,不但有浓厚的大陆北方文化要素,而且所谓“南方要素”,也有许多是由大陆沿海传入台湾的。“台湾先史文化的基层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此种文化曾分数次波及台湾”。〔10〕
而岛内一些语言学家主张认为,台湾地区是“南岛语族”祖居地的说法,其论点事实上是对少数民族“马来”种族、“印尼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台湾岛上的少数民族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大陆华南。〔11〕
而事实上在1991年时,澳大利亚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即已推论过,“南岛语族”自亚洲东南部迁到台湾岛后,再从岛上向南或向东扩散。贝尔伍德甚至推断其迁移年代,第一阶段于西元前4000年,从亚洲东南部迁到台湾岛内;第二阶段于西元前3000年从岛内开始扩散到菲律宾北半部;第三阶段于西元前2500年再扩散至婆罗洲、苏拉威西、爪哇、帝汶;第四阶段于西元前1200年扩散至马利安群岛、苏门答腊、新几内亚、斐济、东加;第五阶段于西元前200年扩散至密克罗尼西亚东部、玻利尼西亚中部;第六阶段于西元前300至400年扩散至夏威夷、复活节岛;第七阶段于西元700至800年扩散至马达加斯加、纽西兰。〔12〕
贝尔伍德与其主要跟随研究的语言学者罗勃布拉斯特(Robert Blust)均认为,“南岛语族”源于中国大陆,到达台湾岛后,其中一支南岛语族向南移出,成为马来波里西亚语族。从其研究的考古数据认为,南岛民族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农民,由于谷类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急速扩张,于是自六千年前开始向海岛移民。这与张光直曾推测的“南岛语族”起源于大陆东南,通过台湾地区、菲律宾和印尼群岛到达大洋洲群岛间的迁徒与传播路线基本相吻合。〔13〕尔后,于2010年10月16日,“南岛语族”法属波利尼西亚人发起一项“寻根之路”活动,以实验考古学方式,从大溪地至福建福州考察寻根,更加能证明以上论点的可靠性。
凌纯声曾针对畲民犬图腾提出类似看法:“东南亚洲大陆方面,在中国大陆长江以南至印度支那半岛北部,与海洋方面南自爪哇经海南岛、台湾地区、琉球,北至日本北海道所有的犬图腾,我们相信他们是有关系的。……且在东南亚洲的一区域中,其主要民族为印尼,所以我们可说这犬图腾是印尼族中较普遍的一种图腾。”〔14〕
台湾岛上“土著”居民除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移居过去的闽粤族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南洋群岛移来的马来人,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洋马来族亦为从中国大陆南迁南亚之蒙古人,因此他们与中国大陆也有同源关系。〔15〕基于同源关系,所以,“共同的原始心理和集团意识,创造了共同的祖先神话、史诗和传说,并在血亲范围内世代传承”。〔16〕在历史洪流中,台湾岛上的“土著”流传与大陆地区民族相似的故事中如: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地理分布自中国大陆北部,南至南洋群岛,西起印度中部,东至台湾岛;如此的区域分布与种族间同源都有类似传说故事。〔17〕
《Nature(自然)》杂志2021年2月正式发表了论文《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古人基因组研究》,该项目牵头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传超首次公开了台湾岛内古人类DNA数据。其结果表明台湾岛内2000至3000年前的古人与大陆侗傣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直接证明台湾岛内少数民族所属的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强有力地反驳了岛内少数民族“南来说”。〔18〕
二、民族源起传说或从高山或从海
神话是俗文学(或口传文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针对神话的定义往往会随着研究者探讨的动机与所运用的方法产生密切关联。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认为“寓意”引领神话的诞生;神话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古老的象征形式。面对无法避免的冲击,人类理性创造发明神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神话如同梦境,是潜意识对恐惧和欲望的映照。神话代表族群生命意义和信仰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发现神话和梦的解析有个共同原型,都来自集体潜意识。〔19〕美国学者戴维·利明的定义是:“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语言的纪录,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为我们提供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及宗教的联络媒介……。”〔20〕林惠祥认为:“神话是说明的故事,是要说明宇宙、生死、人类、动物、种族、男女、宗教仪式、古旧风俗及其他神秘性的事物的原因,内容虽很奇异,常出于事理之外,但却为民众所确信。”〔21〕
固然有着人类学与民族学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与论点,虽无文字可供记录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其实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表述与传示后代。不过,神话和传说都靠口传,世世相传,没有固定版本与说法,而且当部族因迁徙而分开发展后,有时候语言与生活方式亦产生变化,神话和传说也随之会有所改变。少数民族由于有着迥别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必须由民族深层的文化根柢里觅取滋养,方能突显其特色与价值。各少数民族有其传统神话,加上有着民族文史人士与文学创作者将其撰写下来,让民族的文化内涵能存于断烂残缺的口传传说中。
各族间流传的传说与神话故事,关于自己族源的或从高山或从海,尤其能看出一些“海上发祥”传说情况,即便源起于高山者也不乏与水有关之神话传说。例如: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排湾族、雅美族均流传着关于其族群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中,阿美族、卑南族与雅美族人(达悟族)的人类民族起源均与海洋有关。
阿美族起源神话中,有“创生神话”与“发祥传说”两大类;北部阿美族人传说祖先由神降生而来,南部阿美族人认为祖先由石头诞生来。〔22〕他们的祖先是如何来到台湾岛上?东海岸阿美族人传说,很久以前,某地有一部族全体成员出海捕鱼,旋及遭逢强烈大地震,不仅陆地上山崩地裂,连海水都变成滚烫,导致全族族人几乎没顶,仅余一对姐弟驾着一只小船手抓一把糯米,得以在滔天海浪中逃生。这对姐弟最后漂到台湾东部拉瓦山上,为繁衍后代着想,姐弟二人结为夫妻,而一代一代繁殖成一个部落。〔23〕另有一说,远古时代,发生大水灾,有一对阿美族兄妹坐上一个臼(四方形的容器)飘到台湾岛上,然后产生后代,子孙分散到东海岸各个地方。其中又有一个版本说,兄妹上岸后没有食物,幸好在臼中找到小米的种子,播种在地上,因此得以生存。
过去长期共处于阿美族部落的撒奇莱雅族也有类似传说,其族源一说早期撒奇莱雅族住在另一个岛屿,从事捕鱼工作。有一次有两姐弟捕鱼时在海上遇到强风,桨划断而无法返回,他们被风一直吹到花莲东部,即现在盐寮一带上岸,而落地生根。两姐弟后来结为夫妻共组家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繁殖了相当多人口,就往花莲出海口西边更宽阔平原迁徏。另一说,撒奇莱雅族人是坐着一种叫“塔钵钵淦"(tabobogan)到了花莲。“塔钵钵淦”的形状像船但不是船,是一种用来舂小米的长型臼。传说是有一对夫妻将子女放在这个容器放水流,两人带着一把稻穗,只拿了一颗吃。漂流到东海岸在丰滨(猫公)上岸,将剩余的稻穗撒在地上,才有后来的谷类。〔24〕
太鲁阁族人于上古时期由南洋一带坐船而来,登陆后定居于台中平原与平埔族共同生活过,后来才往台湾中部高山迁移到多罗湾(Truwan)山谷(现今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平生部落)等地区。大约四百多年前,因人口增多耕地不足离开多罗湾,翻过奇莱山来到大浊水溪(和平溪)以南、木瓜山以北(含立雾溪、三栈溪),前后拓建96个部落。〔25〕
卑南族起源有竹生与石生两种说法:竹生传说以卑南社为中心,石生传说以知本社为中心。〔26〕卑南族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太平洋靠近台东的一个小岛,叫巴那巴那扬(Panapanayan)。时至今日,卑南族人举行祭祖时,仍须面对绿岛及兰屿方向祭拜。
兰屿居民的远祖来源亦有石生与竹生两种传说。雅美族(达悟族)传说在太古时代,南方来一位神人,他先创造小兰屿,再创造兰屿,返回南方,不久又回到兰屿,制造竹神和石神,生出男女,他们就是雅美族(达悟族)人的祖先。〔27〕其中,红头部落的说法是,南方的神创造了小兰屿后再回到兰屿岛时,在山上触动了巨大的岩石。巨石落入海中后轰然分裂成两半,男神Nemotacolulito从裂石中走出,并往山中走去摇撼巨石;竹中又爆出另一位男神Nemotacolugawuly。有一天,裂石中走出的男神从左、右腿的膝盖生出一男一女,由竹子中走出的男神也同样从膝盖生出一对男女,两神的子女结为夫妻,开始发展出雅美(达悟)人的社会与文化。〔28〕
台湾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岛屿,全岛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就分布着257座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中最高的玉山主峰为3952公尺。〔29〕数个少数民族的族源传说以高山为祖源地,亦即祖灵集体安息之所,包括:泰雅、赛夏、赛德克、布农、邹、鲁凯及排湾等族,对这些族的族人来说,祖灵高山即为“圣山”。其中,泰雅族泽敖列亚群与赛德克族均奉大霸尖山为祖先发祥地。宾士布干(Pinsbkan)为泰雅族赛考列克亚群起源地,“Pinsbkan”是“曾经迸裂之地”,其族人传说祖先是因石头迸裂而生。另一说,赛德克族以白石山(Bnuhun)为发源地,传说他们的祖先从半石半木的大树根(Pusu Qhuni)生出来。〔30〕
泰雅族人相信大霸尖山是泰雅族人的起源地。相传,以前在大霸尖山之处有一块巨石,每天都有希利克鸟在巨石前叫着;一天,巨石突然被希利克鸟推开,巨石崩裂,从里面走出一男一女。这是最早出现在地上的一对兄妹,即泰雅族的祖先。兄妹日渐长大成人,但那块土地上却一直没有其他人类出现,妹妹担心没有新人类出现,心中暗暗决定要和哥哥结婚,但又怕被兄认出而拒绝。于是想到了用黑炭涂在脸上,让兄认不得,同时告知兄即将有个脸上涂黑的新娘上门。两人结婚后,地上开始有了人类。〔31〕
邵族居住在中台湾日月潭,据族人传说,是从外地迁徏定居到该处;邵族逐鹿传奇一直是族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为打猎追逐一只罕见的白鹿,因而发现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住地,带着族人来到这个鱼肥水美的天福地定居。而其原居地,有说在阿里山邹族住的地方或附近;另有说在台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城里。〔34〕
综观各方有关邵族传说故事,其来源不外:阿里山、台南府城、嘉义大埔猪母朥社。其祖先“来自阿里山”一说,日月潭邵族曾兴致勃勃两度组团前往阿里山认祖归宗,但在接触与后来的学者研究,发现邵族人的语言、歌谣曲式、宗教仪式、生命礼仪等,都和世居阿里山的邹族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大相径庭。〔35〕至于来自“台南府城”与“嘉义大埔猪母朥社”之说,亦无直接证据。
台湾岛内最高峰玉山,则是布农族与邹族共同的圣山;许多年前两民族遭逢大洪水时,玉山是其祖先避难的地方,亦是民族发祥地。北大武山是南部排湾族圣山,另有一部分排湾族与鲁凯族,则视大母母山为圣山。〔36〕
布农族起源有葫芦生、粪生与石生等不同神话传说,流传较广泛的有葫芦生与粪生的故事。前者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天从天上掉下了一颗葫芦,裂开后,从葫芦里走出一对男女,其后裔就是现今的布农族人。后者传说远古时代有两个洞穴,有一种叫Naihai的虫子将粪便做成球的形状,然后投入两个洞里;其中,一个洞出现一个男人,另一个洞出现一个女人,两人成长后结为夫妻,生下子女后繁衍成为各社群祖先。〔37〕
排湾族祖先的由来,是在很久以前,曾因地层下陷,整个村子遭到洪水浩劫,人都死光,但两个兄妹因抓住一根树藤而幸运存活下来。他们靠着神来照料,有一天一只鸟衔着一把火飞来给了他们火种,让他们重新有了生活。长大成人之后,兄妹结合一起而有了后代,而有排湾族人。〔38〕另有一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阳光正对着一个瓮晒。每天都这样,热度很高,终于瓮破了,里面有一男一女两个婴孩;排湾族就是这样来的。〔39〕
鲁凯族关于人类创生神话有三种。一种是东鲁凯群的外来说,相传祖先是由海外登陆东海岸后,落脚在中央山脉东西两侧;另一种流传在西鲁凯群中,认为祖先由太阳、陶壸或石头创生;高雄茂林下三社的口述历史认为祖先发源在茂林区大、小鬼湖地区。〔40〕另有一说是,远古时期一名勇士上山打猎,无意中捡到两颗蛋,他将蛋放在瓮里并找了当时最勇猛的百步蛇守卫;后来因为太阳的照射,瓮因而破裂,两颗蛋也诞生一对男女,就是鲁凯族的祖先。
赛夏族的创生传说,认为先人在洪水时期,幸存的兄妹成婚生下小孩,而将孩子的肉、骨、胃、肠分解后投入海中,各成为各部落与民族的祖先。〔41〕邹族传说指出,大神哈默用枫叶创造邹族人,再用茄苳叶创造平地人,并从玉山逐渐迁居到现居地。〔42〕
人口数最少、也是目前最后一个被认定为少数民族的卡那卡那富族,对于发祥族源是这么流传的:以前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叫Niun,儿子叫Parumaci,日子过得艰苦又孤单;母亲常在儿子面前长吁短叹,哀叹人世间的沧桑。有一天,儿子安慰母亲,未来必让其有安乐的生活。话未说完突然站起来,一脚踢向长满红叶的枷檀树树干;树叶落尽,纷纷相迭,瞬间迭成一栋栋的土房。再度一踢,落叶悉数成了人,其数不知凡几。于是Parumaci成了那些人的首领,自此形成一个聚落昏社。〔43〕
三、结论
根据前人研究显示,台湾地区“土著”居民除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移居过去的闽粤族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南洋群岛移居过去的马来人,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洋马来族亦为从中国大陆南迁南亚之蒙古人,因此他们与中国大陆也有同源关系。从岛内各少数民族族源神话传说来看,基于同源关系,所以,“共同的原始心理和集体意识,创造了共同的祖先神话、史诗和传说,并在血亲范围内世代传承”。比如:少数民族中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地理分布自中国大陆北部,南至南洋群岛,西起印度中部,东至台湾岛;如此的区域分布与种族间同源都流传着类似传说故事,其间之关联性亦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从各族对于族源传说故事来看,不论是否有飘洋过海的历史记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多以中央山脉为分界线,以东海岸某地或某山脉作为发祥地,然后开始生生不息发展起来。早期曾有的密切血统或文化上的联系,使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民族集体经验或集体无意识的传递,让这些故事容易进入其民族文化体系中,或长久流传在该民族中。
上述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族源之探讨,乃针对南岛语族(另说南岛语系人群)相关研究之起始,建议开启考古学界、人类学界、语言学界与古文学界等后续有关大陆与台湾岛上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台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15BMZ037)。
注释:
〔1〕本文中的名词定义,针对台湾地区的表述,以“台湾少数民族”称之;若有必要引述原文者,则以双引号括之。其中,“台湾少数民族”一词,在台湾不同时期各有其称:“山地同胞”、“高山族”、“原住民”、“原住民族”。
〔2〕见台湾当局主管部门网站: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47FCF4D7F9A4F1A7/index.html?cumid=47FCF4D7F9A4F1A7,浏览时间:2021年7月1日。
〔3〕《平埔族》,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A9E092C6104ACAD5,浏览时间:2017年8月。
〔4〕卫惠林等:《台湾通志稿·同胄志》第1册第1页,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51;鹿野忠雄《台湾考古学民族学概观》,宋文熏译,台湾省文献会,第197-200页,1984。
〔5〕《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屏东县“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展示厅介绍内容,考察时间:2015年10月2日。
〔6〕韩起:《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考古》,1979年第3期。
〔7〕陈国强:《高山族来源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2期。
〔8〕郑元庆等着:《台湾原住民文化(一)》,台北市:光华画报杂志社,1994,第21-22页。
〔9〕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9页;转引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北京市:九州出版社,1996,第3页。
〔10〕研究来自凌纯声:《台湾先史学民族学概观》序、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刘芝田:《菲律宾民族的渊源》等均提及,详见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北京市:九州岛岛出版社,1996,第5页。
〔11〕郭志超、吴春明:《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起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2期。
〔12〕苏文青:《从南岛语族看台湾与福建的关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3〕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1987。
〔14〕凌纯声:《凌纯声蕃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史语所《集刊》第16本,1947。
〔15〕林仁川:《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19页,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
〔16〕月朗:《民间故事传承路线研究》,《民间文学论坛》第46页,1988年3月。
〔17〕李卉:《台湾及东南亚的同胞配偶型洪水传说》,台北:《中国民族学报》第1期,1955年。
〔18〕梁晓蕾:《古人类DNA研究:台湾古人与大陆壮侗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央广网》,浏览时间:2021年2月2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453584250831414&wfr=spider&for=pc。
〔19〕尹建中:《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第38页,台北:台湾大学人类学系,1994。
〔20〕(美)戴维·利明:《神话的意义》,收录于袁琦主编:《中国神话》第一集第354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David Leeming &Edwin Belda原着<Mythology>;李培茱、何其明、金泽等译《神话学》第10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台北:商务印书馆。转引自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第44页,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9。
〔22〕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289-291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黄宣卫:《阿美族》第7-8页,台北市:三民书局,2008。《原住民族介绍》之“阿美族”: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AD36169AB07E1D0&type=D0BD0AE75F4158D0D0636733C6861689,浏览时间2019年3月28日。
〔23〕陈国钧:《台湾土著社会始祖传说》,台北:幼狮书店,1964,第66页。
〔24〕刘秀美:《火神眷顾的光明未来──撒奇莱雅族口传故事》第20页;2008年4月15日黄金文于花莲市国福里社区活动中心讲述,黄嘉眉采录。台北市:口传文学会,2012。
〔25〕张素莲主编:《太鲁阁族的另一种乡愁──花莲县吉安乡太鲁阁族人的移动故事》第16页,花莲县:台湾行动研究学会,2015。
〔26〕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237-238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卑南族之美丽家园”: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6CD8B3830879023,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27〕陈国钧:《台湾土著社会始祖传说》,台北:幼狮书店,1964,第81页。
〔28〕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316-317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雅美族(达悟族)的起源》: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03AB0AFF23E53149,浏览时间2019年3月28日。
〔29〕杨建夫、林大裕:《山岳旅游的起源与内涵之探讨》,《立德学报》第3卷第2期,2006,页55-66;杨建夫、林大裕:《登山活动本质之探讨》,《康大学报》第3期,2013,页47-63。另有一说是268座高山,引自维基百科《台湾高山列表》。
〔30〕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105-108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原住民起源说》: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matataiwan.com/2014/02/26/indigenous-legends-and-mythology/,浏览时间:2018年8月28日。
〔31〕“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原着《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6。启明·拉瓦:《重返旧部落》第3-5页,新北市:稻乡,2006。
〔32〕王梅霞:《泰雅族》第39-44页,台北市:三民书局,2006。《泰雅族起源》: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FAD81C01A21CEFD8,浏览时间:2019年3月28日。
〔33〕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88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
〔34〕达西乌拉弯·毕马(汉名田哲益):《邵族神话与传说》第28页,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亦见于邓相扬:《邵族华采》,南投县风景区管理所,1999年6月;邓相扬、许木柱:《台湾原住民史邵族史篇》。
〔35〕达西乌拉弯·毕马(汉名田哲益):《邵族神话与传说》第56页,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36〕佐山融吉、大西吉寿着;余万居译:《生蕃传说集》,大正12年。转引自《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http://www.hcjh.ntpc.edu.tw/language,浏览时间:2017年9月28日。
〔37〕《布农族起源》: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274BE22984C1B432,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38〕83岁排湾族女性吴金玉1996年于屏东县牡丹乡牡丹村讲述,陈金香采录,见金荣华整理:《台湾排湾族民间故事》第9页,新北市:传文学会,2017。
〔39〕75岁排湾族女性陈归名1996年于高雄县凤山市讲述,张百蓉采录,见金荣华整理:《台湾排湾族民间故事》第11页,新北市:传文学会,2017。
〔40〕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185-186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原住民族介绍》“鲁凯族起源”: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277F552950733982&type=D553881BB72C42C9D0636733C6861689,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41〕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120-121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原住民族介绍》“赛夏族之起源”: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2418BFC08FD0A1D0,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42〕马渊东一着、杨南郡译注:《台湾原住民族移动与分布》第124-125页,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员会”、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14。《原住民族介绍》“邹族之美丽家园”: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F07B48DFDA79CF95,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43〕《原住民族介绍》“卡那卡那富族”:台湾当局“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3439993A7481ADD,浏览时间:2019年3月29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8月号,总第308期)
【摘要】神话是口传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古老的象征形式,代表族群生命意义和信仰思维;是对人类共同语言的纪录,有的内容虽奇异,却为民众所确信。神话和传说靠口传,世世相传。虽无文字可供记录,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表述与传示后代,关于族源或从高山或从海,针对这类族源传说的研究,可更深入瞭解少数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在大量闽粤汉人移垦台湾地区前,少数民族〔1〕广泛居住于全岛,多数时候其称呼依居住地是否在山区或丘陵,而被称以“平埔族”或“高山族”;现今在岛内统称“原住民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北中南平原与丘陵交界处,以及山区与东部地区。
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在全岛,由十数个语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构成,截至目前,经台湾当局认定的少数民族群有16族,各族群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与部落结构,包括: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达悟族、邵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噶玛兰族、拉阿鲁哇族与卡那卡那富族等。
平埔族分布在兰阳平原、东北角、北海岸、台北盆地、西部海岸平原到台南、高雄、屏东一带。〔2〕由于地缘上滨海因素,平埔族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以舟船互有往来,不过也因为地缘关系,当汉人移垦台湾后,与汉人互动、交流,汉化程度深,其原有之风俗习惯与语言多数消失,亟需强化语言文化振兴,目前平埔族中仅邵族与噶玛兰族被认定为台湾少数民族之一亚族。〔3〕而另外被认定的14个“原住民族”,多数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也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梳理目前有关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如下:
一、“西来说”或“南来说”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泛指在17世纪祖国大陆沿海地区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湾前,早已居住在本岛及其周边岛屿的住民。清朝时,台湾少数民族被称为“番族”,日据时期泛称“高砂族”,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又将其分为“山地同胞”与“平地山胞”。为了消解族群间的歧视,台湾当局于1994年将“山胞”改为“原住民”,后再进一步称为“原住民族”。除了所援用之原文表述将以双引号表述之外,本文则以“少数民族”定义与称呼。
目前学界关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说法有两类,一是主张其发源地在大陆东南沿海,为“西来说”;一是主张从东南亚南岛语族北迁台湾,为“南来说”。考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族群来源,不论是高山发源、平地发源、海岸发源还是海外发源诸说,自史前时代开始的台湾岛上“土著”文化系统与大陆确实有着极密切关连。〔4〕
“西来说”的说法甚为普遍:学者主张,从语言、考古、文献资料、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研究推断,台湾岛上少数民族的起源地是大陆东南沿海。学者甚至推测少数民族移入台湾岛内的年代,例如:赛夏族与泰雅族应是在西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时代即迁入本岛。〔5〕再者,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亦表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堂兄弟”“左镇人”就从大陆来到了台湾。〔6〕到了新石器时代,居住在祖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一支古越人又来到了台湾岛上,成为今日岛内少数民族的主要来源。〔7〕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外表普遍具有肤色淡褐、眼睛大而亮、双眼皮、身材不高等特征;上世纪90年代,时任台湾当局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陈奇禄曾就考古证据结果表示,多数人类学家都同意,他们是从大陆华南直接或迂回通过东南亚岛屿,在不同时期一波波进入台湾,惟有兰屿的雅美文化已确定和菲律宾有极密切关系,是唯一的例外。〔8〕
再根据一些史前文化研究显示,一部分早期台湾岛上住民由大陆东南沿海直接渡过海峡进入台湾岛内,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族群主要是由大陆东南沿海闽越族与早先已居住岛内的矮黑人相融合。而从其某些文化特征可证明,如缺齿、去毛、文身、黥面、猎首、吹口琴、着贯头衣、住干栏屋、崖葬等。〔9〕
“南来说”指:另有一部分“南岛语族”的住民是从菲律宾及印尼各岛屿及中南半岛迁入,包括:鲁凯、排湾、雅美、阿美、卑南等族,其与东南亚“南岛语族”古文化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排湾族与卑南族则应是在东南亚巨石文化兴盛时期移入。这部分住民的祖先亦由闽越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先经过中南半岛到达南洋群岛,然后再经由菲律宾群岛进入台湾岛内;这些住民的体质、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1980年代起,包括凌纯声、金关丈夫、鹿野忠雄等中外学者即提出类似看法指,台湾史前文化中,不但有浓厚的大陆北方文化要素,而且所谓“南方要素”,也有许多是由大陆沿海传入台湾的。“台湾先史文化的基层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此种文化曾分数次波及台湾”。〔10〕
而岛内一些语言学家主张认为,台湾地区是“南岛语族”祖居地的说法,其论点事实上是对少数民族“马来”种族、“印尼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台湾岛上的少数民族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大陆华南。〔11〕
而事实上在1991年时,澳大利亚考古学家贝尔伍德(Peter Bellwood)即已推论过,“南岛语族”自亚洲东南部迁到台湾岛后,再从岛上向南或向东扩散。贝尔伍德甚至推断其迁移年代,第一阶段于西元前4000年,从亚洲东南部迁到台湾岛内;第二阶段于西元前3000年从岛内开始扩散到菲律宾北半部;第三阶段于西元前2500年再扩散至婆罗洲、苏拉威西、爪哇、帝汶;第四阶段于西元前1200年扩散至马利安群岛、苏门答腊、新几内亚、斐济、东加;第五阶段于西元前200年扩散至密克罗尼西亚东部、玻利尼西亚中部;第六阶段于西元前300至400年扩散至夏威夷、复活节岛;第七阶段于西元700至800年扩散至马达加斯加、纽西兰。〔12〕
贝尔伍德与其主要跟随研究的语言学者罗勃布拉斯特(Robert Blust)均认为,“南岛语族”源于中国大陆,到达台湾岛后,其中一支南岛语族向南移出,成为马来波里西亚语族。从其研究的考古数据认为,南岛民族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农民,由于谷类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急速扩张,于是自六千年前开始向海岛移民。这与张光直曾推测的“南岛语族”起源于大陆东南,通过台湾地区、菲律宾和印尼群岛到达大洋洲群岛间的迁徒与传播路线基本相吻合。〔13〕尔后,于2010年10月16日,“南岛语族”法属波利尼西亚人发起一项“寻根之路”活动,以实验考古学方式,从大溪地至福建福州考察寻根,更加能证明以上论点的可靠性。
凌纯声曾针对畲民犬图腾提出类似看法:“东南亚洲大陆方面,在中国大陆长江以南至印度支那半岛北部,与海洋方面南自爪哇经海南岛、台湾地区、琉球,北至日本北海道所有的犬图腾,我们相信他们是有关系的。……且在东南亚洲的一区域中,其主要民族为印尼,所以我们可说这犬图腾是印尼族中较普遍的一种图腾。”〔14〕
台湾岛上“土著”居民除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移居过去的闽粤族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南洋群岛移来的马来人,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洋马来族亦为从中国大陆南迁南亚之蒙古人,因此他们与中国大陆也有同源关系。〔15〕基于同源关系,所以,“共同的原始心理和集团意识,创造了共同的祖先神话、史诗和传说,并在血亲范围内世代传承”。〔16〕在历史洪流中,台湾岛上的“土著”流传与大陆地区民族相似的故事中如: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地理分布自中国大陆北部,南至南洋群岛,西起印度中部,东至台湾岛;如此的区域分布与种族间同源都有类似传说故事。〔17〕
《Nature(自然)》杂志2021年2月正式发表了论文《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古人基因组研究》,该项目牵头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传超首次公开了台湾岛内古人类DNA数据。其结果表明台湾岛内2000至3000年前的古人与大陆侗傣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直接证明台湾岛内少数民族所属的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强有力地反驳了岛内少数民族“南来说”。〔18〕
二、民族源起传说或从高山或从海
神话是俗文学(或口传文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针对神话的定义往往会随着研究者探讨的动机与所运用的方法产生密切关联。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认为“寓意”引领神话的诞生;神话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古老的象征形式。面对无法避免的冲击,人类理性创造发明神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神话如同梦境,是潜意识对恐惧和欲望的映照。神话代表族群生命意义和信仰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发现神话和梦的解析有个共同原型,都来自集体潜意识。〔19〕美国学者戴维·利明的定义是:“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语言的纪录,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为我们提供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及宗教的联络媒介……。”〔20〕林惠祥认为:“神话是说明的故事,是要说明宇宙、生死、人类、动物、种族、男女、宗教仪式、古旧风俗及其他神秘性的事物的原因,内容虽很奇异,常出于事理之外,但却为民众所确信。”〔21〕
固然有着人类学与民族学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与论点,虽无文字可供记录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其实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表述与传示后代。不过,神话和传说都靠口传,世世相传,没有固定版本与说法,而且当部族因迁徙而分开发展后,有时候语言与生活方式亦产生变化,神话和传说也随之会有所改变。少数民族由于有着迥别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必须由民族深层的文化根柢里觅取滋养,方能突显其特色与价值。各少数民族有其传统神话,加上有着民族文史人士与文学创作者将其撰写下来,让民族的文化内涵能存于断烂残缺的口传传说中。
各族间流传的传说与神话故事,关于自己族源的或从高山或从海,尤其能看出一些“海上发祥”传说情况,即便源起于高山者也不乏与水有关之神话传说。例如: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排湾族、雅美族均流传着关于其族群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中,阿美族、卑南族与雅美族人(达悟族)的人类民族起源均与海洋有关。
阿美族起源神话中,有“创生神话”与“发祥传说”两大类;北部阿美族人传说祖先由神降生而来,南部阿美族人认为祖先由石头诞生来。〔22〕他们的祖先是如何来到台湾岛上?东海岸阿美族人传说,很久以前,某地有一部族全体成员出海捕鱼,旋及遭逢强烈大地震,不仅陆地上山崩地裂,连海水都变成滚烫,导致全族族人几乎没顶,仅余一对姐弟驾着一只小船手抓一把糯米,得以在滔天海浪中逃生。这对姐弟最后漂到台湾东部拉瓦山上,为繁衍后代着想,姐弟二人结为夫妻,而一代一代繁殖成一个部落。〔23〕另有一说,远古时代,发生大水灾,有一对阿美族兄妹坐上一个臼(四方形的容器)飘到台湾岛上,然后产生后代,子孙分散到东海岸各个地方。其中又有一个版本说,兄妹上岸后没有食物,幸好在臼中找到小米的种子,播种在地上,因此得以生存。
过去长期共处于阿美族部落的撒奇莱雅族也有类似传说,其族源一说早期撒奇莱雅族住在另一个岛屿,从事捕鱼工作。有一次有两姐弟捕鱼时在海上遇到强风,桨划断而无法返回,他们被风一直吹到花莲东部,即现在盐寮一带上岸,而落地生根。两姐弟后来结为夫妻共组家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繁殖了相当多人口,就往花莲出海口西边更宽阔平原迁徏。另一说,撒奇莱雅族人是坐着一种叫“塔钵钵淦"(tabobogan)到了花莲。“塔钵钵淦”的形状像船但不是船,是一种用来舂小米的长型臼。传说是有一对夫妻将子女放在这个容器放水流,两人带着一把稻穗,只拿了一颗吃。漂流到东海岸在丰滨(猫公)上岸,将剩余的稻穗撒在地上,才有后来的谷类。〔24〕
太鲁阁族人于上古时期由南洋一带坐船而来,登陆后定居于台中平原与平埔族共同生活过,后来才往台湾中部高山迁移到多罗湾(Truwan)山谷(现今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平生部落)等地区。大约四百多年前,因人口增多耕地不足离开多罗湾,翻过奇莱山来到大浊水溪(和平溪)以南、木瓜山以北(含立雾溪、三栈溪),前后拓建96个部落。〔25〕
卑南族起源有竹生与石生两种说法:竹生传说以卑南社为中心,石生传说以知本社为中心。〔26〕卑南族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太平洋靠近台东的一个小岛,叫巴那巴那扬(Panapanayan)。时至今日,卑南族人举行祭祖时,仍须面对绿岛及兰屿方向祭拜。
兰屿居民的远祖来源亦有石生与竹生两种传说。雅美族(达悟族)传说在太古时代,南方来一位神人,他先创造小兰屿,再创造兰屿,返回南方,不久又回到兰屿,制造竹神和石神,生出男女,他们就是雅美族(达悟族)人的祖先。〔27〕其中,红头部落的说法是,南方的神创造了小兰屿后再回到兰屿岛时,在山上触动了巨大的岩石。巨石落入海中后轰然分裂成两半,男神Nemotacolulito从裂石中走出,并往山中走去摇撼巨石;竹中又爆出另一位男神Nemotacolugawuly。有一天,裂石中走出的男神从左、右腿的膝盖生出一男一女,由竹子中走出的男神也同样从膝盖生出一对男女,两神的子女结为夫妻,开始发展出雅美(达悟)人的社会与文化。〔28〕
台湾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岛屿,全岛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就分布着257座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中最高的玉山主峰为3952公尺。〔29〕数个少数民族的族源传说以高山为祖源地,亦即祖灵集体安息之所,包括:泰雅、赛夏、赛德克、布农、邹、鲁凯及排湾等族,对这些族的族人来说,祖灵高山即为“圣山”。其中,泰雅族泽敖列亚群与赛德克族均奉大霸尖山为祖先发祥地。宾士布干(Pinsbkan)为泰雅族赛考列克亚群起源地,“Pinsbkan”是“曾经迸裂之地”,其族人传说祖先是因石头迸裂而生。另一说,赛德克族以白石山(Bnuhun)为发源地,传说他们的祖先从半石半木的大树根(Pusu Qhuni)生出来。〔30〕
泰雅族人相信大霸尖山是泰雅族人的起源地。相传,以前在大霸尖山之处有一块巨石,每天都有希利克鸟在巨石前叫着;一天,巨石突然被希利克鸟推开,巨石崩裂,从里面走出一男一女。这是最早出现在地上的一对兄妹,即泰雅族的祖先。兄妹日渐长大成人,但那块土地上却一直没有其他人类出现,妹妹担心没有新人类出现,心中暗暗决定要和哥哥结婚,但又怕被兄认出而拒绝。于是想到了用黑炭涂在脸上,让兄认不得,同时告知兄即将有个脸上涂黑的新娘上门。两人结婚后,地上开始有了人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