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举行
中评社香港1月29日电(记者 卢哲)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所(ICE)28日与武汉大学香港校友会联合举办论坛,多位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和创新驱动的增长。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毛振华在“主题报告发布”环节中指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不同程度走弱,需求不足的矛盾持续凸显。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基建托底,房地产仍是投资和经济的主要拖累项。生产修复亮点突出,但各行业间存在“冷热不均〞
毛振华指出,应对短期经济调整,凯恩斯主义政策仍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应对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凯恩斯主义并非总是一剂良药。他举例,日本应对经济下行与资产泡沫破裂大幅扩张债务与投资,但公共投资效率较低,带来了较强的挤出效应,并未能阻止经济增速下行以及扭转物价低迷态势。
毛振华提出,要关注地方政府的考核与激励问题。近年来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日益多元,但对于经济增长的考核有所放松。要关注信心不足问题。毛振华认为,预期疲弱与信心低迷是制约经济回暖的重要原因。无论从消费者信心指数还是从企业经营状况指数来看,市场主体的预期依然处在低迷状态。同时,还要关注宏观杠杆率较高下的债务风险与付息压力。
毛振华提出几点建议:慎用凯恩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避免公共投资扩张加剧供需失衡;避免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行、过度下行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他指出,房地产价格下行难以避免,但需要警惕房价的持续或过度下行。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关键在于实现房地产领域的出清,只有充分消化存量库存,实现供需之间的再次平衡,才能最终实现房价的稳定。
建议分批发放10万亿规模的现金补贴,帮助居民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建议简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经济增长的考核比重,但需要设置简便、可测度的约束指标。重视社会心理预期变化,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注重焕发民间的力量;避免非经济政策带来的信心与预期扰动,保持政策的稳定与取向一致。
毛振华认为,中性预期情形下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4.8%左右。考虑到房地产、出口以及基建投资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消极情形下的增速或为4.3%左右,积极情形下或能实现5.5%左右的增长。
毛振华强调,经历了长期高增长之后,我国各部门己经积累了应对周期调整和经济危机的“家底〞,中国的居民、企业及政府有能力应对这样一次周期调整。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林晨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香港市场外资投资者持股比例,按类型来看,外国的企业集团的减持(-2.8%)是最主要的流出;按行业来看,医疗、消费品、制造业持股比例在2021以后大幅增加,反映外资投资者仍在追逐市场热点,而科技行业从2021年开始减少,金融行业从2019年开始减少。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学术领域主任、经济学讲座教授朱晓冬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在GDp增长取快于TFP(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自下而上的政策改革是TF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他认为,近年过于强调身上而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利干TFP的增长,而放权是释放经济活力和提高TFP增长的重要前提。
在圆桌讨论环节,港交所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内地城镇化步入中后期,同时房地产出现较大调整,冲击居民、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现时各方正修复自己负债表。巴曙松认为,“高储蓄,低消费,减少借贷,增加还款”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直至资产负债表修复到一个大致能接受的水平,很可能是以五年计。
巴曙松表示,过去40年的全球化是一个效率提升过程,中美脱钩对于美国有通胀影响,对于中国有间接通缩影响,中国产能原来是为全球布局,但若美国说要隔离,中国自身内需扩张来吸收产能,目前看是不匹配。巴曙松认为,中国市场要么开放找新的市场,要么就内卷和升级,变成一个新的品牌,“所以它是一个通缩的过程”,因此中美脱钩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美银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表示,欧美经济今年首两个季度料录得“非常浅”按季负增长,属于“妥妥的软着陆”,短期内需求放缓,又不至于严重冲击就业数字及收入增长的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回落,美联储无须长时间维持高息水平,预计今年3月份或出现减息25个点子,全年减100个点子。
乔虹认为,美联储减息对中国货币政策带来更多喘息空间,资本外流速度理应减慢。她指出,外需到内需仍有大量不同不确定性,外需所带来挑战可能会在上半年看起来稍微严峻一点,不过,料中国经济增长仍能达到4.8%。
主办方介绍,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仍然引人注目,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汇聚智慧,共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和创新驱动的增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所(CE)将举办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的论坛。28日举行的是第一场论坛,与武汉大学香港校友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