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曹小衡谈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与干扰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2月15日电(记者林艳)由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不久前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就此主题发言表示,当前,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特点是两岸经济合作已经进入高质量融合发展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也需要“再出发”,共同探讨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在这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不错过新的机遇。

  曹小衡表示,经济上挑战与机遇往往一体两面,同时存在。他指出,当前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进党上台后形成的“亲美远中”的政治氛围。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祭出种种使手段试图使两岸经济“脱钩”,如“新南向”政策、“反渗透法”,对推动两岸往来的各界人士进行赫阻和惩治。2018年后蔡当局更是“随美起舞”。

  二是相当部分台企所谓“根留台湾”的经营理念。台湾一些重要的企业一般把企业内生产流程布局安排为将研发、接单、财务运营放在岛内,构建所谓关键部位“根留台湾”的布局,而生产部分放在岛外,一旦岛外出现风吹草动,生产部分可以很快变动。   三是台企“两头在外”的合作模式。当前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大部分属于典型的代工经营模式。这种代工模式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的结果,台资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自有品牌和市场控制能力,企业发展受制于跨国公司,也阻碍了两岸产业合作深化,这也是两岸经济合作40余年,台企在大陆各个产业中除了代工性质的进出口企业和个别食品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引领市场的头部企业。

  曹小衡表示,两岸经济合作能否“提质升级”进入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首先要落实中央相关部署,积极引导台商台企的发展始终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深入参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凝聚台商台企基于已有产业、人才优势,先立后破,推动两岸企业有携手跨越各种障碍,推动台商台企更深融入大陆产业链中;第三,协助台商台企在大陆市场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间。如加强两岸产业企业在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台商台企参与大陆各层级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RCEP等经济规划,推进与大陆企业共同实质性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曹小衡表示,具体而言,推动两岸高质量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进一步聚焦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提升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质量中最具潜力的合作领域,以ITC产业(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例,台湾在ITC产业硬件设计制造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大陆方面则在5G、AI人工智能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这一领域两岸具备很强的互补性,有机会携手成为国际上“领跑型”产业、企业;   其二,构建新的合作范式。面对当前岛内及外部势力在产业链供和价值链方面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破坏和干涉,两岸各界有必要通过完善制度环境、打造一个由两岸民间组织或企业共同参与谋划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的新的合作范式,如“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以突破干涉,突破障碍,使两岸经济合作更为安全、更有效率和更高质量。

  曹小衡表示,回顾过去五年的两岸关系,尽管面对来自岛内外多重干扰,大陆方面坚定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在中央领导下,国务院台办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自2018年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的举措:2018年颁布的支持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事业的“31条”;2019年出台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26条”;2020年应对疫情助力台企“11条”,以及2021年颁布的“农林22条措施”等,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两岸经济合作稳中有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仍在不断深化。

  曹小衡说,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是中央第一份专门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印发的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重磅利好、最新举措。《意见》内涵丰富、涵盖面广、针对性强、特点鲜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曹小衡认为,这是大陆方面探索海峡两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最新举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扎实落实2018年以来中央推出的一系列举措,通过“看得见和看不见得手”的共同作用,两岸有机会走出一条两岸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一行六人于2023年12月16日到访位于香港的中评智库基金会总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曹小衡所长与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为该论坛共同主持人。与会发言者有: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上海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刘玉人、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2月15日电(记者林艳)由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不久前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就此主题发言表示,当前,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特点是两岸经济合作已经进入高质量融合发展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也需要“再出发”,共同探讨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在这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不错过新的机遇。

  曹小衡表示,经济上挑战与机遇往往一体两面,同时存在。他指出,当前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进党上台后形成的“亲美远中”的政治氛围。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祭出种种使手段试图使两岸经济“脱钩”,如“新南向”政策、“反渗透法”,对推动两岸往来的各界人士进行赫阻和惩治。2018年后蔡当局更是“随美起舞”。

  二是相当部分台企所谓“根留台湾”的经营理念。台湾一些重要的企业一般把企业内生产流程布局安排为将研发、接单、财务运营放在岛内,构建所谓关键部位“根留台湾”的布局,而生产部分放在岛外,一旦岛外出现风吹草动,生产部分可以很快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