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岸心灵契合:妈祖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评社╱题:“推进两岸心灵契合:妈祖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何慧俐(台湾),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两岸新时代交流协会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结两岸关系的精神文化纽带,对于强化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推进两岸百姓的文化认同、构建两岸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内在实质意义,是两岸之间相当重要的文化资源。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上,发挥着独特作用,深具价值。

  一、两岸妈祖文化的渊源与传承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为救助渔民不幸遇上海难而逝。由于她生前行善济世,人们对其感恩戴德,当地渔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称之为“通灵神女”。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朝尊号的出现,政府的敕封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妈祖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伴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郑和下西洋之后,妈祖文化传播的速度有所加快。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澎湖岛内也兴建了妈祖庙。清代是福建省等沿海民众迁移台湾的高峰期。大量的大陆移民迁居到台湾各地,妈祖文化随着移民迅速地在台湾传播开来。从福建移居台湾的民众在出发前,总会前往妈祖庙进香,并且在船上奉祀妈祖,渡过黑水沟平安抵达台湾后,会设立神堂,常年虔诚祭拜。早在康熙七年(1668),台湾南部的安平、西港等地,已经建造了天妃庙。1960年台湾全省妈祖庙有383座,1981年增加至500多座,到20世纪末,台湾妈祖庙有800多座。如果加上以妈祖与其他神祇共祀的庙宇,台湾的妈祖庙有1000余座。①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导②,目前,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宫庙有1万多座,遍布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众3亿多人,影响力遍布全球。在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3000座,妈祖信众达1600多万人,占台湾2300多万人口数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将近七成的百姓信仰妈祖文化。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因此,每年众多台胞跨海来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由此可以看出妈祖文化在两岸民间兴盛与传播的景况。

  大陆移民将妈祖文化传入台湾之后,在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以“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次关系网络,形成了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结构。清朝初年,福建水师对于妈祖在军事上帮助的信赖,影响了清朝统治者,使天妃信俗在清初时期成为国家正祀,尤其在施琅平定台湾的过程之中,妈祖的助力甚大,清王朝便更加重视妈祖文化,也促进了两岸妈祖文化谱系的发展。而妈祖文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后,一些宫庙会反向分灵回大陆,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分灵庙→大陆再度分灵庙”的谱系格局。例如,台北市的松山慈佑宫就被认定为台湾妈祖文化分灵回大陆的首例。在当代,台湾的宫庙分灵回大陆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譬如:在江苏昆山的台商就建立慧聚寺天后宫,并且从彰化县鹿港天后宫分灵妈祖圣像到昆山慧聚寺天后宫供奉。另外,厦门闽南朝天宫、昆山北港朝天宫则都是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在大陆的分灵庙。台湾宫庙向大陆的反向分灵是一种文化的回馈,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之间妈祖信仰谱系的发展,③同时也见证了两岸之间妈祖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

  二、两岸妈祖文化的现况与发展

  1.妈祖文化是沟通两岸情感的桥梁

  妈祖文化是以弘扬妈祖精神为主线,以妈祖的宫庙团体、祭祀仪典、民间传说、艺术文学为载体,融合各区域的文化元素,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宣扬,所发展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伴随百姓日常不断衍生进化的一种活态文化,既富有历史传统的意义,又具备当今现代的价值,是能够赓续传承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的永续文化。

  妈祖文化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强化两岸共同民族情感的桥梁。“两岸不通妈祖通”,只要谈到妈祖,两岸同胞之间就没有什么隔阂。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妈祖文化盛典是“三月疯妈祖”,在进行活动时,妈祖会巡游绕境,成为全台湾农历三月最盛大的民间信俗活动,吸引参与者达近150万人。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台湾百姓内在驱动力之一,形塑出台湾社会的集体经验与记忆。

  2.妈祖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

  “两岸融合发展”,就是将两岸组合与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经由团结统一的行为或过程,让两岸共同发展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正是一直朝着“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持续努力。

  妈祖文化具有基层性和包容性,能够促进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已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9日,湄洲妈祖穿越海峡,开展湄洲妈祖巡游台湾暨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妈祖巡台期间,依照古礼开展接驾朝拜仪式,着力凸显了“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地位。一路上接驾的妈祖宫庙纷纷在妈祖车、接驾彩车和宫庙宣传栏上打出“祖临板桥”“祖临台中”的标语,并相继举办了“欢迎祖临”迎驾大型展演晚会和“祖润板桥”徒步巡游活动,接驾的不少妈祖宫庙门联都有“溯湄洲”“肇湄洲”的字样,斑驳的墨迹无声地述说着台湾妈祖与湄洲妈祖千丝万缕的渊源和对“祖”的认同。

  大陆与台湾文化相承,同根同源。在妈祖文化活动中,这种“祖”与“分灵”“分香”关系,充分彰显了两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同脉”的事实,也说明妈祖文化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在精神联结与传承。

  3.妈祖文化代表思念原乡、向往和平

  台湾先民从大陆跨海来台开垦,逐渐落地生根,妈祖文化也从原来“唐山过台湾”的海神,转变成为多功能神祇,台湾的妈祖逐渐被视为能全方位照护百姓的神明。但是台湾民众较少以天妃、天后来称呼妈祖,而是以如同家人亲近般的称谓,如:娘妈、妈祖婆、婆仔、圣母、姑婆祖等,这种平易近人的称呼,使得妈祖与台湾百姓的关系,已经从神灵与凡人的高低对照,转化成为富有亲情伦理的关系。妈祖的慈母意象,让广大信众将对母亲的依赖感投射到妈祖信仰,使妈祖在台湾已经由海神信仰转化为“母亲之神”,并扩及到对先民来自祖地唐山原乡土地的思念。

  为追求和平无所惧怕的精神,也折射于台湾的妈祖文化之中。在台湾民间流传了许多妈祖为带给百姓和平生活,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百姓阻挡炸弹、子弹的事迹。例如,林德政《新港奉天宫志》④载:台湾台中大甲镇澜宫信徒间流传,在美机轰炸时,有一位用衣裙接住从飞机掉下来炸弹的白衣女子,相传就是妈祖,使得大甲地区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居民们非常感念妈祖的恩泽,因此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历时9天8夜,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等县市近百座庙宇,以表达对妈祖庇佑地方的感念。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普遍盛行,正彰显着百姓对于原乡土地如同母亲般的依赖信任,以及心中对于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妈祖象征着安定与和平,推展妈祖文化将有利于构建两岸文化共同体,持续以妈祖文化进行交流,将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朝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前行。

  三、两岸妈祖文化的未来与展望

  1.发挥妈祖志愿者精神

  妈祖最为人所敬佩的,是她所展现出来“立德行善、大爱无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与我们所熟知的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工作者、能够奉献个人时间主动承担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报酬的志愿者,具有相同的人文情怀。我们应该以妈祖作为志愿者的典范,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让妈祖的大爱精神能够更与时俱进地落实在两岸民众生活当中,将这样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情怀,能以志工、义工等形象,在两岸间进行更多精神与实践层面的交流,可促进两岸民众更加正面、善意地面对和珍惜彼此。

  建议:以妈祖文化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鼓励青年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将妈祖精神落实于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可以举办《妈祖文化与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及相关活动,藉由集思广益,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高尚品格与精神立于世,推动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并期待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乡村振兴事业施展才华,共创美好未来。

  2.讲好两岸的中国故事

  在妈祖的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应该要努力说好中国故事,让各地具有妈祖地方特色的传奇,能够精彩纷呈地广为流传,这也是两岸目前可以共同创造合作交流的文化艺术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有利于服务我国的外交政策,更是对全体中国人增进文化自信的最佳路径。

  两岸可以一起说好中国故事,妈祖文化是一个极重要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符号。我们要以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的发展,将妈祖文化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两岸之间的重要纽带、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并将这样的文化力量推向全世界。

  3.打造妈祖的文旅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⑤一书中强调:“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提出要“突出妈祖文化品牌”。

  建议:以共同主题进一步深化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例如:开展“两岸妈祖文化行”“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将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不断往更深处、更务实、更往彼此心灵深处前行;可提倡两岸妈祖文旅合作及妈祖文化艺术作品的共创,以往大陆较着重惠台政策的单向构建,若是能以“合作双赢”的方式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例如:以妈祖主题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文创品牌,注重软实力提升;以共同的主题,合创演出大型情境音乐会、舞台剧,才能使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有更深一层的认知,并进一步推向世界舞台。

  此外,若能发展两岸妈祖文旅APP,则可增进大陆与台湾妈祖文旅发展实际环境的瞭解、认同与融合。例如:可发展妈祖文旅融合的“妈祖文学地图APP”,从妈祖文学作品对当地传说的叙述,巷弄街道的描写,结合各地妈祖相关活动的发展与介绍,以及在地美食的故事传承,发展出既有人文底蕴、又有美食品尝的妈祖文化之旅。让在台湾尚未有机会到大陆的民众,如果能先在平台上瞭解相关资讯,相信比起一般的纯粹旅游会引起更多回响,毕竟有故事的文化旅游会比纯粹的商业旅游更能打动并深植人心。

  4.丰富园区文化软实力

  妈祖文化园(Macau Culture Park)最早是以妈祖信仰的朝圣地福建莆田湄州祖庙为首要发展区,在1987年9月初9奠基,1991年9月初9竣工。主要景点包括妈祖石雕像、妈祖故事群雕、妈祖碑林等,在祖庙山顶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高14.35米,是为纪念妈祖羽化升天一千周年而建,当时另建一尊模样完全相同的妈祖石雕于1992年屹立在台湾北港朝天宫,因为妈祖石雕像同源同工,被认为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共同维护着台湾海峡的和平与安宁。

  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地方陆续兴起效法祖庙树立妈祖巨像、设置妈祖文化园区,比如广东广州南沙、广东陆丰福山、广东汕尾凤山、福建武夷山、福建厦门、福建莆田贤良港、福建莆田仙游、山东青岛、江苏泗阳、台湾连江、台湾台南、金门、马祖、天津、澳门、澳洲等,形成民间信仰与观光事业结合的风尚。

  其中较具特色的有:马祖的妈祖巨神像包含避雷针总高度为29.6米,由365块花岗岩为主结构雕琢而成,象征“365日、日日平安”,完成于2009年10月,从提案到正式落成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江苏泗阳妈祖文化园自2012年9月6日开工建设,于2014年5月20日正式开园,园内高达32.3米的三面妈祖雕像坐落在情人岛的最西端,是世界上惟一的三面妈祖雕像。天津滨海新区妈祖文化园,于2009年1月5日由原汉沽区政府与台中大甲镇澜宫共同合作开发建设,所属地块完全通过填海造陆形成,2016年9月揭牌落成。园内的妈祖圣像高43.2米,是迄今世界最高的石雕妈祖圣像。

  若能积极推进大陆及台湾各区域妈祖文化园的构建,成为两岸交流具有代表性的场域,相信更能彰显两岸妈祖慈航普渡精神的共性,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也正是各区域妈祖文化园须全力以赴、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各区域妈祖文化园,应打造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载体、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并利用资源优势,让妈祖文化园成为集文化旅游、学习交流、休憩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景区。

  建议:园区应该走上一条从信俗文化、人文艺术、到安顿身心的“妈祖文化品牌”之路。园区的文化塑像、文化设施、文化场域、文化仪典、文化主题、文化服务,都应有力地凸显、全面地体现妈祖文化的旅游品质、民族性格和良好形象。

  妈祖文化园区应该是一处让百姓休憩、开展艺文活动和提升身心灵健全的好地方,妈祖文化应与区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为妈祖敬仰者提供活动场所,也为民众提供休闲、人文、安养身心的场域,并应修建相关的妈祖文化设施,使园区能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妈祖文化旅游景点。园区的繁荣发展能为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和增进民间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振兴经济、繁荣文化注入活力。

  5.增进两岸民族认同感

  文化是长治久安的关键力量。经由文化的融合,才能增进民族认同感,让两岸同胞的心灵更为契合。妈祖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关系。妈祖文化是两岸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两岸民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引导力,对于促进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灵契合、民心相通,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妈祖文化能够超越地域限制、阶层意识、党派立场,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民间交流看似“平常之事”,却有“非常之功”。两岸应常态化地开展妈祖巡游活动、共同举办妈祖诞辰祭祀活动,以守护两岸妈祖文化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以妈祖文化认同推动两岸中华民族认同,更好地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并弘扬妈祖文化,让两岸同胞真切感受到文化自信,成为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世代相传的“民族认同”的精神支撑。

  6.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妈祖文化不仅是维系炎黄子孙血脉情感的精神枢纽,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两岸应该由共同的妈祖信俗文化中,发掘民族性里共同拥有的文化人格特质,以内在文化精神上的心灵契合,引领两岸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妈祖文化的优势,在构建两岸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强大的内生动力。

  由于妈祖的慈航普渡,开启了两岸民众交流的先河,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在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营造了融洽温馨的氛围。海峡两岸同谒妈祖,中华儿女共享平安,是妈祖带给两岸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最大的福祉。妈祖文化在两岸的民间交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联结,更是造就世界和平、美满祥和的必备枢纽。

  我们应该要弘扬妈祖文化所展现出“大爱无私”“勇敢无畏”“和平无惧”的美好特质,从小处来说,台湾与大陆要积极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从大处来看,两岸要齐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宏观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高点,为全人类展现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理性看待世界,友善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更是高质量发展人文力量的具体展现。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拓展交流往来的新管道、新平台,汇聚广大妈祖敬仰者同心同德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妈祖文化“走出去”,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妈祖文化是世界级的非遗文化,代表了人民向往和谐、崇尚大爱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妈祖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乡土文化,更“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透过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两岸年轻人携手传播妈祖文化,更能够促进心灵契合、深化文化融合,彰显妈祖文化在“两岸一家亲”里的文化核心作用,拓展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广度及深度。

  最后,建议加大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力度和频率,通过真心真情的交流,让两岸人民共同感悟彼此血脉相连的真挚情怀,共创两岸文化交流、心灵契合的新篇章。

  注释:

  ①陈支平,“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文化传承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丛书序言。

  ②中国新闻网,两岸妈祖宫庙联手促“妈祖信俗”活态传承[N/OL],(2023-09-17)[2024-01-06],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9-17/10079582.shtml

  ③游红霞,田兆元.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42-150。

  ④林德政,新港奉天宫志[M].嘉义:新港奉天宫,1993。

  ⑤本书编写组编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M].北京: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2月号,总第314期)   中评社╱题:“推进两岸心灵契合:妈祖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何慧俐(台湾),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两岸新时代交流协会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结两岸关系的精神文化纽带,对于强化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推进两岸百姓的文化认同、构建两岸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内在实质意义,是两岸之间相当重要的文化资源。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上,发挥着独特作用,深具价值。

  一、两岸妈祖文化的渊源与传承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为救助渔民不幸遇上海难而逝。由于她生前行善济世,人们对其感恩戴德,当地渔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称之为“通灵神女”。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朝尊号的出现,政府的敕封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妈祖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伴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郑和下西洋之后,妈祖文化传播的速度有所加快。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澎湖岛内也兴建了妈祖庙。清代是福建省等沿海民众迁移台湾的高峰期。大量的大陆移民迁居到台湾各地,妈祖文化随着移民迅速地在台湾传播开来。从福建移居台湾的民众在出发前,总会前往妈祖庙进香,并且在船上奉祀妈祖,渡过黑水沟平安抵达台湾后,会设立神堂,常年虔诚祭拜。早在康熙七年(1668),台湾南部的安平、西港等地,已经建造了天妃庙。1960年台湾全省妈祖庙有383座,1981年增加至500多座,到20世纪末,台湾妈祖庙有800多座。如果加上以妈祖与其他神祇共祀的庙宇,台湾的妈祖庙有1000余座。①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导②,目前,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宫庙有1万多座,遍布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众3亿多人,影响力遍布全球。在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3000座,妈祖信众达1600多万人,占台湾2300多万人口数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将近七成的百姓信仰妈祖文化。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因此,每年众多台胞跨海来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由此可以看出妈祖文化在两岸民间兴盛与传播的景况。

  大陆移民将妈祖文化传入台湾之后,在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以“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次关系网络,形成了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结构。清朝初年,福建水师对于妈祖在军事上帮助的信赖,影响了清朝统治者,使天妃信俗在清初时期成为国家正祀,尤其在施琅平定台湾的过程之中,妈祖的助力甚大,清王朝便更加重视妈祖文化,也促进了两岸妈祖文化谱系的发展。而妈祖文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后,一些宫庙会反向分灵回大陆,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分灵庙→大陆再度分灵庙”的谱系格局。例如,台北市的松山慈佑宫就被认定为台湾妈祖文化分灵回大陆的首例。在当代,台湾的宫庙分灵回大陆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譬如:在江苏昆山的台商就建立慧聚寺天后宫,并且从彰化县鹿港天后宫分灵妈祖圣像到昆山慧聚寺天后宫供奉。另外,厦门闽南朝天宫、昆山北港朝天宫则都是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在大陆的分灵庙。台湾宫庙向大陆的反向分灵是一种文化的回馈,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之间妈祖信仰谱系的发展,③同时也见证了两岸之间妈祖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

  二、两岸妈祖文化的现况与发展

  1.妈祖文化是沟通两岸情感的桥梁

  妈祖文化是以弘扬妈祖精神为主线,以妈祖的宫庙团体、祭祀仪典、民间传说、艺术文学为载体,融合各区域的文化元素,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宣扬,所发展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伴随百姓日常不断衍生进化的一种活态文化,既富有历史传统的意义,又具备当今现代的价值,是能够赓续传承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的永续文化。

  妈祖文化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强化两岸共同民族情感的桥梁。“两岸不通妈祖通”,只要谈到妈祖,两岸同胞之间就没有什么隔阂。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妈祖文化盛典是“三月疯妈祖”,在进行活动时,妈祖会巡游绕境,成为全台湾农历三月最盛大的民间信俗活动,吸引参与者达近150万人。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台湾百姓内在驱动力之一,形塑出台湾社会的集体经验与记忆。

  2.妈祖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

  “两岸融合发展”,就是将两岸组合与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经由团结统一的行为或过程,让两岸共同发展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正是一直朝着“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持续努力。

  妈祖文化具有基层性和包容性,能够促进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已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9日,湄洲妈祖穿越海峡,开展湄洲妈祖巡游台湾暨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妈祖巡台期间,依照古礼开展接驾朝拜仪式,着力凸显了“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地位。一路上接驾的妈祖宫庙纷纷在妈祖车、接驾彩车和宫庙宣传栏上打出“祖临板桥”“祖临台中”的标语,并相继举办了“欢迎祖临”迎驾大型展演晚会和“祖润板桥”徒步巡游活动,接驾的不少妈祖宫庙门联都有“溯湄洲”“肇湄洲”的字样,斑驳的墨迹无声地述说着台湾妈祖与湄洲妈祖千丝万缕的渊源和对“祖”的认同。

  大陆与台湾文化相承,同根同源。在妈祖文化活动中,这种“祖”与“分灵”“分香”关系,充分彰显了两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同脉”的事实,也说明妈祖文化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在精神联结与传承。

  3.妈祖文化代表思念原乡、向往和平

  台湾先民从大陆跨海来台开垦,逐渐落地生根,妈祖文化也从原来“唐山过台湾”的海神,转变成为多功能神祇,台湾的妈祖逐渐被视为能全方位照护百姓的神明。但是台湾民众较少以天妃、天后来称呼妈祖,而是以如同家人亲近般的称谓,如:娘妈、妈祖婆、婆仔、圣母、姑婆祖等,这种平易近人的称呼,使得妈祖与台湾百姓的关系,已经从神灵与凡人的高低对照,转化成为富有亲情伦理的关系。妈祖的慈母意象,让广大信众将对母亲的依赖感投射到妈祖信仰,使妈祖在台湾已经由海神信仰转化为“母亲之神”,并扩及到对先民来自祖地唐山原乡土地的思念。

  为追求和平无所惧怕的精神,也折射于台湾的妈祖文化之中。在台湾民间流传了许多妈祖为带给百姓和平生活,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百姓阻挡炸弹、子弹的事迹。例如,林德政《新港奉天宫志》④载:台湾台中大甲镇澜宫信徒间流传,在美机轰炸时,有一位用衣裙接住从飞机掉下来炸弹的白衣女子,相传就是妈祖,使得大甲地区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居民们非常感念妈祖的恩泽,因此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历时9天8夜,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等县市近百座庙宇,以表达对妈祖庇佑地方的感念。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普遍盛行,正彰显着百姓对于原乡土地如同母亲般的依赖信任,以及心中对于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妈祖象征着安定与和平,推展妈祖文化将有利于构建两岸文化共同体,持续以妈祖文化进行交流,将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朝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前行。

  三、两岸妈祖文化的未来与展望

  1.发挥妈祖志愿者精神

  妈祖最为人所敬佩的,是她所展现出来“立德行善、大爱无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与我们所熟知的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工作者、能够奉献个人时间主动承担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报酬的志愿者,具有相同的人文情怀。我们应该以妈祖作为志愿者的典范,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让妈祖的大爱精神能够更与时俱进地落实在两岸民众生活当中,将这样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情怀,能以志工、义工等形象,在两岸间进行更多精神与实践层面的交流,可促进两岸民众更加正面、善意地面对和珍惜彼此。

  建议:以妈祖文化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鼓励青年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将妈祖精神落实于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可以举办《妈祖文化与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及相关活动,藉由集思广益,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高尚品格与精神立于世,推动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并期待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乡村振兴事业施展才华,共创美好未来。

  2.讲好两岸的中国故事

  在妈祖的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应该要努力说好中国故事,让各地具有妈祖地方特色的传奇,能够精彩纷呈地广为流传,这也是两岸目前可以共同创造合作交流的文化艺术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有利于服务我国的外交政策,更是对全体中国人增进文化自信的最佳路径。

  两岸可以一起说好中国故事,妈祖文化是一个极重要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符号。我们要以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的发展,将妈祖文化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两岸之间的重要纽带、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并将这样的文化力量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