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林艳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三种思维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前不久,由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参加了论坛并结合中评青年访问东莞采访调研的经历分享了其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个人见解与看法。

  林艳表示,众所周知,东莞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城市,台资台企的数量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国前列。前不久,借着《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出台的东风,中评青年带着近百个问题走进东莞,开启了一场“为什么是东莞”的答案探寻之旅,也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一次解剖“麻雀式”的采访调研。在这三天时间里,通过广泛接触政府和台资台企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东莞模式”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一模式的成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有三种思维不可或缺。

  一是优势互补思维。林艳表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有两个层面,首先是“融合”,然后是“发展”。从实践本身来看,不论是“融合”还是“发展”,优势互补思维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既是两岸经济能够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东莞为例,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进入东莞以来,东莞累计批准的台资企业多于一万家,而目前在营的大约3800余家。从这一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台资企业都能够融合得顺、发展得好。同时我们发现,能够在东莞扎根并且取得良好业绩的台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分利用了两岸双方的各自优势。   林艳举例称,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徐福记,是最早一批到东莞投资的台企,也是最早一批尝试内销的台企。其创始人之一徐董告诉我们,公司在大陆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加工原料出口的工厂发展到如今的“中国零食大王”,关键是非常清楚双方的独特优势所在。徐福记早年在台湾就积累了丰富的零食行业经验,而从设厂初期看中东莞的区位优势以及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到发现糖果类产品在大陆广阔市场中大有可为等,徐福记顺势而为,才实现了长足发展。再比如,全球名企台达电子从最早到东莞设厂至今已有31年,其分支机构遍布多个省市。企业负责人也向我们表示,台达很早就看准了两岸各自的优势强项,如台湾电子产业发展较早具有较多技术与经验,而大陆则有着产业链、工业链发展非常完整以及高端人才充裕的优势,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台达成功的关键。

  林艳表示,上述事例告诉我们,增强优势互补思维,有利于把握和处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禀赋要素和产业布局的关系。融合发展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比较优势的交换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从而具有生命力。一方面,这提醒我们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能搞一拥而上或者盲目投资,政府和企业都要科学规划布局,瞄准两岸优势的结合点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尽管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口红利优势等已不再明显,但新时代又有了中产消费群体扩大、海外触角增多等新优势,而台湾虽然经济先发优势大幅削弱,但在精密制造等细分领域仍然优势明显,所以新时代会有新传奇,我们理应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充满信心。

  二是共商共建思维。林艳表示,我们知道,既然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就意味着其发展走向不可能是单一主体所能够决定的事情,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相向而行。因此,有必要加强构建“共同体”意识,让参与者双方共同成为发展主体,在此过程中,共商共建思维必不可少,这种思维具体而言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共商发展道路、共建发展事业、共享发展成果。   林艳举例说,比如,这次出台的《东莞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深受在莞台商台企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感慨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我们也瞭解到,这份方案之所以能够在台胞台商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方案草拟前期的“共商”过程。过去三年,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围绕方案深入走访调研台资台企,广泛听取台商建言献策,因此,不仅方案本身充分体现了台资台企的诉求,而且方案形成过程中的“参与感”,也增强了他们的“共同体”意识,为下一步的“共建共赢”注入了十足的动力。再比如,东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也是一个共建的生动案例,在东莞市政府和台商台胞十四年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吸引了近360万人次参观采购,达成意向成交金额372.5亿元,成为当前两岸持续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台博会之一。台博会不仅成为东莞市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了台商台企拓展内销的重要平台,很多东莞本土台湾名品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林艳认为,上述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增强共商共建思维,有利于把握和处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说,尊重市场主体,不搞一厢情愿,寻计问策、有商有量,本身就是大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改革大进程的需要,而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这种需要尤其迫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台商台企两岸融合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去克服两岸关系起伏跌宕的现实阻力。当然,成就企业也是成就地方、造福百姓,这是名副其实的双赢。

  三是以人为本思维。林艳表示,两岸经济融合要发展得好离不开人的融合,甚至可以说人的契合是决定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她认为,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微观层面上人的融合,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融合就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不解决台商在大陆的工作便利问题,台企就很难在大陆顺利发展。第二个原因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国与国的经济合作有质的区别,其中包含推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要素考虑,最终是要达到民心相通、心灵契合的境界。正因如此,我认为,在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思维,为台胞台商在大陆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安心扎根发展事业。   林艳表示,在这次深度走访东莞的过程中,台商台胞在东莞安居乐业的情形令其印象深刻。比如,东莞全力保障台胞同等待遇。台胞在东莞可以按规定参加东莞市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的社保待遇;台胞子女就学与东莞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莞就业、居住的台胞可按规定购买商品住房;东莞政务服务平台已实现台湾居民居住证与身份证同等便利使用。再比如,东莞积极帮助台商积极子女就学问题,突破了种种政策限制与障碍,支持建立了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这所学校学制、课程与台湾接轨,大陆和台湾共同承认学历,可同步申请两岸的大学,这是众多台商家庭愿意在东莞安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比如,东莞的台心医院可以使用台湾健保,解决台商就医看病问题等等。正是因为有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家庭中两岸婚姻家庭高达七成,很多台胞也在采访中告诉我们说在东莞完全没有在异乡的感觉。

  林艳认为,上述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增强以人为本思维,有利于把握和处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企业和人的关系。融合发展不是一竿子买卖,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不仅需要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还需要很多的人文关怀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留住台胞,才可以留住台企,才可以通过“以人为本”的感召力增强融合发展对台胞的吸引力,确保经济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后,林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中再次提出了“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等重要论述。她认为,中华民族经济实际上包含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四个不同的经济区,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蕴含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两岸融合发展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进程。在东莞这个“双融合”的交汇点参访,她也发现一个目前政策上的缺憾,就是在实践层面,两大进程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有不少人就反映一些涉台优惠政策无法用到涉港领域,一些涉港领域政策无法与涉台领域相通,比如目前大湾区有了“香港药械通”,但东莞台心医院则反应目前还没有“台湾药械通”。对此,她也建议,作为两个都在探索中的融合进程,未来能更多加强政策互通、机制互鉴,在中华民族经济发展中更好形成协同效应。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一行六人于2023年12月16日到访位于香港的中评智库基金会总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曹小衡所长与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为该论坛共同主持人。与会发言者有: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上海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刘玉人、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2月1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前不久,由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在香港中评社总部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艳参加了论坛并结合中评青年访问东莞采访调研的经历分享了其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个人见解与看法。

  林艳表示,众所周知,东莞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城市,台资台企的数量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国前列。前不久,借着《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出台的东风,中评青年带着近百个问题走进东莞,开启了一场“为什么是东莞”的答案探寻之旅,也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一次解剖“麻雀式”的采访调研。在这三天时间里,通过广泛接触政府和台资台企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东莞模式”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这一模式的成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有三种思维不可或缺。

  一是优势互补思维。林艳表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有两个层面,首先是“融合”,然后是“发展”。从实践本身来看,不论是“融合”还是“发展”,优势互补思维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既是两岸经济能够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东莞为例,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进入东莞以来,东莞累计批准的台资企业多于一万家,而目前在营的大约3800余家。从这一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台资企业都能够融合得顺、发展得好。同时我们发现,能够在东莞扎根并且取得良好业绩的台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分利用了两岸双方的各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