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正视人才在港扎根新挑战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自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便利人才来港的优化措施以来,截至2025年4月底,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获批的申请已逾31万宗,当中近21万人已抵港。虽然,特区政府早已达成当初制定的三年内(2023至2025年期间)合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标,但近月随着“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的首批签证陆续届满需要续期,舆论关注的焦点愈益转移至有多少人才最终能真正留港的议题之上。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除了职涯发展、住房问题等过去已长期阻碍人才留港的推力外,近期频繁曝光的新来港人才被骗个案的讨论热度也明显上升。多数舆论认同,特区政府应及时跟进人才在港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持续改善人才留港的各项软硬件,为人才扎根香港营造更理想的整体环境。
如图1所示,推出近两年半的“高才通”计划,近年来一直是香港社会讨论人才议题时所聚焦的热点,有关其签证申请及续期的最新进展,屡屡在社交媒体掀起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峰值。自去年12月底起,随着首批“高才通”签证陆续到期,舆论涉及各项人才签证计划续期的讨论开始显着升温,创下近三年来领先同期涉签证申请议题关注度的最大差幅。今年3月,劳福局曾公布数据,截至1月底,“高才通”首批到期续签的人数仅约300余人。尽管特区政府已解释,这是因为当时只有少量续签个案完成审批,故数据量不足以反映高才的实际留港意愿,并预料今年第二季续签人数将会激增,但消息仍令忧虑人才难以在港深耕的声音明显升温。姑勿论高才的实际留港率最终如何,舆论当前对于人才议题的讨论重点,已明确从过去更关切如何将人才招徕至港,转为如今更集中在如何把人才留在香港的面向之上。
特区政府近年来的人才政策,除了着眼推出新的人才入境计划外,也注重进一步优化过去已存在的各项人才计划(如放宽逗留期限模式),此外还成立了人才服务办公室以跟进人才入境后的发展和需要等。由于“高才通”、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实施年期皆不足三年,故要考察特区政府近年来在留住人才上的实际政策成效,经其他各项人才计划最终取得居留权的人数及申请延期逗留的获批数字或是更适合的评判依据。
由图2可知,2022年特区政府向海内外人才伸出橄榄枝后,经各项人才计划(不含“高才通”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最终取得居留权的整体人数在第二年(2023年)即录得20%的显着增长。虽然该数字其后在2024年有所下滑,但仍高于2022年时的水平。
不过,另一方面,近4个年度以来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不含“高才通”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申请延期逗留的获批数字虽大致保持平稳,但即便不纳入2024-25年度未完整的统计数字,整体上却仍呈现出连年微幅下降的趋势(见图3)。可见,前述部分担心香港无法长期留住人才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特区政府在提升人才对香港黏性方面确实仍存在改进空间。
图4展示了社交媒体对人才在港生活所遇各类主要问题的忧虑情绪分布,可见就业、住房两项长期以来占据最大头,这也是特区政府当前“留人才”政策重点关注的层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起,诈骗问题所引发的忧虑情绪在整体中的占比有明显跃升,今年1月曝光的港大内地生遭电骗损失近千万的案件,更令有关占比在2025年第1季度激增至近四成,是近两年半以来的最高峰值。
据图5所示,随着“高才通”首批签证到期的日子临近,涉新来港人才就业的关注度及其在整体涉新来港人才讨论中的占比皆明显上升。由于“高才通”签证的首次获批条件相对宽松,无须申请者在香港受雇或开办/参与业务,不过续签时却加入了相关要求令门槛明显提高。不少高才表示,在香港找工作或创业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职缺与自身能力专长不符、之前取得的专业资格在香港无法获得认证等情况很常见。
部分人称在寻觅多时仍未找到合适工作后,为了顺利通过续签只能暂时投身保险销售等行业,感叹在香港这个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来港后很可能需面临与过去职涯切割、从零开始的困境。一些高才则在摸清香港的就业现况后,基于寻求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原因而放弃留港的打算。
此外,部分在香港创业的内地高才则表示,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仍然是跨境资金流通限制等问题。还有声音反映由于自己对香港的法律法规、特区政府的创业支援政策等不甚熟悉,故在创业初期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希望特区政府未来能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减少新来港创业人士的信息差。
特区政府近年针对私人楼宇物业市场屡放大招,相继推出了印花税减辣、外来人才印花税先免后征、印花税全面撤辣等措施,除了影响本地居民外,也左右着一众新来港人士的置业意愿。从图6可见,自特区政府分别于2023年施政报告及2024年财政预算案公布楼市减辣与撤辣的消息后,新来港人才对于在港置业的社交媒体乐观情绪指数,在2024年出现明显攀升,而同期其忧虑情绪指数也大幅下滑。不过,这一趋势却未能维持至2025年,目前新来港人才对于在港置业的乐观情绪指数虽仍较忧虑情绪指数高,但已较2024年所拉开的差距有所收窄。
不少观点表示,尽管近年香港的楼价已较2021年高峰时回落了近30%,但楼价水平与全球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始终偏高,认为当前仍无法负担在香港置业的庞大经济压力。尽管,部分经济能力较佳的内地人才有在港置业的意愿,但其表示同样面临前述创业人士所遇到的外汇管制问题。有声音希望,中央及特区政府能尽快达成协商,放宽现时的人才跨境汇款限制,为购置房屋等特定用途开设绿色通道。
如图7所示,近年来,在新来港人才遭遇的主要骗案类型中,电信类骗案的关注度在整体涉新来港人才骗案讨论中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在签证、租房等环节所发生的骗案。前述的港大内地生误堕假冒内地官员电骗案并非个例,后续传媒再曝光的类似内地生被骗事件,同样牵涉过百万的巨额金钱。部分内地人才表示,过去从未曾想过自身的内地背景,会成为被骗徒利用的弱点,希望特区政府能加强对类似普通话来电骗案的宣传普及,尤其要重视在涉世未深的内地学生群体中展开防骗教育。
此外,自两地通关恢复以来,随着内地生赴港求学的热潮再度兴起,部分黑心中介为了吸引更多学子使用其服务,信誓旦旦地在广告中声称能获香港名校“保录取”,并向申请者收取天价申请费。但事实上黑中介却蒙骗申请者伪造假学历等文件,令不少学生在被学校揭发学历造假后,不仅失去入学资格,更无奈卷入涉嫌伪造文书的案件。有观点认为,这类骗案一方面虽然有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未尽到查证责任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特区政府打击黑中介不力、令此类假学历现象近年来愈趋泛滥的事实也不容忽视。
还有,一些新来港人才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租房被坑的经历,称自己在预缴一年租金给所谓的“二房东”或“中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与房屋单位的业主真正签约,不仅在金钱上损失惨重,更一度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部分舆论表示,过去较少在香港见到此类租房骗案,称诈骗集团明显是以新来港人才为专攻目标,看准他们人生地不熟的软肋,指特区政府需要重视此类伴随“抢人才”政策而衍生的乱象。
图8对比了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在前述三个新来港人才主要关注的问题层面所提供的支援政策的好感度。可见,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在就业、住房层面人才支援政策的好感度,自2023年以来持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特区政府过去已十分重视在此二层面为人才提供协助,近年来也不断推出有关措施便利人才在港生活。而对于最近几年才浮现的防骗新范畴,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在此层面的人才支援政策好感度却一路下滑,部分舆论认为特区政府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政策,帮助人才解决在港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
虽然,特区政府所成立的人才办(人才服务办公室),才是协助人才在港生活的主要机构;但也有部分新来港人才称,像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此类NGO,也在求学、就业、生活等各个层面为其提供了很多支援。不少人才还表示,透过这类集聚大量新来港人才的NGO,能接触到与自己背景相似的群体,彼此之间更形成了一张互帮互助的友好网络,从而令其能更快地适应在港的新生活。由图9可见,社交媒体对新来港人才服务NGO的好感度,自2023年以来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势头;而涉人才服务NGO的讨论在整体涉新来港人才议题中的关注度占比目前虽仍然相对较小,但该占比在2025年也出现了一波较大的升幅,反映社会亦期待这类NGO未来能在“留人才”议题上发挥更大的角色。
中评智库认为,特区政府近年在积极“抢人才”以外,也透过改善人才来港后的各项配套政策,致力于便利人才留港发展的各项工作值得肯定。未来,我们期望特区政府能在持续聚焦人才留港的两大阻碍——就业与居住问题以外,亦要及时跟进人才在港遇到的新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我们相信,在特区政府以及香港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往后将有更多新来港人才在此落地生根,令香港的人才库得以进一步壮大及多元化,为香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积累更多实力与底气。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自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便利人才来港的优化措施以来,截至2025年4月底,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获批的申请已逾31万宗,当中近21万人已抵港。虽然,特区政府早已达成当初制定的三年内(2023至2025年期间)合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标,但近月随着“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的首批签证陆续届满需要续期,舆论关注的焦点愈益转移至有多少人才最终能真正留港的议题之上。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除了职涯发展、住房问题等过去已长期阻碍人才留港的推力外,近期频繁曝光的新来港人才被骗个案的讨论热度也明显上升。多数舆论认同,特区政府应及时跟进人才在港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持续改善人才留港的各项软硬件,为人才扎根香港营造更理想的整体环境。
如图1所示,推出近两年半的“高才通”计划,近年来一直是香港社会讨论人才议题时所聚焦的热点,有关其签证申请及续期的最新进展,屡屡在社交媒体掀起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峰值。自去年12月底起,随着首批“高才通”签证陆续到期,舆论涉及各项人才签证计划续期的讨论开始显着升温,创下近三年来领先同期涉签证申请议题关注度的最大差幅。今年3月,劳福局曾公布数据,截至1月底,“高才通”首批到期续签的人数仅约300余人。尽管特区政府已解释,这是因为当时只有少量续签个案完成审批,故数据量不足以反映高才的实际留港意愿,并预料今年第二季续签人数将会激增,但消息仍令忧虑人才难以在港深耕的声音明显升温。姑勿论高才的实际留港率最终如何,舆论当前对于人才议题的讨论重点,已明确从过去更关切如何将人才招徕至港,转为如今更集中在如何把人才留在香港的面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