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前景未必悲观
中评社香港10月13日电/香港商报网报导,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分析认为,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10月3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首次超过31万亿元(美元,下同),大大超过美国去年全年约23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逼近31.4万亿元的债务上限。对比去年底的约29.6万亿元债务,增加超过1.4万亿元,在今年美联储加息缩表的情况下,美国承担的利息成本将快速上升,美国联邦债务增加的速度可能加快。
根据美国财政部9月的月度报告,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中最大头的是一年内到期的T NOTES,规模约13.7万亿元;2至10年到期的T BILLS,规模约3.6万亿元;10至30年到期的T BONDS,规模约3.9万亿元。美国加息的结果,理论上对1年内到期的T NOTES影响最大。
美国有较大可能陷入滞胀
假设按最简单的平均分布,13.7万亿元1年内到期T NOTES(短期票据),平均每月需要发行约1.14万亿元的新短期票据来替换,根据10月7日的美债收益率,1个月到期为2.9673%;3个月到期为3.3776%;6个月到期为4.0895%;1年到期为4.1811%;平均收益率(算术平均)为3.6539%,而一年前,这个平均数不足0.1%,也就是说,按现在的平均收益率,美国财政部大约要多付超过3.55%的利息才能用新短期票据继续融资。
按美国现在平均每月要发1.14万亿元短期票据计算,大约每月要比加息前多付400亿元,一年就接近5000亿元,而美国2021年联邦财政收入仅约4.05万亿元,如果高利息持续1年或以上,每年仅仅多增加的利息就超过联邦财政收入的10%,加剧美国政府的入不敷支。
更大的财政赤字意味着更多的债务融资,不过美国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全球对美债的兴趣下降。据媒体报导,美债流动性正在恶化。9月29日,一个反映美债市场深度的指标创下2020年春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差表现。“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出现明显而令人不安的恶化”,研究机构Evercore ISI央行策略主管Krishna Guha表示。
美国的高通胀虽然主要是由供应链方面的问题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涨价造成,但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打压中国和俄罗斯的考虑,又无法从供应链入手、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于是只要寄希望于通过大幅加息压抑需求来为通胀降温。可是尽管美国今年已经持续大幅加息,9月的通胀却仍然徘徊在8.3%的高位,近期新增的非农就业职位虽然开始有些转弱的势头,但通胀能否见顶回落仍属未知数。
按目前的情况,美国加息能否成功压抑通胀有不确定性,美国为压抑通胀愿意付出多大的经济代价也有不确定性,可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幅加息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威胁,以及马上就要碰到的债务上限问题,却已经逼到美国政府面前。虽然近期不时有美联储官员发出要不惜代价打击通胀的鹰派言论,美国继续大幅加息看上去仍有很大可能,但现实条件对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制约,同样越来越大。
在我们看来,以现在美国面临的多方面问题,美联储不管不顾,一条道走到黑似的大幅加息、誓要把通胀打到接近2%水平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大幅加息带来严重经济衰退的话,失业率将会大幅提高,民众会受害;大幅加息造成利息负担急速上升,威胁美国财政的可持续性,间接威胁美元和美债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利益同样重大;央行的基本职能是保护币值和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放任通胀肆虐违反央行职责,也不可行。
在多重制约之下,美联储最大的可能是兼顾多方利益,利息尽量不要加得太高,以避免对经济过大的打击,以及尽量减缓利息负担的上升;但利息也不能加得太低,否则通胀肆虐下,民众会质疑美联储没有尽到打击通胀的职责,面临中期选举的民主党政府也不会愿意。
美联储加息面临重制约
偏高的利息肯定会打击经济,所以美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很大,就业市场也会受压。不过美国通胀主要是受供应链和俄乌冲突影响,除非经济严重衰退、需求受到严重抑制,否则通胀可能在一段较长时间维持高位。
较弱的经济迭加较高的通胀,美国有较大的可能未来陷入滞胀,未来美国企业可能受到需求放缓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盈利存在下调的可能,对美股不利。
美股不利一般而言对港股不利,不过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在未来有较强的恢复,港股的前景未必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