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通胀 港股蒸发3834点10年最差
新冠肺炎未受控,加上通胀又起,令恒指全年下跌3834点,跌幅达14%。
2021年初,港股出现一片好兆头,内地1月份透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录得逾3000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带动港股1月19日的成交,首次冲破3000亿元大关。也因为“北水”南下,恒指于2月18日高见31183点的全年高位。年初“北水”力吸科网股,小米集团(1810)1月曾见高位35.9元;京东集团(9618)在2月更曾见422.8元的新高。
可惜好景不常,去年3月疫情尚未过去、新冠疫苗刚开打之际,通胀问题开始困扰市场。美国债息趋升之下,恒指开始回落。踏入第二季,恒指在26000至29000点之间呈上落格局。
北水净流出拖累港股
到第三季,内地监管风暴越吹越猛,恒指自7月起一浪低于一浪。先是内地当局为教育行业推出“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继而中国恒大(3333)、佳兆业(1368)和花样年(1777)等内房先后陷入债务危机;再出现太阳城集团(1383)前主席周焯华被捕,引发澳门中介人业务深受影响。美联储于11月落实2022年6月完全结束买债,市场因而忧虑加息步伐加快。恒指于12月越跌越深,于12月20日见22665点的全年低位。“成也北水、败也北水”,除了因为监管风暴吹起,恒指2021年下半年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或许与“北水”流入或流出港股有关。数据显示,单计2021年下半年,“北水”已录得逾115.11亿元净流出,而这或许是反映港股于2021年下半年持续下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温杰:大市今年或有两成升幅
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2021年下半年,港股受到监管风暴拖累,跑输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他表示,港股估值已见落后其他市场,料踏入2022年港股走势将见好转,恒指于2022年有望重返27500点,即较现时约有20%升幅。展望2022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国加息步伐、中美关系以至国际地缘政治的走向等因素,势必牵动2022年港股市场表现。尤其美股经历2021年的升浪后,资金会否因应美股估值偏贵的情况,重返以香港为首的亚洲市场,将会主导恒指2022年的走势。
内地放水利好港股
温杰称,虽然投资界预期美国将会“收水”,惟内地近日“降准”,意味正在“放水”,预期在“美国收水、内地放水”的格局之下,美国加息对港股的影响未必如想像般大,加上港股估值偏低,料恒指将有上升的空间。
新股量额齐挫 港IPO跌出全球三甲
2021年港交所(388)共有96只新股上市,新股数量按年下降34%,集资总额按年跌17%至约3287亿元,不过,整体表现仍处于过去10年的较高水平。德勤称,2021年香港新股集资位列全球交易所的第四位,落后纳斯达克、纽交所及上交所。毕马威表示,去年市况波动、新股上市股价表现不理想等,均影响公司上市部署。回顾2021年,全年有集资的新股仅96只,较前年少48只,当中创业板新股减少至只得1只,而新股集资额亦缩减至约3287亿元。96只公开发售新股中,仅40只主板新股及唯一一只创业板新股首挂造好,其中去年6月上市的压力设备制造商森松国际(2155)首日飙逾2.5倍,荣登首挂新股王。
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表示,整体而言,全球宏观环境变化对港股去年四季度IPO融资额造成影响,全年新股数目及筹集资金明显减少。他续说,去年香港市场接近六成的融资总额是来自9家超大型新股,当中以拥有不同股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为主,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新股数量及所募集的资金均较前年的水平高。
今年新股集资额有望增近四成
毕马威中国香港区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则指出,近10年本港多次成为全球新股集资的首位,而去年跌出三甲位置。展望今年市况,该行料本港将有100至120只新股上市,集资额或高达4000亿至4500亿元,或许能收回失地。
另一方面,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对本报说,“目前整体气氛不是特别好,内地经济减速压力较大,整体对经济不被看好,市场气氛也对IPO不利。预计2022年上半年情况应继续偏弱,所以不看好第一季度,下半年若经济好转,可能IPO市场也会有所改善。”
中概股回港潮料持续
鉴于美国证监会早前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热情,今年可能进一步冷却。杨玉川指出,美国制裁好似一把双刃剑,影响经济导致投资气氛转弱,但也会促使中概股回归中国,流向港股市场。港交所总裁欧冠升早前表示,美国证监会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趋严,有可能驱动更多中概股来港上市,2022年或将迎来中概股回港潮。
今年潜在可能“回归”的中概股名单中,市场料有拼多多、蔚来汽车、爱奇艺等,以上股价在去年均遭遇大幅回落。另外,为香港度身订造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制度今年生效。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架构,放宽第二上市要求,预计有20至30间公司符合第二上市条件。
安永亚太区上市服务主管蔡伟荣表示,2022中概股来港上市将成为新股市场未来数年的焦点,预计2022年香港新股融资规模的三分之一都将来自中概股。此外,随着世界更加关注碳中和发展,资源、环保等行业亦将成为明年新股市场焦点;生物科技公司亦将继续支撑香港新股市场。
2022年10个投资看点
供应链未复常碍经济复苏
新冠肺炎疫苗广泛接种,压低确诊数字,但疫情未有完结迹象。随着Omicron变种病毒加速传播,部分国家收紧防疫,可以预期全球航运与供应链受阻情况将于2022年持续。此举不仅令航空股继续“无运行”,部分倚赖供应链畅顺运作的股份,如电子、半导体、家具等制造类别股份,恐怕仍要捱高昂运费之苦。世界各地经济复苏不平衡的情况料于2022年持续。
通胀加剧或掀股债双杀
供应链受阻刺激运费上升,全球通胀也于2021年下半年加剧。虽然各国央行一度坚称,通胀急升只是暂时性。奈何供应链复常无期,各国央行于2021年底加快“收水”步伐,甚至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加息周期。以往通胀加剧,股市势必调整,今次会否一如过往般藉通胀升温,继续向下寻底?债市会否因货币政策不如金融市场预期,而出现震荡?大家拭目以待。
零工经济平台成新股宠儿
新冠肺炎疫情掀起在家工作,部分视像会议软件如Zoom、Microsoft Teams及Google Meet等大行其道。可以预期,即使疫情放缓甚至完结,这种远程工作的形式将会植根职场。有分析预期,踏入2022年,大批原本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将会递交辞职信,加入“零工经济”(Gig economy)行列。这不仅改变企业生态,部分与“零工经济”共生的网上平台,更会乘势而起,甚至成为新股宠儿。
收紧币策美汇弱势重临
通胀加剧下,收紧币策已迫在眉睫。美汇指数于2021年下半年持续上升,但随着英伦银行突然于2021年底提前加息,使到美汇指数踏入2021年底转为横行。可以预期,各国陆续于明年中至第三季陆续收紧货币政策,美元弱势将会重临,英镑、澳元及欧元兑美元的汇价,大有可能重拾升轨。
NFT成创投界追逐对象
区块链(Blockchain)发展越趋成熟之际,由区块链变奏而成的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静静崛起。NFT代表数位档案,如画作、声音、影片、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皆可利用NFT作共享。在讲求“去中心化”的时年,NFT所代表的创意作品将会越发壮大,或将成为创投界、家族办公室追逐投资,甚至分拆上市的对象。
量子科技突围而出
每逢巨大政经危机过后,新科技例必兴起。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互联网兴起如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手机平台兴起如是。可以预期,随着全球悄悄迈向“后疫情”年代,改变人类生活层面的高科技也会崭露头角,而其中一样科技就是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ies)。量子科技以力学为理论及技术为基础,有潜力破解传统电脑加密技术。可以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升温,未来量子科技势必成为各国在争霸的年代中,突围而出的其中一项工具。
ESG衍生产品冒起
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在香港引起关注,恒指公司于2021年底,推出“恒指ESG筛选指数”,涉足可持续投资指数编制。可以预期,随着ESG指数编制步向成熟,2022年与ESG相关的基金将会增加,甚至与ESG相关的衍生产品也会应运而生。香港金融市场,将因为ESG而再次获得壮大契机。
大孖沙加快整合上市王国
2020年及2021年,大孖沙忙于私有化估值落后的上市旗舰,虽然华人置业(127)私有化失败,但预计在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在2022年生效后,大孖沙或会忙于分拆个别项目,以SPAC上市来迎接新时代。说不定会有巨型香港上市旗舰于2022年提出私有化,震撼香港金融市场。
内房上市王国拆骨
既然内房接连债务违约震撼了2021年港股,要解决内房的烂摊子,“拆骨”还债势将成为内房2022年的头等大事。2022年的内房,将不再是“上市综合体”,而是重回“纯地产”的业务结构。
监管收紧中资科网狂潮成幻影
内地于2021年陆续收紧各行各业的监管,到香港挂牌的中概股热潮或会过去。由2020年因科指成立和中概股回归的浪潮,或会随2022年的到来而烟消云散。2022年的股市将会回复常态的一年,旧经济股或会因为加息周期开始而“重生”,至于新经济及中概股,即使续有中概股到香港上市,表现也难以如2020年及202 年般大放异彩。
2021港股大事回顾
1.中国恒大(3333)陷入债务危机,部分到期的美元债券未有偿付,已成立“风险化解委员会”处理。
2.华人置业(127)大股东、前主席刘銮雄妻子“甘比”陈凯韵提出私有化计划,遭到小股东反对而被否决。
3.新世界发展(017)大围新盘“柏傲庄III”,第1座及第8座混凝土未达设计要求,拆卸重建。
4.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把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0.1%上调至0.13%,于2021年
8月起实施。
5.港府于2021年11月宣布成功发售50亿元人民币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为港府首次发行人币债。
6.内地持续收紧规管反垄断,阿里巴巴(9988)、美团点评(3690)等持续受整顿,教育和网络游戏股也受影响。
7.太阳城集团(1383)前主席周焯华涉嫌违法在内地开赌被澳门司警拘捕,牵连澳门中介业务以至整个赌业。
8.港交所(388)上市审查组前联席主管杨金隆,被指早年收受利益,最终获判无罪。
9.证监会与警方联合打击“唱高散货”,龙皇集团创办人“帜哥”黄永帜,涉用社交App唱高散货被捕。
10.证监会宣布,落实引入俗称“港股实名制”的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将于2022年实施。
新冠肺炎未受控,加上通胀又起,令恒指全年下跌3834点,跌幅达14%。
2021年初,港股出现一片好兆头,内地1月份透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录得逾3000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带动港股1月19日的成交,首次冲破3000亿元大关。也因为“北水”南下,恒指于2月18日高见31183点的全年高位。年初“北水”力吸科网股,小米集团(1810)1月曾见高位35.9元;京东集团(9618)在2月更曾见422.8元的新高。
可惜好景不常,去年3月疫情尚未过去、新冠疫苗刚开打之际,通胀问题开始困扰市场。美国债息趋升之下,恒指开始回落。踏入第二季,恒指在26000至29000点之间呈上落格局。
北水净流出拖累港股
到第三季,内地监管风暴越吹越猛,恒指自7月起一浪低于一浪。先是内地当局为教育行业推出“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继而中国恒大(3333)、佳兆业(1368)和花样年(1777)等内房先后陷入债务危机;再出现太阳城集团(1383)前主席周焯华被捕,引发澳门中介人业务深受影响。美联储于11月落实2022年6月完全结束买债,市场因而忧虑加息步伐加快。恒指于12月越跌越深,于12月20日见22665点的全年低位。“成也北水、败也北水”,除了因为监管风暴吹起,恒指2021年下半年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或许与“北水”流入或流出港股有关。数据显示,单计2021年下半年,“北水”已录得逾115.11亿元净流出,而这或许是反映港股于2021年下半年持续下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温杰:大市今年或有两成升幅
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2021年下半年,港股受到监管风暴拖累,跑输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他表示,港股估值已见落后其他市场,料踏入2022年港股走势将见好转,恒指于2022年有望重返27500点,即较现时约有20%升幅。展望2022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国加息步伐、中美关系以至国际地缘政治的走向等因素,势必牵动2022年港股市场表现。尤其美股经历2021年的升浪后,资金会否因应美股估值偏贵的情况,重返以香港为首的亚洲市场,将会主导恒指2022年的走势。
内地放水利好港股
温杰称,虽然投资界预期美国将会“收水”,惟内地近日“降准”,意味正在“放水”,预期在“美国收水、内地放水”的格局之下,美国加息对港股的影响未必如想像般大,加上港股估值偏低,料恒指将有上升的空间。
新股量额齐挫 港IPO跌出全球三甲
2021年港交所(388)共有96只新股上市,新股数量按年下降34%,集资总额按年跌17%至约3287亿元,不过,整体表现仍处于过去10年的较高水平。德勤称,2021年香港新股集资位列全球交易所的第四位,落后纳斯达克、纽交所及上交所。毕马威表示,去年市况波动、新股上市股价表现不理想等,均影响公司上市部署。回顾2021年,全年有集资的新股仅96只,较前年少48只,当中创业板新股减少至只得1只,而新股集资额亦缩减至约3287亿元。96只公开发售新股中,仅40只主板新股及唯一一只创业板新股首挂造好,其中去年6月上市的压力设备制造商森松国际(2155)首日飙逾2.5倍,荣登首挂新股王。
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表示,整体而言,全球宏观环境变化对港股去年四季度IPO融资额造成影响,全年新股数目及筹集资金明显减少。他续说,去年香港市场接近六成的融资总额是来自9家超大型新股,当中以拥有不同股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为主,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新股数量及所募集的资金均较前年的水平高。
今年新股集资额有望增近四成
毕马威中国香港区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则指出,近10年本港多次成为全球新股集资的首位,而去年跌出三甲位置。展望今年市况,该行料本港将有100至120只新股上市,集资额或高达4000亿至4500亿元,或许能收回失地。
另一方面,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对本报说,“目前整体气氛不是特别好,内地经济减速压力较大,整体对经济不被看好,市场气氛也对IPO不利。预计2022年上半年情况应继续偏弱,所以不看好第一季度,下半年若经济好转,可能IPO市场也会有所改善。”
中概股回港潮料持续
鉴于美国证监会早前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热情,今年可能进一步冷却。杨玉川指出,美国制裁好似一把双刃剑,影响经济导致投资气氛转弱,但也会促使中概股回归中国,流向港股市场。港交所总裁欧冠升早前表示,美国证监会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趋严,有可能驱动更多中概股来港上市,2022年或将迎来中概股回港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