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韬答中评:民进党搞“文化台独”不得人心
中评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李子宁)近日,台湾教师区桂芝痛批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教纲,引发了岛内的激烈争论。就此,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进党当局推进“文化台独”为的就是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淡化台湾人民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同以及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相关行为必定会遭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反对。同时大陆方面也可从多途径入手,破除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彭韬说,民进党当局在文化上“去中国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进而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淡化台湾人民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同以及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不得人心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岛内广大同胞的强烈反对。
彭韬指出,民进党当局推进“文化台独”主要有两个突出手段。一是不断缩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的篇幅,用所谓多元文化来取代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用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还把中华文化划分到所谓“外来文化”。二是强化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通过去除与“中国”有关的元素,弱化民众对于统一国家的认同,例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为相关机构进行“正名”等。
在谈及应该如何因对民进党当局推行“文化台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彭韬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的两岸的互联互通和交流,特别是强化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因为青年人代表着两岸的未来,也是最有生机、最坚实的力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巩固连接两岸青年的文化平台,在两岸交流活动中更多地融入祖国大陆的风土人情、优秀传统,增强台湾青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是可以为台湾青年提供更多的就读、就业、创业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追梦、筑梦和圆梦,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彭韬续指,除了加强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外,还要加强科研机构对两岸关系及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台湾青年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评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李子宁)近日,台湾教师区桂芝痛批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教纲,引发了岛内的激烈争论。就此,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进党当局推进“文化台独”为的就是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淡化台湾人民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同以及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相关行为必定会遭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反对。同时大陆方面也可从多途径入手,破除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彭韬说,民进党当局在文化上“去中国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进而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淡化台湾人民对两岸同根同源的认同以及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不得人心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岛内广大同胞的强烈反对。
彭韬指出,民进党当局推进“文化台独”主要有两个突出手段。一是不断缩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的篇幅,用所谓多元文化来取代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用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还把中华文化划分到所谓“外来文化”。二是强化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通过去除与“中国”有关的元素,弱化民众对于统一国家的认同,例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为相关机构进行“正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