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桂芝语中评:台课纲不读廉耻 无情无感
中评社台北12月26日电(记者 张颖齐)台“教育部”108课纲大量删减文言文,删掉顾炎武的《廉耻》,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痛批是无耻课纲,引发广大回响。区桂芝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中华文化道统不该绝,如今的课纲教改已将中文、历史观都扭曲,造成下一代对文化无感,学生不仅错别字更多,对文化与血缘恐无感又无情,将会加恶化。
区桂芝,1963年生于基隆,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政治大学中文系学士,曾任出版社编辑、杂志执行编辑、“中研院”计算中心刊物编辑、报社艺文记者等。目前是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国文老师。12月4日,区桂芝在记者会上,发表一篇2000多字声明稿,她认为108课纲让各级学校、老师、学生沉入黑暗的教育深渊,更痛批108课纲删掉许多经典古文,像是顾炎武的《廉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直呼“108课纲就是个无耻的课纲”。区桂芝此番舆论,引爆台湾舆论场,受到广泛关注。
区桂芝表示,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发现108课纲删掉《廉耻》的第一人,但她就是在去年带北一女高一学生时,谈到顾炎武的《廉耻》,岂料学生竟说没读过,因此她特别去查看108课纲目录,发现真的没有,而被放在补充教材,深深感到课纲负面的严重性。
区桂芝说,文化道统不该绝,当然也包括历史在内,学生恐将对国文、历史的观念扭曲,而文言文篇数的删减,将直接造成下一代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完全离心离德,对中华文化无感、对历史无知,自然也对血缘无情,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框架下,很容易就产生“仇中”情绪。
区桂芝说,从当年李登辉带动起的教改,就是严重的错误,以致现在一些学生,用字遣词都很贫乏,加上受到网路文化影响,酸民化现象,让他们对于古文经典中的品德教育,获益甚少,讲话不仅言语无味,且尖酸刻薄而不自知,潜移默化下,若干年后才知道自己的文化濡染、浸润不足,就怕连自我反思能力都不够。
区桂芝说,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这样,也有些学生蕙质兰心,稍微成年后,可判断是非价值,只是非常需要有人引导。过去的时代即便不读廉耻,也知道人要有廉耻是正确的,在她父母辈年代,教育程度虽不高,但相较现在是单纯的,那时社会传统道德氛围强,不必学校教,也可知道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不读书也懂,但现在已完全不一样。
区桂芝指出,近日她在新闻上看到台东爱心菜贩陈树菊,站在斗六市镇西国小品德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前,仰望墙上高挂的“礼义廉耻”校训匾额,陈树菊就说“善念很重要,人生不是考100分就很厉害”,可如今受到许多西方及政治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气氛淡薄,家庭功能更式微,学生无法透过现在的课纲教育去产生教养,日益薄弱却不自知。
对于现在台湾教学环境,区桂芝叹,多年前台大医学系就不采计国文成绩,她非常生气,台大医学系身为龙头,却完全不采计国文,以致非常多学校都跟进不采计,包括台大工学院也不采计了,高三下学期的国文课更是零学分,不用读国文了,“教育部长”潘文忠竟还说老师可自己调整,她要问“教育部”有给老师时间吗?老师有时间配合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用读,却要老师想办法。更何况现在是考试引导教学的时代。
而对下一代孩子的语文能力担忧?区桂芝说,她运气算好,她任教的北一女,学生的语文能力还看不太出来差太多,但她改作文时就觉得有明显落差,以前一篇错了2、3个字就算多,现在有的学生竟一篇作文超过10个错字,加上在这个“影音时代”,打字多、写字少。
区桂芝指出,现在的老师只要严格,还会有被告风险,课纲教改已彻底影响教育的深层结构问题,语文能力全面退化,愈改愈往下滑,情况更恶化。更别谈“尊师重道”,台湾的教育已变成“产业化”,现在的新老师已不再认为教育是志业,只是职业,只要求有职场尊严,因动不动就碰上恐龙家长,谁还敢要求要有师道与尊严?过去读《礼记:学记》可直接受益,知道“天地君亲师”,如今要学生尊敬老师?唉,那个时代已过去了。
区桂芝也提到,公立学校不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反倒有些私立学校则有市场敏锐度,会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也知道世界学中华经典的潮流在哪,所以才有学生认为要送到私校,私校此举也有利招生。
区桂芝向中评社进一步谈对下一代文化道德水准贫乏的忧心,她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有认知能力,倘若无认知能力、只停留在追求功名利禄,那人的意义在哪?西方的心理学讲究自我实践与追求,导致学生专注于追求功名利禄,却没有对社会、人类更高的关怀,被限缩住。
在这样的问题下,学校是否更加强古典文学、品德教育?区桂芝说,有家长留书说,教材也不要故步自封,但她认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完整的品德教育,还有生命哲学的思想训练,孔子以“仁”为中心去爱人,孟子讲“义”,什么教材合宜、对众生有利?
区桂芝指出,《礼记‧大学》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个人到职场、到天下、到家国关怀,这是一套对生命境界的追求,《礼记‧中庸》更提到更高哲的学境界就是“致中和”,不只有人的世界,还有人与自然、与宇宙、与世界、与天地万物,都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让整个人类生活达到和谐幸福。
区桂芝质疑,若不要这些教材,那替代的教材是什么?并非要每个人都要是哲学家,但是对于家庭教育、社会功能都要齐备,要设想到底什么教材对学生帮助较大?现在很多人都被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讲到四维八德、四书五经,都被认为是威权封建,有这样偏颇的角度。
前北一女国文老师、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也提到,她也很讶异并忧虑,现在的学生写作业竟会用注音文,加上现在的108课纲影响,把学生都洗脑,失去学到民族文化脉络的机会,学生思想会变得肤浅零碎。
中评社台北12月26日电(记者 张颖齐)台“教育部”108课纲大量删减文言文,删掉顾炎武的《廉耻》,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痛批是无耻课纲,引发广大回响。区桂芝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中华文化道统不该绝,如今的课纲教改已将中文、历史观都扭曲,造成下一代对文化无感,学生不仅错别字更多,对文化与血缘恐无感又无情,将会加恶化。
区桂芝,1963年生于基隆,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政治大学中文系学士,曾任出版社编辑、杂志执行编辑、“中研院”计算中心刊物编辑、报社艺文记者等。目前是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国文老师。12月4日,区桂芝在记者会上,发表一篇2000多字声明稿,她认为108课纲让各级学校、老师、学生沉入黑暗的教育深渊,更痛批108课纲删掉许多经典古文,像是顾炎武的《廉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直呼“108课纲就是个无耻的课纲”。区桂芝此番舆论,引爆台湾舆论场,受到广泛关注。
区桂芝表示,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发现108课纲删掉《廉耻》的第一人,但她就是在去年带北一女高一学生时,谈到顾炎武的《廉耻》,岂料学生竟说没读过,因此她特别去查看108课纲目录,发现真的没有,而被放在补充教材,深深感到课纲负面的严重性。
区桂芝说,文化道统不该绝,当然也包括历史在内,学生恐将对国文、历史的观念扭曲,而文言文篇数的删减,将直接造成下一代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完全离心离德,对中华文化无感、对历史无知,自然也对血缘无情,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框架下,很容易就产生“仇中”情绪。
区桂芝说,从当年李登辉带动起的教改,就是严重的错误,以致现在一些学生,用字遣词都很贫乏,加上受到网路文化影响,酸民化现象,让他们对于古文经典中的品德教育,获益甚少,讲话不仅言语无味,且尖酸刻薄而不自知,潜移默化下,若干年后才知道自己的文化濡染、浸润不足,就怕连自我反思能力都不够。
区桂芝说,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这样,也有些学生蕙质兰心,稍微成年后,可判断是非价值,只是非常需要有人引导。过去的时代即便不读廉耻,也知道人要有廉耻是正确的,在她父母辈年代,教育程度虽不高,但相较现在是单纯的,那时社会传统道德氛围强,不必学校教,也可知道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不读书也懂,但现在已完全不一样。
区桂芝指出,近日她在新闻上看到台东爱心菜贩陈树菊,站在斗六市镇西国小品德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前,仰望墙上高挂的“礼义廉耻”校训匾额,陈树菊就说“善念很重要,人生不是考100分就很厉害”,可如今受到许多西方及政治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气氛淡薄,家庭功能更式微,学生无法透过现在的课纲教育去产生教养,日益薄弱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