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沐:粤港澳台融合看东莞 加强政策创新

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以《“三对接”促“双融合” 激发“莞港澳台”潜能》为题发言,结合在莞参访心得,对如何贯彻落实《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促进东莞在两岸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作用,提出思考与建议。

  束沐表示,此行参访了东莞两岸交流合作的代表性企业和机构,亲身感受到莞台交流合作的深厚底蕴,也看到了《东莞方案》给莞台融合发展带来的无限前景。他指出,中评智库长期致力于从实践创新中提炼理论创新,再推动创新理论服务于创新实践,因而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理论先行”的重要角色。

  “莞港澳台”协同发展40年 实现“双融合、双发展”

  束沐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东莞台资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东莞与台湾、港澳的经贸交流合作是同步启动、呈现出双螺旋发展的特殊结构,也奠定了“东莞模式”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台湾出口加工制造业向大陆转移,香港扮演了资金和贸易的枢纽角色,东莞则是生产基地,“莞港台”共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其次,东莞借助“三来一补”的政策优惠引进台资企业,事实上就是现有制度框架外“灰色地带”的基层探索首创,成为先行先试的成功模式。再次,随着港澳居民、台湾居民在东莞兴业和扎根,东莞最早出现港人子弟学校、台商子弟学校、港资医院、台资医院,经济合作效益最早外溢为社会融合效应。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图片)

  他认为,“莞台”早已与“莞港澳台”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相互重迭的关系。而东莞与港澳的融合发展,东莞与台湾的融合发展,也是分别在粤港澳大湾区与两岸关系的视域下的两大进程。未来,如何促进双融合、双发展,东莞拥有深厚的基础和优厚的条件,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上述两大进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

  东莞应利用两大文件“交集机遇” 催生“共振效应”。

  束沐列举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两大文件的共同点。他介绍,东莞市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品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将东莞打造成为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等工作目标。

  束沐进一步指出,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对东莞的发展定位、要求和规划是高度契合的。他认为主要有三个重要“交集点”:一是先进制造、二是科技创新、三是青年创业。换言之,在这三个方面,只有充分整合莞港澳台四方资源、有效打通莞港澳台四边脉络,才能抓住“交集机遇”,让“大湾区”与“合作区”之间迸发出火花,进而产生高质量发展动力。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图片)

  激发“莞港澳台”潜能 推动规则、规划、资源对接。

  束沐表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在兼顾发展与安全、把握内外战略大变局的背景下,在防范重大风险和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前提下,积极有为地守正创新、先行先试。他结合大湾区发展规划与《东莞方案》,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抓住莞港海空联运合作的契机,积极向中央争取滨海湾新区在对港澳、对台方面的特殊政策优惠。束沐建议,滨海湾新区打造为“莞-港-台”的贸易新枢纽,对标RCEP乃至CPTPP协议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如可以探讨“两岸暨港澳贸易全面零关税”特殊待遇的可能性,或以退税方式实际上达到零关税的效果;再如可以按减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二,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经验,更好利用香港特殊地位为东莞台资双向流动建立“快速绿色通道”。束沐建议,比照“跨境理财通”的沙盒模式,为东莞台资企业购买境外投资产品提供更宽渠道和更多额度;再如,便利港资、外资金融机构与东莞台资企业的对接,用好香港为枢纽展开两岸跨境融资与汇兑。

  第三,围绕教科文卫体主题,加强在莞港澳台资源横向互通与合作。束沐建议,建立港人子弟学校与台商子弟学校的制度性合作安排,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分校引入台籍师生、加强涉台研究建设,探索台资医院参与“药械通”及“长者医疗券”等大湾区医疗融合政策的可行安排,鼓励东莞职业运动队增加涉港澳台元素等。   束沐最后表示,正所谓“两岸融合看福建,粤港融合看深圳,粤澳融合看珠海”,中评智库会继续在海峡两岸及港澳融合发展理论创新方面服务东莞、支持东莞,衷心期待“粤港澳台融合看东莞”,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东莞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于11月28日至30日赴东莞采访,期间在东莞举行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主持。与会者包括:东莞市台协常务副会长、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岳、东莞市台商协会秘书长颜士伟、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台籍教师教务办主任陈尚彦、东莞市台协松山湖分会会长、东莞台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黄朝凯、东莞五核子嘻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择、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台港澳研究所教授王鹏、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

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22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以《“三对接”促“双融合” 激发“莞港澳台”潜能》为题发言,结合在莞参访心得,对如何贯彻落实《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促进东莞在两岸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作用,提出思考与建议。

  束沐表示,此行参访了东莞两岸交流合作的代表性企业和机构,亲身感受到莞台交流合作的深厚底蕴,也看到了《东莞方案》给莞台融合发展带来的无限前景。他指出,中评智库长期致力于从实践创新中提炼理论创新,再推动创新理论服务于创新实践,因而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理论先行”的重要角色。

  “莞港澳台”协同发展40年 实现“双融合、双发展”

  束沐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东莞台资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东莞与台湾、港澳的经贸交流合作是同步启动、呈现出双螺旋发展的特殊结构,也奠定了“东莞模式”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台湾出口加工制造业向大陆转移,香港扮演了资金和贸易的枢纽角色,东莞则是生产基地,“莞港台”共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其次,东莞借助“三来一补”的政策优惠引进台资企业,事实上就是现有制度框架外“灰色地带”的基层探索首创,成为先行先试的成功模式。再次,随着港澳居民、台湾居民在东莞兴业和扎根,东莞最早出现港人子弟学校、台商子弟学校、港资医院、台资医院,经济合作效益最早外溢为社会融合效应。

中文Alexa排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