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至君:抓牢东莞方案 利台资台商脱胎换骨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日前在东莞参与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座谈会,就“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这一大主题谈了自己对台资台商如何把握《东莞方案》所带来的机遇,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一些见解。
郭至君表示,众所周知,东莞堪称“台商大本营”,目前共有5万多名台胞在莞生活。自1988年首家台企入莞以来,东莞累计批准台企超万家,约占全国一成。截至2022年底的统计资料,东莞在营台企3873家,而去年莞台贸易总额1419亿元,台资外贸总额就占全市比重的10%以上。作为制造业重镇,东莞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拥有万亿级电子资讯、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台湾地区高端制造产业契合度较高。现在看,对于东莞的台资台商来说,转型升级一直是思考的问题,也是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东莞方案》可谓是结合东莞的实际“量身定做”,不论是对已经在莞的台资、台商还是想进来这个宝地发展的新台资、台商都有重大机遇,需牢牢抓住。
郭至君首先表示,《东莞方案》提升了东莞的城市战略能级,使得莞台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郭至君指出,东莞台企从早期的传统加工业,到后来的电子资讯等制造业,如今面临着进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台资已经在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据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台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6家,近三年增长38%,从事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台企超过了80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但根据《台湾研究集刊》近期发布了一份针对203家东莞台企的问卷调研报告显示,企业盈利能力与技术研发实力是转型升级意愿和能力的核心变数,即新兴高新技术台企转型升级意愿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传统台企对于转型升级依然有不少顾虑。
另外,郭至君提到,今年,东莞城区总人口已达到1082.44万,跨上1000万人的台阶,跻身中国超大城市行列。这意味着城市能级提升,会带来很多益处。比如:城市人口聚集带来规模效应;公共服务配置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舒适……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并形成螺旋效应,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加之《东莞方案》带来的国家级政策红利,莞台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的机遇可谓千载难逢,东莞台资台商应紧紧抓住自身特点,结合《方案》,寻找适合自身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郭至君认为,《东莞方案》为台企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层级更高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大陆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东莞又是大湾区内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大湾区内搭建台胞、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高品质发展示范平台,探索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有利于整合大湾区内对台交流合作的优势资源。另外,《东莞方案》明确提出了四个目标定位,其中之一就是‘打造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我认为,这可以引导在莞台资、台企在转型、升级方面获得更多便利、清晰的指引。”她说。
第三,郭至君指出,《东莞方案》为台湾人才在莞就业创业、扎根发展带来多方面利好。
“人才是城市繁荣的金钥,一家企业转型升级,改变原有发展路径更少不了人才的支援。东莞一向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而《东莞方案》中更是对台湾人才释放了真金白银的强力政策红利。”她说,“比如:对在莞就业的台湾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超过收入15%部分的纳税进行补贴;全面实施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本科生及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研发人才引进培养等系列人才政策,给予重点行业领域等特色人才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的购房补贴和35万元的生活补助,给予技能领军人才最高600万元的购房补贴和30万元的生活补贴;搭建高水准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说明更多台湾医疗、电子资讯等领域专业人才在东莞找到发展机遇;完善优才卡管理,依托市优才服务中心,为台湾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配套公共服务等等。”
最后,郭至君表示,《东莞方案》因应国际经贸和地缘政治形势的变迁,提出将东莞打造成两岸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新平台。而这“四新”的目标中又包含了十二项任务,主要聚焦产业、市场、民生三大领域,可谓结合东莞实际量身定做,且面面俱到。
郭至君相信,随着《东莞方案》的批覆和进一步落地细化,未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将更深入、更开放、更融合,期待更多的台胞来东莞筑梦、追梦,共同书写崭新的篇章。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于11月28日至30日赴东莞采访,期间在东莞举行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主持。与会者包括:东莞市台协常务副会长、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岳、东莞市台商协会秘书长颜士伟、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台籍教师教务办主任陈尚彦、东莞市台协松山湖分会会长、东莞台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黄朝凯、东莞五核子嘻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择、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台港澳研究所教授王鹏、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日前在东莞参与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座谈会,就“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这一大主题谈了自己对台资台商如何把握《东莞方案》所带来的机遇,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一些见解。
郭至君表示,众所周知,东莞堪称“台商大本营”,目前共有5万多名台胞在莞生活。自1988年首家台企入莞以来,东莞累计批准台企超万家,约占全国一成。截至2022年底的统计资料,东莞在营台企3873家,而去年莞台贸易总额1419亿元,台资外贸总额就占全市比重的10%以上。作为制造业重镇,东莞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拥有万亿级电子资讯、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台湾地区高端制造产业契合度较高。现在看,对于东莞的台资台商来说,转型升级一直是思考的问题,也是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东莞方案》可谓是结合东莞的实际“量身定做”,不论是对已经在莞的台资、台商还是想进来这个宝地发展的新台资、台商都有重大机遇,需牢牢抓住。
郭至君首先表示,《东莞方案》提升了东莞的城市战略能级,使得莞台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郭至君指出,东莞台企从早期的传统加工业,到后来的电子资讯等制造业,如今面临着进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台资已经在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据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台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6家,近三年增长38%,从事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台企超过了80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但根据《台湾研究集刊》近期发布了一份针对203家东莞台企的问卷调研报告显示,企业盈利能力与技术研发实力是转型升级意愿和能力的核心变数,即新兴高新技术台企转型升级意愿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传统台企对于转型升级依然有不少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