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艶:从“双融合”看中华民族经济关键三问
中评社香港12月20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日前在东莞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主持座谈会并发言。林艶结合其在东莞之行的观察与思考,从“双融合”与中华民族经济的角度分享了其对此主题的一些见解。
林艶表示,东莞能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成为台资台企发展的沃土,必然有其内在原因。通过实地走访东莞更加深刻感受到,台资台企今天的东莞故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她认为,开启台资台企东莞故事的新篇章,也必然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启迪。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两个历史大进程。
第一个历史大进程是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而广东沿海则因靠近港澳而开中国改革风气之先。那时,港澳同胞发挥了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等,带动广东走在大陆改革开放的前列,为东莞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打下了理念、资金、市场、渠道、人力等一系列基础。
第二个大进程是两岸逐步恢复正常往来,随着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两岸终结了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许多台湾同胞得以重新返回大陆故乡走一走、看一看。此后,在“九二共识”奠定的政治基础下,不少台商台资乘着两岸关系回暖的东风率先到大陆投资兴业,而这时,多种条件齐具的东莞,自然成为很多人登陆的首选地。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不由感叹于这一环扣一环的过程,正是由于两大历史进程交汇于东莞,造就了今天台资台企在东莞蓬勃发展的局面,而从更高维度看,这是两岸四地走亲走近的必然,是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必然,也是华夏子孙携手走向世界的必然,为什么是东莞?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林艶表示,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多年,两岸恢复正常往来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如果说当年,这两大历史进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更加看清这两大历史进程的实质和意义,更加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塑造创造,化历史的偶然为必然。近年来,大陆坚定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其实就是对过去两大历史进程的延伸和发展,构建起了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的“双融合”格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论述,则为“双融合”进程指明了最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她认为,中华民族经济的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事实上在两大历史进程中已经初具雏形,而透过新时代的“双融合”进程,我们则能更加清晰地看清中华民族经济的“关键三问”。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融合?
林艶表示,这个问题实际是要回答融合的必要性。她认为,这种必要性要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海峡两岸暨港澳在比较优势上存在差异性。林艶表示,正如经济学中说的,交换产生价值,由于在资源禀赋、社会制度、经济体量、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海峡两岸暨港澳具有了值得相互交换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特点。比如,大陆有着14亿人的全球最大市场,有着全球最健全的工业门类体系,有着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高效率经济体制;台湾在高精尖技术领域起步较早,在精密制造、半导体、芯片、IT等行业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香港是全球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唯一的普通法地区,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优势突出,是联系东西方的窗口桥梁,等等,可以说,海峡两岸暨港澳在“兄弟登高、各自努力”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特点,使得“双融合”进程能够帮助各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这也意味着,对于中华民族经济而言,“双融合”进程产生的不是1+1=2的物理反应,而是可以带来巨大发展红利的化学反应。
其次,消除共同发展壁垒成本的迫切性。林艶表示,事实上,无论主观推动与否,海峡两岸暨港澳经济的交流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要专门强调融合?这主要是因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客观上属于不同的经济地区,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跨境流动存在着很多制度机制上的阻碍,而一旦这种阻碍带来的成本过高,就必然会抑制交流合作的发展。因此,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对台“31条”“26条”等等,都是要从顶层设计上打破这种掣肘,通过加强制度对接和规则衔接主动推进“双融合”进程,从而进一步释放中华民族经济的潜力。
总而言之,融合的必要性,一在兴利,二在除弊。林艶表示,正如此次东莞之行中,我们看到很多台资台企把台湾技术、台湾理念、台湾匠心与大陆的市场优势、人力优势、电子商务优势等结合起来,结出了累累硕果,一些企业也通过布局港澳为企业融资、贸易等提供便利。相信随着双融合进程的推进,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内部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将为大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注入更强的动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能融合?
林艶认为,这个问题实际是要回答融合的可行性。谈到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世界各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败得失。事实上,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败的往往不止是硬环境,还有软环境。她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峡两岸暨港澳都是同文同种的华夏子孙,有着共同的历史回忆和文化传承,没有不能跨越的语言障碍、宗教冲突、民族区隔、肤色之分、习俗之别,海峡两岸暨港澳的商界先进其实都是中华商道的当今传人,在经营理念、哲学等方方面面都有共通之处。这些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双融合进程与一般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核心的区别。大家常说,文化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力量,民族感召力、同胞向心力过去护航着海峡两岸暨港澳交流合作顺利开展,未来也必然能够保障双融合进程继续向纵深推进。
林艶表示,在此次东莞之行中,我们遇到很多台资台企的先进都谈到东莞生活环境的亲和力,都谈到东莞乃至大陆其他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自己事业的拉动力。我们也看到,从改革开放之初台商登陆至今,东莞始终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来莞发展的台商台企提供支持和服务,所有这些,都令人对“双融合”进程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第三个问题,为了谁而融合?
林艶表示,这个问题实际是要回答融合的目的性。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我认为,“双融合”进程惠及的是每一个参与者,海峡两岸暨港澳融合在一起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是典型的多赢格局。现在,逆全球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抬头,也有人从零和博弈的思维出发,说“双融合”进程存在“虹吸效应”,这其实完全不合逻辑。判断一个多方合作的格局是零和博弈还是正和博弈,主要要看这种合作是分割存量还是产生增量,如果是分刮存量,那就是分蛋糕,就是人多我少;而如果能产生增量,就是做大蛋糕,就是人人有份。在“双融合”进程中,优势互补会产生增量,削减制度成本会产生增量,坚持创新驱动会产生增量,海峡两岸暨港澳合起来赚世界的钱更会产生增量,完全不必有那种杞人忧天的担心。事实上,过往两大历史进程就是一个生动的明例。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两岸回暖的过程中,不仅大陆的经济腾飞发展,大陆老百姓逐步过上了好日子;港澳经济也迎来巨大红利,特别是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不少台商也通过到大陆发展,战胜了岛内货币升值、生产成本高涨等经营环境上的挑战,开创了事业发展又一春,并为台湾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各方都是融合发展的受益者。
最后,林艶表示,东莞是“双融合”进程中的天选之子,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政策加持和实践环境。东莞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九个重要城市之一,而且随着《东莞方案》的出台,又在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上有了中央级方案的支持,这种双融合相交汇的强大赋能,注定了东莞完全能够成为发展中华民族经济的示范区。我们建议,东莞可以考虑围绕这一定位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将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我们也相信,包括今天在座各位在内的广大台资台企也能够随着“双融合”进程的推进而发展,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的壮大而受益,在未来书写更多的发展传奇!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于11月28日至30日赴东莞采访,期间在东莞举行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主持。与会者包括:东莞市台协常务副会长、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岳、东莞市台商协会秘书长颜士伟、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台籍教师教务办主任陈尚彦、东莞市台协松山湖分会会长、东莞台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黄朝凯、东莞五核子嘻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择、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台港澳研究所教授王鹏、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
中评社香港12月20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日前在东莞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艶主持座谈会并发言。林艶结合其在东莞之行的观察与思考,从“双融合”与中华民族经济的角度分享了其对此主题的一些见解。
林艶表示,东莞能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成为台资台企发展的沃土,必然有其内在原因。通过实地走访东莞更加深刻感受到,台资台企今天的东莞故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她认为,开启台资台企东莞故事的新篇章,也必然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启迪。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两个历史大进程。
第一个历史大进程是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而广东沿海则因靠近港澳而开中国改革风气之先。那时,港澳同胞发挥了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等,带动广东走在大陆改革开放的前列,为东莞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打下了理念、资金、市场、渠道、人力等一系列基础。
第二个大进程是两岸逐步恢复正常往来,随着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两岸终结了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许多台湾同胞得以重新返回大陆故乡走一走、看一看。此后,在“九二共识”奠定的政治基础下,不少台商台资乘着两岸关系回暖的东风率先到大陆投资兴业,而这时,多种条件齐具的东莞,自然成为很多人登陆的首选地。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不由感叹于这一环扣一环的过程,正是由于两大历史进程交汇于东莞,造就了今天台资台企在东莞蓬勃发展的局面,而从更高维度看,这是两岸四地走亲走近的必然,是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必然,也是华夏子孙携手走向世界的必然,为什么是东莞?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