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C论坛:孙成昊论未来的中美关系需怎么看
中评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赵海欣)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日前参加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双C论坛,就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之后的两国关系走向进行了分析。孙成昊表示,未来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个中短期的风险、一个合作的机遇和一个第三方因素。
孙成昊首先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反映出以下几点:一是拜登政府一直在强调负责任的竞争,目前看正在转向所谓的“负责任”。“负责任”是美国自我标榜的,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想要更加安全的竞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022年5月份的涉华政策演讲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那次演讲就已经标志着美国把“负责任”或者“安全”作为对华政策中美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当时美国所谓的“3C(竞争、合作、对抗)政策”,演进为“投资、竞争、联盟”新三分法,弱化“该对抗时对抗”的表述。此后,美国强调“护栏说”的频率明显上升,从一开始的对华全面竞争逐步向现在的“可控”或者“可管理”竞争转变。
二是当前中美似乎进入到一个“再接触”的阶段。在布林肯访华之后,相对于建交之后的中美接触,当前两国“再接触”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过去双方主动寻求接触和合作,而当前双方的“再接触”不仅仅是“无人飞艇事件”后的再次接触,其内涵也发生变化。当前的“再接触”更多侧重对两国关系重新校准,尤其是对于美方当前寻求在大国竞争框架下的对华合作,中方也会更多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开展对等的互惠往来,而非单方面配合美方合作要求。
在怎么看未来的中美关系问题上,孙成昊表示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个中短期的风险、一个合作的机遇和一个第三方因素。
孙成昊说,一个中短期的风险是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这是考虑下一阶段中美关系绕不过去的问题。大选对中国议题的炒作必然会在明年对两国关系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大选结果也会对中美关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如果是民主党继续执政,拜登政府会进一步完善对华战略竞争的系统框架。拜登上任以来,一方面着力投资本国,加大和中国在经济领域,包括芯片、关键矿产、高科技优势领域展开竞争,试图继续获取超越性的优势,巩固自身的领导地位,遏制中国崛起的外部供给和内部蓄力,另一方面却在框架有限的合作议题,如气候、芬太尼、人工智能领域对华接触。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上述政策的基本走向不会改变,但是逻辑链和联系会更加紧密。特别是此前被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影响而没有能够构筑的民主联盟可能被细化和完善,增加第三方选边站的压力。总体看,民主党继续执政对中美关系冲击相对较小,双方在禁毒、军方对话以及人工智能合作方面还是存在充足的共同利益,能够稳定双边关系。
孙成昊也表示,很久之前,基辛格博士就对人工智能高度关注。在不久前,他和格雷厄姆·埃里森在《外交事务》上撰文建议中美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共同合作,已经有部分建议落实了。目前看,尽管中国更强调发展上的安全,与美国强调的军事安全不同,但是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仍然有挖潜空间,人工智能也可能成为继气候变化之后双方另一个在全球治理层面的合作机遇。中美已经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原则、伦理规范、标准、风险评估、国际合作方面有一些共识,但是在发展理念、价值观、技术合作的结合以及人工智能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分歧。
但孙成昊也提醒称,未来短期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个风险。在美国总统大选到来之际,对人工智能所涉及的舆论安全领域的治理更需要理性。面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选举假消息,双方应该积极保持沟通渠道的顺畅,以免因为涉及虚假的涉华信息或者不实言论恶意中伤而导致战略误判,甚至外交危机,破坏两国的信任基础。
此外,孙成昊说,现在由于欧洲的精力部分转向巴以,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对华压力实际上有所减弱,而且欧洲期待中国能够在两场危机中发挥调停作用。从未来看,中美战略博弈态势难以扭转,对美国来说,两国管控危机、稳定关系是必要的,对欧洲来说,肯定也希望拉住美国。在中国看来,欧洲对华政策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欧洲可能会担心,随着中美博弈日趋激烈,中国在对欧交往中可能会把欧洲置于中美博弈的大框架下,这也会对中美欧关系产生影响。中国在实施对欧政策时,需要跳出中美博弈框架,从中欧之间的需求上来考虑相关政策。
“双C论坛”得名于中评智库(China Review Think Tank)和中国论坛(China Forum)的首字母组合,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的最新合作项目,旨在围绕国际关系热点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讨论、贡献智慧,该论坛将不定期举行。本次论坛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评月刊上呈现。
中评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赵海欣)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日前参加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双C论坛,就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之后的两国关系走向进行了分析。孙成昊表示,未来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个中短期的风险、一个合作的机遇和一个第三方因素。
孙成昊首先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反映出以下几点:一是拜登政府一直在强调负责任的竞争,目前看正在转向所谓的“负责任”。“负责任”是美国自我标榜的,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想要更加安全的竞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022年5月份的涉华政策演讲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那次演讲就已经标志着美国把“负责任”或者“安全”作为对华政策中美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当时美国所谓的“3C(竞争、合作、对抗)政策”,演进为“投资、竞争、联盟”新三分法,弱化“该对抗时对抗”的表述。此后,美国强调“护栏说”的频率明显上升,从一开始的对华全面竞争逐步向现在的“可控”或者“可管理”竞争转变。
二是当前中美似乎进入到一个“再接触”的阶段。在布林肯访华之后,相对于建交之后的中美接触,当前两国“再接触”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过去双方主动寻求接触和合作,而当前双方的“再接触”不仅仅是“无人飞艇事件”后的再次接触,其内涵也发生变化。当前的“再接触”更多侧重对两国关系重新校准,尤其是对于美方当前寻求在大国竞争框架下的对华合作,中方也会更多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开展对等的互惠往来,而非单方面配合美方合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