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312期:涵盖时局议题

《中国评论》第312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2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篇15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大国博弈、美国政治、缅甸局势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试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之文化基础——由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文化异同说起》和《大国博弈与“半球化”时代的到来》两篇文章。

  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熊玠在《试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之文化基础——由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文化异同说起》一文中指出,新世纪的国际秩序有其不同的文化(或作文明)基础。目前国际间对世界各文化何者将是此新秩序的主要支柱,仍在摸索之中。为方便比较,本文将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笼统地划归为中华文化与亚伯拉罕文化两大类(后者主要包含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犹太教)。美国霸权衰弱殷始,文化间之竞争可说益为真实。昔日大国权势之争将被文化竞争所替代。一般论者咸知美国自豪隶属于基督文化;识者亦指出美国有“富不知足、强不能安”之痼疾。此点在它与新兴大国(中国)间之竞争,尤为明显。相反,在中华文化影响下,“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与“内圣外王” 之训导深入华人心灵。由诸此,有必要探讨这两者文化背后差异之渊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鹏在《大国博弈与“半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文中表示,北约东扩,上合西进,金砖南下,非盟北上——大国博弈的加剧不仅改写着全球地缘战略版图,而且正在催生一个“半球化”时代的到来。当打着“小院高墙”烙印的技术与经济“铁幕”徐徐落下,旧冷战时代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或将重现,同时还将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技术- 产业体系一边彼此解除耦合,一边通过技术条款、市场准入和供应链重组在“中间地带”展开激烈争夺。与此同时,高铁网络扩张、中俄强化战略协作等要素正在促成陆权的复兴;作为回应,美英澳日等传统海权强国选择结盟应对。“一带一路”十年建设为以非盟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的再觉醒提供物质支持和制度启示。以上要素的综合作用正在推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对此,中国既可以选择投入资源,重启全球化,恢复旧秩序;也可转而迎接“惊涛骇浪”,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兴、产业升级与国际统战建立新优势,并最终在“半球化”过渡期后开创新的纪元。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台独”分裂势力持续塑造台湾版“想像的共同体”》一文。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在文中表示,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的台湾版“想象的共同体”塑造是歪理邪说、强词夺理。要高举民族大义和国际正义旗帜,掌握中国特色国家民族理论武器,揭露其“台独”新“理论”的诡诈和伎俩,充分调动台湾社会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和文化潜力,破立结合、以立促破,导正视听。要揭露“台独”分裂和国际干涉势力操纵“想象的共同体”的图谋、伎俩,揭露其分化两岸认同、无中生有“国家民族意识”对台海和平稳定、台湾问题解决方式的颠覆性影响,激发民众警觉。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亲家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的《新形势下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研究》一文。文章表示,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入阐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理念,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近年来,闽台经济已呈现互补互利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格局,但也面临两岸制度化合作机制全面停摆、民进党当局妄图与大陆经济“脱钩断链”等不利挑战。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福建样板,应采取“产业先行、应通尽通、区域示范、自下而上”的实践路径,在做好技术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多轨并行、自下而上”合作新机制,重点在密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抓好“小四通”“大四通”、设立闽台自由贸易区。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建议》和《借鉴大湾区经验 探索闽台“融合第三制”》两篇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超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建议》一文中指出,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从政策制定的层面来看,大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已日趋完善。在中央政策供给的强力保障之下,未来还需要注意破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产生于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形势,也同大陆内部制度体系的诸多特征紧密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创设新的平台,建立新的机制,更要提供充足的物质与人员保障。

  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发表的《借鉴大湾区经验 探索闽台“融合第三制”》一文,基于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现况与趋势,结合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平台”前海、横琴、南沙、河套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经验,从政策、制度、理论层面,试图探索和论证“闽台融合第三制”对福建示范区与两岸完全统一的意义。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陈永辉,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黄亮和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联合发表的《构建两岸融合生活VR系统 助推心灵契合》一文。文章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且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对台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受心理学领域的群际接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启发,提出构建两岸融合生活VR 系统的实践路径,对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社保、教育、就业和法律等四个方面的融合内容进行建设性思考,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心理学智慧,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和《中华王道文化与两岸地方治理经验之融合发展》两篇文章。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在《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一文中表示,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 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台湾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纪俊臣在《中华王道文化与两岸地方治理经验之融合发展》一文中表示,中华文化悠久,是全人类的资产,而王道文化系中华文化的精随。两岸既为一家亲,王道文化宜成为两岸人民互动中形成全民共识下的宝贵资产。当下两岸敏感度最低的政治互动,就是检视两岸的地方治理成就,并且善加整理后可成为两岸良性互动的介面或平台与标的。中华王道文化既系两岸人民共同享有的伟大资产,两岸人民应无不能克服的行动障碍。在此务期两岸同胞能在可行的方案中找到互动交流的机制,以建立相互融合的发展空间。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美国民主衰败的政治学分析》和《缅甸政局深陷动荡泥潭》两篇文章。

  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张林刚在《美国民主衰败的政治学分析》一文中表示,美国作为自由民主的现代性典范,长期都是各个后发展国家顶礼膜拜的对象,美国人民也自诩为“山巅之城”、“上帝选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以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祖师爷”,动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强加美式民主于他国,甚至不惜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结果那些实行美式民主的地方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不仅政治紊乱、社会失序、经济凋敝,而且沦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温床。为此美国不得不从阿富汗狼狈撤军,再现46年前的“西贡时刻”。美式民主在后发展国家的移植失败,加剧了民主的全球性危机,尤其在美国国内,随着民主、共和两党凿枘不合、歧异难解,否决政治肆虐,身份政治猖獗,社会戾气弥漫,政治极化大张旗鼓,反建制、反精英、反智性的民粹主义泛滥成灾,科层化官僚体系的决断力、预见力和执行力大幅下滑,美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民主的绩效和品质急遽下降,已经无可置疑地陷入长期衰败之中,美国民主已经呈现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所谓的“岌岌可危”样态。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念和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2022级硕士生贾圆圆联合发表了《缅甸政局深陷动荡泥潭》一文。文章指出,自2021年2月发生“政变”后,缅甸政局深陷动荡泥潭而不能自拔,并已形成“反抗-冲突-大选推迟-反抗-冲突-大选推迟”的死循环。当前,缅军与果敢同盟军等民地武的武装冲突升级,原定于今年8月举行的全国大选也被推迟,缅甸又陷入新一轮死循环,短期内不太可能恢复国内和平稳定。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玉玲和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肖琦联合发表的《从“大神尪”傩舞历史演变 看闽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共生》一文。文章通过追溯闽台“大神尪”傩舞的发展轨迹,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闽台“大神尪”傩舞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关系:先秦时期闽台“大神尪”傩文化的亲缘关系;唐宋时期闽台“大神尪”傩舞的互动兴起;明清时期闽台“大神尪”傩文化的繁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傩仪、民俗传统并存”的闽台神尪傩舞文化建构,以期厘清闽台地区“大神尪”傩舞的史实脉络,阐明中华傩文化主要经由福建移植台湾地区,两岸长期互动,构建起“闽台傩舞文化圈”,在求同存异的张力中共创两岸神尪傩舞文化共体。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在两岸融合与民族复兴中的角色与定位》一文。该文作者两岸同舟(公益、传媒、智库)执行长、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张立齐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面对当前形势,巩固好支持好岛内爱国统一力量更有益于加速实现解决台湾问题,使得台湾尽早进入中央人民政府有效治理之制度机制轨道之中;无论是“一国两制”抑或是“一国一制”,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有充足全面的岛内爱国力量作为稳定剂和粘合剂,使其顺利进入轨道,并在入轨后能有序合理地加速,在这一轨道上和全国各地一同发展成长进步更深层次凝聚;同时岛内爱国统一力量,也是确保台湾真正能够长治久安的压舱石;我们需要真正脚踏实地地去支持岛内爱国统一之力量,真心实意地巩固这一基础。   本期“硕博灼论”栏目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生张瀚铮的《日本自公联合政权中公明党的作用》一文。文章表示,自公联合政权从1999年自自公联合开始,除了中间短暂3年在野之外,到目前为止总共执政了21年。自公联合政权之所以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以及公明党作为联合中较小的一方却能发挥不成比例的影响,与双方在选举上的相互依赖有很大关系。自公联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为了避免联合瓦解,两党形成了各种事前协商机制,同时形成了适应两党诉求的政治职位分配模式。在这些联合的框架下,公明党能够发挥“刹车”和“油门”以及对华外交上的“桥梁”和“稳定器”作用。在诸作用中,“刹车”在争议问题上能够生效但效果有限且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不断减弱,而“油门”所推进的民生福祉政策则是公明党的核心追求,是公明党难以让步的底线。在新的国内外背景下,自公联合政权虽然会继续持续下去,但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增加。

  本期还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全文实录。会议由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朱国斌主持,评论员有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暨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香港科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徐岩,香港立法会议员暨教联会副会长邓飞,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暨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方舟,香港中资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陈永德,中评智库基金会副执行长暨中国评论通讯社副社长王平。与会者就香港如何实现由治及兴展开研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12月号,总第312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312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2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2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篇15文章,涵盖两岸融合发展、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大国博弈、美国政治、缅甸局势等热点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试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之文化基础——由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文化异同说起》和《大国博弈与“半球化”时代的到来》两篇文章。

  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熊玠在《试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之文化基础——由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文化异同说起》一文中指出,新世纪的国际秩序有其不同的文化(或作文明)基础。目前国际间对世界各文化何者将是此新秩序的主要支柱,仍在摸索之中。为方便比较,本文将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笼统地划归为中华文化与亚伯拉罕文化两大类(后者主要包含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犹太教)。美国霸权衰弱殷始,文化间之竞争可说益为真实。昔日大国权势之争将被文化竞争所替代。一般论者咸知美国自豪隶属于基督文化;识者亦指出美国有“富不知足、强不能安”之痼疾。此点在它与新兴大国(中国)间之竞争,尤为明显。相反,在中华文化影响下,“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与“内圣外王” 之训导深入华人心灵。由诸此,有必要探讨这两者文化背后差异之渊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鹏在《大国博弈与“半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文中表示,北约东扩,上合西进,金砖南下,非盟北上——大国博弈的加剧不仅改写着全球地缘战略版图,而且正在催生一个“半球化”时代的到来。当打着“小院高墙”烙印的技术与经济“铁幕”徐徐落下,旧冷战时代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或将重现,同时还将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技术- 产业体系一边彼此解除耦合,一边通过技术条款、市场准入和供应链重组在“中间地带”展开激烈争夺。与此同时,高铁网络扩张、中俄强化战略协作等要素正在促成陆权的复兴;作为回应,美英澳日等传统海权强国选择结盟应对。“一带一路”十年建设为以非盟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的再觉醒提供物质支持和制度启示。以上要素的综合作用正在推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对此,中国既可以选择投入资源,重启全球化,恢复旧秩序;也可转而迎接“惊涛骇浪”,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兴、产业升级与国际统战建立新优势,并最终在“半球化”过渡期后开创新的纪元。